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史氏春秋网!

史氏春秋网 研究史氏历史和史家族谱的专业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 > 小说 >

一门三宰相——南宋史氏家族传(3)

时间:2009-02-13 19:19来源:春秋 作者:郑传杰 点击:
史家在这里拥有一个很好的居住环境。他家的房舍修建的极为简单,茅屋、竹篱、一旁还有一些树木,没有一丝生硬造作。茅草屋顶、树枝和竹席围成的围墙,虽然简单却整洁舒适,就像是自然山水的一部分。试想一下皇亲显

史家在这里拥有一个很好的居住环境。他家的房舍修建的极为简单,茅屋、竹篱、一旁还有一些树木,没有一丝生硬造作。茅草屋顶、树枝和竹席围成的围墙,虽然简单却整洁舒适,就像是自然山水的一部分。试想一下皇亲显贵的居所虽然豪奢,却无法亲近自然,最多只能在高墙深宅之中仿造些山水田园罢了,相比之下,这简朴的村舍,反而更能接近天人合一的理念。
史氏就这样安顿下来了,这是经过几代人的奔波劳碌,才觅得的一方水土。
这已是在北宋初期了,由于吴越王朝奠定的良好基础,当时明州港已跃居成了全国港口的首位。明州港与日本、高丽(朝鲜)的交往和商贸十分频繁。尤其是日本,凡是从日本来的海舶都集中在了明州,而中国想到日本经商的船舶也必须从明州港出发。频繁的商贸活动带动了明州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北宋景祐、庆历年间,范仲淹、王安石分别知明州,在鄞县营造了较好的教育气氛。
在范仲淹和王安石的影响下,鄞县当地有个别平民开始具有了学识。比较典型的有汪元吉。汪氏家族也是唐未迁到鄞县的,刚来时是一介平民,后经几代人的努力,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到汪元吉时先后结识并受知于范仲淹和王安石。汪元吉虽然不是知识分子,但他已具有了知识分子的素质,因为有才能被选为吏。汪元吉成了一个负责司法的胥吏,他的这一职役,既要能习算书写,还要有一些专业的知识,汪元吉的办事能力获得了大家的肯定,王安石因此以廉平吏将他推荐给转运使兼知明州孙沔。汪氏自汪元吉开始,家业大兴,成了鄞县较早形成的大家族。史成的头脑中早有这个观念,观念决定一切,他的行动中便自觉不自觉地将汪氏作为史氏的努力目标。
王安石知鄞县期间,创设鄞县学,聘请五先生,迅速推进了鄞县教育和鄞县区域化的儒学运动。应当说在北宋以前,儒学对四明人的影响是相当有限的,究其原因,是因为鄞县负陆面海,自古来远离皇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受到礼教的约束不是很强,相对而言,宗教气氛则十分浓郁,隐逸文化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陶朱公、鬼谷子、徐偃王等人隐居鄞县,他们的出世行为严重影响并化解了鄞县人对政治连同仕途的关注热情,因此在宋以前鄞县人的为官意识是十分淡薄的,所谓“隋唐以来,士不以功名为念。”鄞县人喜欢我行我素,政治上不求仕进,也不愿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然而庆历兴学,引入中原儒学,滋润鄞县大地,并逐渐化解了鄞县人的边缘意识和自我中心意识,也促使了鄞县文化发生重大的变动,所谓“宋兴文物之盛,始读书务学,相踵登第。”
这一切的变化,当溯源于庆历五先生,他们开创了鄞县儒学,开拓了鄞县教育。五先生都创办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学校,全力发展地方教育事业。他们都长期从事教育实践,亲自培养人才,并利用讲坛传播自己的思想,影响学人士子。他们成功地进行了地方教育改革。楼郁的弟子舒亶、袁毂、罗适三人学业既成,“于是舒试于乡,袁试于开封,罗试于丹丘,三人皆在魁选”,三人在科场上的成功,充分显示了五先生的教育自信和教育之功,这为乡里树立了长久的脍炙人口的教育典范,也标志着四明儒士开始进入了通过科举入仕阶段。在五先生的努力下,鄞县出现了一批富有真才实学的儒学人才,这就大大改善了明州地域的文化环境,初步扭转了本地域智力支出在人力构成中的显著低落的局面。对此王应麟曾这样概括说:“明自唐为州,文风寥寥。宋庆历中,始诏州县立学。山林特起之士,卓然为一乡师表,或受业乡校,或讲道闾塾。”“数十年后,吾乡遂称邹鲁。邱樊缊褐,化为绅缨”。
在这一背景下,史氏迁居鄞县,并以最快的速度融入环境,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史成头脑清醒,观点超前,他很快感觉到了振兴史氏必须走科举之路,所以在当时史家并不富裕的时候,史成决然让儿子史简跟从五先之一的王致[4]学习。
平日,史成也严于教子,他虽然没有文化,但却懂孝道。因此常给儿子史简讲一些关于孝的故事,其中一个是关于子路的故事。
子路小时候,家里穷极了,吃不饱,穿不暖,还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他尊敬父母,每当家中断炊的时候,子路宁可让自己饿肚子,也要让父母吃上饭。长大后,子路勤于劳作,渐渐地家里的日子好过了。子路对爸爸、妈妈更是照顾得无微不至,父母爱吃什么,他从不辞辛苦,千方百计买回来。
一次子路随村里的生意人到五十多里外的陬邑去做生意,在陬邑的集市上见到小贩卖稻米,同村的农民对子路说:“你父母一定没有吃过大米,还不买点回去让父母尝尝?”于是,子路就买了一口袋大米,从陬邑背回家。子路把大米煮成了饭,然后亲自为父亲和母亲各盛了一碗白米饭,送到父母面前,让他们品尝。第一次吃到白米饭的母亲竟赞不绝口:“啊,真香甜啊!想不到白米饭这样好吃。”子路恭敬地说:“既然母亲爱吃,就多吃一些,孩儿背回来的米可以吃不少日子呢!”第二天天不亮,子路就又动身前往陬邑,直到天黑才赶回家。一进门他就喊:“娘,快让人煮白米饭,孩儿从陬邑给您买来了稻米!”子路的母亲听了,含着眼泪把子路拉到身边说:“孩子,难为你了,来回一百多里路呀!你怎么干这种傻事呢?”“娘,没事!我有的是力气!”子路揩揩额头上的汗,“您就叫人做饭吧!等这些米吃完了我再去背!”子路的母亲终于又吃上了白花花的大米饭了。从此,子路经常跑一百多里,到陬邑去给母亲背稻米,从不让米袋子见底。
后来子路听说大学问家孔子收徒讲学,就到孔子府上拜孔子为师。孔子很器重为人耿直又精通武艺的子路。只是有一件事,让孔子感到奇怪:子路每隔一些时间就要请一次假回家。孔子问他:“子路,为什么你老回家?”子路谦恭地回答老师:“学生的母亲爱吃陬邑的稻米,我要常常背这里的大米回家探母!”孔子赞叹地说;“子路真是个大孝子啊!”
大孝子子路,不仅博得了百姓的赞誉,更博得了圣人孔子的称赞,这给史简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此平时生活中史简处处以子路为榜样,身体力行,孝顺父母,在老师和父亲的教训,史简从小有儒生风度。
有一次,史成的乡友叶世儒来到鄞县,见史成家里朴素清雅,就入堂少作憩息。当时史简年方十岁,他见客人来到,便从容上前,长揖而待。如此举止端正,让叶世儒十分惊奇,心里想着,这孩子年少能知理识礼,必能成大器。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6)
85.7%
踩一下
(1)
14.3%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名家小说:梨花灼灼

    史怀宝,研究生学历,国家一级作家,先后在山东、广东、北京国家审计机关工作,现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