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史氏春秋网!

史氏春秋网 研究史氏历史和史家族谱的专业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 > 小说 >

一门三宰相——南宋史氏家族传(37)

时间:2009-02-13 19:19来源:春秋 作者:郑传杰 点击:
后人对史浩主和,颇有微词,孝宗朝的将相们,对于和战,争论不休,个人主张不一,同样是主战,虞允文、辛弃疾显然要比张浚谨慎;同样是和,陈康伯、陈俊卿、史浩、汤思退又不一样。陈康伯更偏重于战和,而陈俊卿、

后人对史浩主和,颇有微词,孝宗朝的将相们,对于和战,争论不休,个人主张不一,同样是主战,虞允文、辛弃疾显然要比张浚谨慎;同样是和,陈康伯、陈俊卿、史浩、汤思退又不一样。陈康伯更偏重于战和,而陈俊卿、史浩则偏于守和,汤思退则是毫无原则的求和。可见主和中唯汤思退是投降派。
史浩遭遇罢相后,能平心气和地来对待。也许人生不如意的情况常有八九,生活中事业上会有诸多的困难和问题,人生旅途上也会有诸多的荆棘和障碍。对此,怨天怨人无济于事,愤世疾俗也是自寻烦恼。唯有适应环境,调整心态,保持乐观,随遇而安,才能保持心灵的宁静,才会在逆境中奋发图强,才会化腐朽为神奇,才会化劣势为优势。史浩抱着这种心态请求辞朝还乡,孝宗同意了。
史浩悄然离开了京城,只带几个随从归来,路过慈溪时,消息为慈溪县令所知道,他便带着从官走出城外数里前来迎接史浩。史浩到县衙方息脚,县里的其他官也都来参拜了,一会县衙里就挤得满满的,史浩忙起来还礼表示感谢。县令感到局促不安,请求史浩免礼,史浩说:“大家来参拜,是因为名分,我向大家行礼,是因为你们是家乡的父母官,彼此情况不相同。”县令听史浩如此谦和,十分感动,紧张的气氛一下子显得自然许多。
史氏祖先原迁慈溪后才迁鄞,所以慈溪是故乡,面对故人、故土史浩有很多感慨。在县令的挽留下,史浩住了几天。过去为朝政忙前忙后,不敢有稍稍大意,如今无官一身轻了,难得有这样一份轻闲,莫不入乡随俗,看一看慈溪的山山水水,于是在县令的陪同下,史浩走山访水,其乐融融。
史浩再次登上了慈峰山。
慈峰山雄姿巍然,山间松竹葱郁,野花烂漫。山峰左右有双溪环拱,四周则群峰耸翠,环峰有九个山冲,远看象九条碧绿的彩带,点缀于乳峰之中,近看如九龙抢珠,颇为雅观。
站在慈峰山顶,史浩极目远眺,眼前层峰叠浪,云蒸霞蔚,岩壑溪涧,隐约蜿蜒,海光山色,令人心旷神怡。落目下视,则有良田万顷,慈岙全景一览无余,史浩思绪万千……这是大宋江山的一隅,如何不保卫它或不能使它为民造福,这是多么令人不安的事呀!
“慈峰山曾是佛教的重地,也是道教一胜地。一山两教,包容使之然也。”史浩虽然随口说出。但完全反应他的内心思想和精神境界。
“丞相见山见人,所识颇独特。”县令说。“我已不是什么丞相了,咱两彼此彼此,不必客套。”说着便一同来到山南麓的寂照讲寺。这寺始建于五代后梁,初名保安禅寺,治平年间才改名为寂照讲寺。史浩见寺梵宇雄伟,殿楼僧房,不下千间,过堂僧侣众多,彗炬法坛也很兴盛。便说:“这寺一点不逊于天童寺。”
其实天童寺就在寂照讲寺的西边,这一带还有瑞岩寺、佛岩寺等,数寺晨钟暮鼓,彼此间作,高僧徒保,往来聚修。史浩曾到过在慈峰山寂照讲寺。今日重游,景同情不同,情移景也变,史浩从寺中抬头望去,只见山上云雾缭绕,犹如道士在坐坛炼丹一般。就在头脑中留下很深印象,后来在《开田疏》中史浩称寂照讲寺,凌云金刹,姿态独特、秀丽风景。随后史浩又游览了寂照陆军石岩,并挥毫写诗说:“谁知幽谷犹藏春,万第千树意态新,霞分光彩气欲热,霞邑燕脂色未匀”。
下午,史浩随众,踏着一岭而下。这就是传说慈峰山有条蜈蚣精变成的岭。说是有一条蜈蚣精体大如蕃茹笠,吼声震天,经常出洞伤害百姓,幸亏对面金鸡山有一只金鸡,日夜紧守,一旦蜈蚣精露头,金鸡伸嘴啄它,蜈蚣精吓得不敢出来作乱。史浩抬头,直面有一山,形确如金鸡。“乡民之识实胜士大夫!”史浩说。
史浩闲居间,又走访了位于姚江之北,芦山北麓的芦山禅寺。芦山禅寺也隆盛一时,为文人学士游览探胜之地。那寺四周山岭环抱,绿树翠竹,山水相映,景色秀丽。史浩深为所染遂留下了吟咏之作,流传后世。
最后史浩游览了位于余姚与慈溪的交界处陈山。那山阜峭陡,孤峰突起,仰望云卷云舒,山、云、树、水之影重重叠叠,显然这又是道家的一福地。相传是汉朝严光隐居在此,死后便墓葬在此。
严子陵才以高风亮节闻于天下,传于后人,也为史浩所敬重。
严子陵原来姓庄,因为避明帝讳才改姓严。年轻时,严子陵就很有名望,他在长安一次游学中,结识了刘秀和侯霸等人。不久王莽称帝,他也久闻严子陵的大名,便多次派人来邀聘严子陵,而严子陵都不为所动,为了避免王莽再次来干扰,最后严子陵索性隐名埋姓,避居僻乡,彻底摆脱了王莽的羁绊。结果,刘秀终于击败了王莽,建立起东汉,当上了皇帝。他登基后,思贤若渴,到处寻找严子陵。听说严子陵披着羊皮隐居在齐国某个地方钓鱼,他便立即派人带了聘礼,备了车子去请,一连请了三次,并亲自致信说:“古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惟此鸿业若涉春冰,辟之疮疮须杖而行。若绮里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箕山颖水之风,非朕所敢望。”在刘秀的一再相邀下,严子陵实在是推诿不过去了,终于来到了洛阳。这时,侯霸已经当上了刘秀的丞相。原来他在王莽失势时,便及时转舵,向起义军靠拢,以后凭着有一定能力,一步步爬了上来。侯霸深知刘秀是十分器重严子陵的,所以一听到严子陵来了,就不敢有丝毫的怠慢,马上派人携信来问候。而严子陵呢,他对侯霸那种追名逐利、一味投机的行为十分鄙视,所以看了侯霸的信后,他连信也不愿回,只让来人带了两句话去,说是“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侯霸听了十分生气,认为这是严子陵在故意挖他的疮疤。从此他便想方设法要把严子陵撵出洛阳去。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严子陵看到侯霸这样的人居然当了丞相,早就不愿再在洛阳呆下去了。于是他每天只在宾馆里睡大觉,等待回家,甚至当光武帝刘秀亲自来看望他时,他也闭着眼睛,不理不睬。刘秀知道这位老友性情高洁、孤介,便抚着他说:“严子陵呀严子陵,你到底为啥不肯出来辅助我治理国家呢?”严子陵突然睁开眼来,盯着刘秀说:“唐、尧得天下,是因为德行远闻,才使隐者洗耳。你何必苦苦逼我呢!”刘秀见一时说服不了他,只得叹息着登车回宫去了。
过几天,刘秀又将严子陵请到宫中,与他谈论旧事,谈得十分投机。晚上,刘秀请严子陵留下来,与他同榻而卧。严子陵睡着了便做梦,并把他的脚搁到刘秀的肚皮上,刘秀也毫不介意。不料此事被侯霸知道了,他便在第二天叫太史官上奏,说是昨夜客星犯帝座,情况十分急切,想以此引起光武帝对严子陵的猜忌。刘秀听了却哈哈大笑,说:“这是我和严子陵同睡啊,没有事!”然而严子陵却料定其中必有缘故,他从这件事中,看到了小人的倾轧,官场的险恶,便执意不肯再在洛阳留下去了。当刘秀还想要他做谏议大夫时,他终于不辞而行,悄然离去,隐居在富春山下。那里有了一个严陵滩,就是严子陵当年垂钓的地方。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6)
85.7%
踩一下
(1)
14.3%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名家小说:梨花灼灼

    史怀宝,研究生学历,国家一级作家,先后在山东、广东、北京国家审计机关工作,现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