欢迎访问史氏春秋网!

史氏春秋网 研究史氏历史和史家族谱的专业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 > 诗曲 >

普陀山文化南宋宰相史浩与观音道场

时间:2013-05-02 19:03来源:春秋 作者:张坚 点击:
普陀山文化南宋宰相史浩与观音道场
史浩在见到观音菩萨显现瑞相的当天,有一位“长僧”来访。预言史浩官位将至“太师”,又告诫他如果皇帝要用兵,他应该“力谏”,并与史浩相约,二十年后在越地见。
一、史浩在普陀山的“灵异”遭遇
南宋绍兴朝十八年(1148)三月,任余姚尉兼昌国正监盐官之职的史浩和鄱阳籍的程休甫上了普陀山。至潮音洞,没见到什么灵异。向观音菩萨点香供茶,“盏浮花瑞”——茶盏有点儿异常了。
到申时,即下午3—5时,史浩和程休甫再次至潮音洞前,俯伏在长着青苔的大石头上凝望,但只见乱石累累,“兴尽”,想返回寺院。有僧人指点:岩顶有洞,可以往下看。
两人听从了僧人的话,就攀援至潮音洞顶,用眼光搜寻,忽然观音大士亮相了——在金色光照耀之下,连眼睛和眉毛都十分清晰。
两人所见到的菩萨是一样的,只是史浩更看清菩萨的上、下两排牙齿,洁白如玉。
于是庆幸快慰人生的际遇,史浩将所见书写于宝陀寺的壁上,告知后来者,瞻拜菩萨要有耐心,不要一次见不到,就作罢了。
史浩的这次“灵异”遭遇,记载在元代盛熙明所撰的《补陀落迦山传》:
绍兴戊辰三月望,鄱阳程休甫、四明史浩至此。翼早诣潮音洞,寂无所睹,炷香供茶,盏浮花瑞,归寺食乞。
晡时再至洞门,俯伏苔磴,凝睇嵚空。惟乱石累累,兴尽欲返。有僧指曰:“岩顶有窦,可以下瞰。”
攀缘而上,瞻顾之际,瑞相忽现,金色照耀,眉目瞭然。二人所见不异,惟浩更睹双齿洁白如玉。于是庆快,用书于壁。庶几来者,观此无疲,不以一见不见而遂已也。
史浩写于壁上的文字刻在石碑上,竖立于宝陀寺中。如今,碑毁了,碑文由历代普陀山志记载,流传下来——
绍兴戊辰三月望,鄱阳程休甫、四明史浩,由沈家门泛舟,遇风挂席,俄顷至此。翌早,恭诣潮音洞顶礼观音大士,至则寂无所睹,炷香烹茶,但碗面浮花而已。归寺食讫,与长老澜公论文殊拣圆通、童子入法界事。申时,再至洞下,俯伏苔磴,凝睇嶔空,惟乱石累累,兴尽欲返,有比丘指曰:岩顶有窦,可以下瞷。攀援而上,瞻顾之际,瑞相忽现,金色照耀,眉目了然,二人所见不异,惟浩更睹双齿洁白如玉。于是咸怀庆快,作礼而退。既而治舟还甬东,惧此语无传,用书于壁,庶几来者观此,无疲厌心,不以一至不见而遂已也。乃作偈曰:
稽首宝陀山,观音大菩萨。三十二妙应,垂福于人天。慧日廓圆明,微隐无不照。我等由宿植,于菩萨有缘。曩书一毫端,菩萨悉能鉴。今兹一何幸,联樯来宝山。淑景得惠风,沧海如鉴净。朝发东秦岸,须臾达蓬宫。僧饭洗钵时,相与瞻远峤。石桥跨巨浪,侧足毛骨寒。自念尘坌身,得伴清净侣。同声讽密语,复念我师名。注目谒慈光,忽睹紫金相。崆峒石窟上,宴坐自在容。云雾不蔽亏,跪礼得良久。偕来无老稚,咸识应现尊。赞叹且忻欢,得所未曾有。我念现前众,中多大福人。夕亲近我师,所祷如响应。为我忏众恶,遂亦见如来。同办起心香,复陈一日供。倘以昔积善,获此大吉祥。愿敦未来因,永托如来记。浮生如梦幻,熟处放生戎。教戒多素羞,广阅如来藏。分阴实可惜,栖迟必山林。料理般若船,长想菩萨岸。群生迷苦海,拯援使知津。共发向上心,世世同佛会。
史浩在见到观音菩萨显现瑞相的当天,有一位“长僧”来访。预言史浩官位将至“太师”,又告诫他如果皇帝要用兵,他应该“力谏”,并与史浩相约,二十年后在越地见。
他与这位僧人的相遇,记载在清康熙朝的《南海普陀山志》:
……将暮,有一长僧来访,云:“公必位至太师。”又云:“公是一个好结果的文潞公,但官家要用兵,切须力谏。二十年后,当与公相见于越。”言讫不知所在。
此志书还记载了二十年后,有称“养素先生”的人,说旧与丞相熟悉,一定要人通报相见。史浩请他,他却二话不说,急于要纸笔写字。一副对联,道出了他在二十年前与史浩的“一宵之清话”,以及史浩“拜相”之预言的证实。写完对联,养素先生掷下笔不告而别。史浩派人追赶寻找,却毫无踪影。由此,史浩想到他是观音大士的化身了——
乾道戊子(乾道四年,1168),公以故相镇越,一夕报,有道人称养素先生,旧与丞相接熟。典客不肯通。大呼,声达内,亟命延之,索纸书云:
 
             黑头潞相,重添万里之风光;
             碧眼胡僧,曾共一宵之清话。
掷笔不揖而行,遍觅不见。公大骇,追忆普陀之故,始悟长僧及此道人,皆大士现身也。
南宋宝庆朝《昌国县志》中,在“山”的补充条目“补陀洛迦山”中,写着“旧与丞相熟”……
不是某位高僧,而是整座“补陀洛迦山”“旧与丞相熟”,这就很耐人寻味了。
二、史浩的仕途——由余姚尉到越王
《宋史》载:
史浩,字直翁,明州鄞县人。绍兴十四年登进士第,调绍兴余姚县尉,历温州教授,郡守张栻九成器之。秩满,除太学正,升国子博士。
三十一年,迁宗正少卿。会金主亮犯边,下诏亲征。时两淮失守,廷臣争陈退避计,建王抗疏请率师为前驱。浩为王力言:“太子不可将兵,以晋申生、唐肃宗灵武之事为戒。”王大感悟,立俾浩草奏,请扈跸以供子职,辞意恳到。高宗方怒,览奏意顿释,知奏出于浩,语大臣曰:“真王府官也。”既而殿中侍御史吴芾乞以皇子为元帅,先视师。浩复遗大臣书,言:“建王生深宫中,未尝与诸将接,安能办此。”
史浩在仕途上的转折,在他对高宗皇帝说,应该从二位王子中选一,“以系天下望”。这使高宗对他看重了,在大臣面前称赞他:“浩有用才也。” 绍兴三十年,普安郡王为王子,进封建王,除史浩为建王府教授,使他得以与建王确立了其他官员难以建立的关系。他曾谏建王“世子饮酒不可以无节也”,建王听从了他。
金兵犯边,高宗下诏亲征。“时两淮失守,廷臣争陈退避计”。这时,建王出于年轻气盛,请求带兵作先锋。高宗对建王的请兵,“方怒”,为什么怒?因为王子是不可以单独带兵的。史浩知道此中厉害关系,力言“太子不可将兵”,“王大感悟,立俾浩草奏,请扈跸以供子职”——从请求带兵作先锋而改为请求跟随父王的军队仪仗,以尽儿子的职责。高宗览奏章,“怒”意顿消。知道奏章是史浩所为,又在大臣面前称赞史浩“真王府官也”。
史浩作相,起用了陆游等一批能人,并为岳飞之冤平反昭雪,这些《宋史》对他作了评价:
荐枢密院编修官陆游、尹穑,召对,并赐出身。隆兴元年,拜尚书右仆射,首言赵鼎、李光之无罪,岳飞之久冤,宜复其官爵,禄其子孙。悉从之。
淳熙十年(1183),史浩请求退隐,孝宗皇帝封他为魏国公。退隐后,史浩在鄞县的西湖上建造居所。
光宗皇帝登基,封史浩为“太师”。
绍熙五年(1194),史浩逝世,光宗皇帝封他为会稽郡王。
嘉定十四年,光宗皇帝追封为他越王。
《宋史》载:
十年,请老,除太保致仕,封魏国公。晚治第鄞之西湖上,建阁奉两朝赐书,又作堂,上为书“明良庆会”名其阁、“旧学”名其堂。光宗御极,进太师。绍熙五年薨,年八十九,封会稽郡王。宁宗登极,赐谥文惠,御书“纯诚厚德元老之碑”赐焉。嘉定十四年,追封越王,改谥忠定,配享孝宗庙庭。
三、史浩在舟山群岛留下的诗文
舟山的历代志书、包括普陀山志,记载了史浩所作的诗文,现转录四篇。
(一)《昌国保溜道场疏》——向上天祝告之文,并焚化。溜是制盐场中,盐民用于制卤的土台,祈求“保溜”,也就是祈求晴好天气,以利制盐,但史浩还想到了雨对于农业的滋润——故而希望上天的阴晴,既有利于盐业,又利于生产:
             暵其干矣,斯成万溜之储;
             雨以润之,则失一年之计。
             敢凭佛果,
             上动天慈,伏愿——
             慧日流空,仁风扇海;
             上有波澜之地,
             悉为冰玉之区。
             三日之霖利,不遗于农亩;
             六月之汛课,自足于版书。
             惟微不获之一夫,
             庶显无边之大觉!
(二)《昌国县衙祈雨疏》此疏是求雨,既为农业生产,也为百姓生活:
             炎曦久亢,天外峰攅,
             秋稼垂成,田间电圻,
             倾斯民之渴望,祈我佛之哀怜。
             载涓公宇之廛用,启祗园之会
             伏愿浓云霭若,甘雨沛然,
             苏万井之焦渴,慰终年之勤动。
             普均生植,仰戴慈仁。
(三)《代补陀山澜长老缘化起殿榜疏》——代替普陀山的僧人,为潮音洞的宝殿堕损,募集“三千余贯”修建费用而作:
谨按当山系《华严经》所载善财童子来参观世音菩萨问法之地。童子始因胝罗菩萨指路,次第访到海岸孤绝处,得遇菩萨于当山。山有潮音洞,绵历千劫,瑞相示现变态,不可胜记。而宝殿堕损,欲议鼎新,约费钱三干余贯,若以有力檀那,可以取办一家,住持僧某,所以亲出缘化者,正欲为四众道俗同结善缘。不问多寡,一文以上,皆悉具足庄严功德。又况世人同知顶礼菩萨瑞像,同知称念菩萨圣号,同知勤事菩萨得香火,至于菩萨显化之地,殊特微妙如此,则往往不知。是犹终日食稻,而不知田之所出也。今来举此胜事,伏望远近道俗,推原本始,同发善心,庶几世世生生真游菩萨境界,与善财童子所得功德等无有异者。右伏门山涌金鳌,可谓寂然不动,浪环银物,何妨到处随流。兹为大士香刹林,不离众生尘劫海。语化身,则无乎不现;究发迹,则此乃其源。倘令玉磶礁云柿,一新轮奂;尝使珠缨内结,愈显光明。凡于此地有缘人,即是今辰乐施者。愿假慈悲之大筏,同登方便之普门。
(四)韵文《江倅出家乐》:
             沈沈春酌话绸缪,花月行船看拍浮。
             手束桑荑调雁柱,神飜纹锦出香毬。
             未攀青枝犹如豆,欲脍頳鳞始上钩。
             蓬岛古来无觅处,我曾今此得真游。
四、史浩之子史弥远与普陀山
元代《补陀落迦山传》载:
又传史卫王弥远,见茶树上示一目,盖二十年相业之谶也。
史浩之三子史弥远,在普陀山上的“灵异”,是看见“茶树上示一目”,预示他有二十年丞相的命运。
史弥远任相,实际为二十六年,对他的当权,后世议论颇多,在《宋史》中,他并没有列入“奸臣”。
《宋史》对他有一段评语:
初,弥远既诛韩侂胄,相宁宗十有七年。迨宁宗崩,废济王,非宁宗意。立理宗,又独相九年,擅权用事,专任俭壬。理宗德其立己之功,不思社稷大计,虽台谏言其奸恶,弗恤也。弥远死,宠渥犹优其子孙,厥后为制碑铭,以“公忠翊运,定策元勋”题其首。
据明人宋濂著作,在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宰相史弥远奏请宋宁宗,将15座著名禅寺和l5座著名教寺按等级定为“五山十刹”。时南宋境内有两大佛教道场,即明州梅岑山(即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和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
南宋明万历《普陀山志•灵异》记载,孝宗皇帝梦游普陀山并制赞。
孝宗隆兴元年(1163)七月,御选德殿,梦游普陀,得异兆,遂制观音赞曰:
             猗欤大士,本自圆通。
             示有言说,为世之宗。
             明照无二,等观以慈。
             随感即应,妙不可思。
               乃颂刻殿廷
在定海东岳山的道隆观中,史弥远曾为其父史浩立祠,并题“真隐旧游”。
史浩、史弥远父子笃信佛教,为何在舟山的道观中立祠,这可能与当年金兵追赶高宗,至道隆观斫柱出血,金兵惊恐而退有关。
史弥远在道隆观题《临江仙》词:
建炎中,金人袭高宗,犯昌国,游兵入观斫柱,之为贱血,金人惊走,随引去,城得完。
             试凭栏杆春欲暮,
             桃花点点胭脂。
             故乡凝望水云迟,
             数堆青玉髻,
             千顷碧琉璃。
             我本清都闲散客,
             蓬莱未是幽奇。
             明朝归去鹤齐飞,
             三山乘缥缈,
             海运到天池。
宋宁宗嘉定三年(1210)八月大风,普陀山之圆通殿被摧,当朝赐钱万缗重建,七年,殿成,御书“圆通宝殿”额,建龙章阁藏之。丞相史弥远捐资庄严殿宇及廊庑,备香灯供养,宁宗闻之,再赐金襕衣、银钵、玛瑙珠、松鹿锦幡等供殿,置常住田567亩,山1607亩,普陀香火日盛。
五、东钱湖中的“补陀洞天”
史浩在为翰林学士时,他自署“鄮峰真隐”,宋高宗把此四字御书赐之。后来史浩退休,孝宗皇帝问他:“师相真隐之区告成乎?”史浩说:“未也。”孝宗说:“然则朕当成师相之志。”即赐月湖竹洲一曲,而诏临安府以万金为治观。濒行,光宗在东宫大书“四明洞天”四字赐之。
在史浩的家乡,鄞县东钱湖中的一个小岛,史浩建有“补陀洞天”。
史浩老母洪氏吃斋念经,笃信佛教,供奉观音。每年观音大士圣诞,总要去普陀山敬香礼佛。后洪氏双目失明,仍不改渡海礼佛之初衷。当时交通条件,到普陀山陆上车马,海上舟船,路途十分辛苦,这对年届耄耋且双目失明的洪氏来说,又如何经受得起。于是史浩在霞屿岛上凿山为洞,仿普陀山观音道场供奉观世音菩萨,名曰“补陀洞天”。又在洞边建寺,以岛名寺称霞屿寺,并置寺田以赡。这样,洪氏想去普陀朝山时,让她上船后在湖内迂回,感受风啸浪激,舟船颠簸,恰似在海中航行。然后弃舟登岛,如同登上佛国普陀山,故又有“小普陀”之称。后人有诗咏道:“千年佛洞留香阁,一片螺痕赛普陀。”
霞屿禅寺坐落在具有“西子风韵、太湖气魄”之美誉的浙江省第一人工大湖——东钱湖中的小岛上。现占地面积6000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圆通宝殿、天王殿、伽兰殿、两厢房等。圆通宝殿旁有一座小山蛰伏,状似覆钵,有一岩洞东西贯穿山心,长41米余,高近3米,东西洞口上方凿有“补陀洞天”四个隶书大字。洞中南边石壁上凿有拱顶佛龛,内供凿石雕刻成的观音趺坐像一尊,双目微合,两手合十,面目丰润,妙相慈祥。佛像前有石供桌及石炉;佛像右石壁上镌一昂首曲身游龙,腾云驾雾,栩栩如生;佛像左石壁上浮雕韦驮立像,盔甲戎装,腰缠佩带,手持降魔杵,足踏青云盘,威武庄严。整组石刻群雕浑然一体,雕琢精细,造型逼真,出自南宋时期能工巧匠之手。
乾道九年(1173年),史浩慕江苏镇江金山寺水陆斋法之盛,施田百亩在东钱湖月波山启建四时水陆,亲制疏辞,撰集仪文。淳熙五年(1178年)建月波楼,楼旁垒石成岩,名“宝陀洞天”,后改称月波寺。史浩作有《游东钱湖》诗一首:
             行李萧萧一担秋,浪头始得见渔舟。
             晓烟笼树鸦还集,碧水连天鸥自浮。
             十字港通霞屿寺,二灵山对月波楼。
             于今幸遂归湖愿,长忆当年贺监游。
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寺废。永乐二十年(1422年)修复。宣德八年(1433年)重建。清代全废,寺院荡然无存,石洞渐被湮没。
史浩一族的墓园,在东钱湖,现留下的许多石刻群——石人、石马、石碑坊等,为国家级重点文物。史浩之上三代祖先及后诸代,凡当官的,绘有画像,计31幅,史氏家族五十三世孙史义震于清道光朝“乙酉(道光五年,1825)季夏,偶得绿野岙族处”。现此画像藏于官方某档案局,并刊载于四川美术出版社的《南宋四明史氏》(2006年6月版),该书主编为史氏家族六十世孙史美露。
 己丑年元宵节改毕于普陀山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