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史氏春秋网!

史氏春秋网 研究史氏历史和史家族谱的专业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 > 小说 >

一门三宰相——南宋史氏家族传(46)

时间:2009-02-13 19:19来源:春秋 作者:郑传杰 点击:
道上的一道石桥,横跨于窄窄的溪涧。桥下流淌的,仍然可说是一溪的大小石块。这斗斗河水,浅得辨不出颜色,有时连石头的底儿都没浸湿。倒是离桥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潭的水质颇为诱人。潭水油绿油绿,就象一块温润

道上的一道石桥,横跨于窄窄的溪涧。桥下流淌的,仍然可说是一溪的大小石块。这斗斗河水,浅得辨不出颜色,有时连石头的底儿都没浸湿。倒是离桥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潭的水质颇为诱人。潭水油绿油绿,就象一块温润细腻的玉,嵌在苍劲硬朗的古道边。年久日长,一座两面都有石栏杆的拱桥,桥不长,桥面却较宽。石面和石缝,已经成了青苔和小草的世界。很难不被那些依傍于道的植物吸引。没有它们,这道就会彻底寂寞。
道路,对于人来说,总是系联着太多太多。可以说,一条路,就是千千万万人的命运国家的命运。就决定修筑这条路,
于是史浩到任后便募财招工,选用溪上鹅卵石来铺路。共砌石路二十里,改造陡坡二十八处,铺石阶三千零六十级。将浙江的江山县和福建的浦城连接起来,打通了闽浙交通。初步改善这条干线的驿运条件。从此一条令世人瞻目的“商旅之途”、“诗歌之路”崭新展现在眼前。
史浩在福州一样勤政爱民,颇得百姓好评,
一日史浩登上耸立在福州东郊,闽江北岸的鼓山。鼓山顶峰上有一巨石如鼓,每当风雨交加,便有簸荡之声,故名鼓山。古人有“左旗右鼓,全闽二绝”之赞。
“进山不见寺,入寺不见山”。史浩从山麓廨院沿一条石道而上,成之字形,蜿蜒而上,道上每隔里许就有一亭,史浩便坐下来与游人一起歇息,经一个时辰跋涉,穿过七个亭,进山门到达了涌泉寺。
涌泉寺居闽刹之冠,面临香炉峰,背枕白云峰。相传因寺前有罗汉泉涌出地面而得名。相传涌泉寺所在地原是一个深水龙潭,由毒龙占据,时常出来危害百姓。唐建中四年,太守裴胄请灵峤禅师入山来诵华严经降龙,并在龙潭边建一个小寺,名为华严台,不久后荒废。至五代后梁开平二年,闽王王审知大兴土木,填潭建寺,并到闽侯雪峰寺邀请神晏法师来涌泉寺住持,取名国师馆。咸平二年正式赐额白云峰涌泉禅院。
涌泉寺以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三大殿堂为主体。天王殿正中一位笑容可掬的大肚弥勒佛,这是以五代时期鄞县一位名叫"契此"的布袋和尚为原型塑造的,相传他是弥勒佛的化身,因此弥勒佛也叫布袋佛。"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樾信心时,用何物供养?""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有什么来由?"通俗风趣,却又耐人寻味。作为鄞县人,作为一个信佛者,史浩自然在天王殿参拜。布袋和尚传教一直到福建长汀,他见到汀江,似同家乡鄞江一样美丽,便以汀江为鄞江,以自己传教处为鄞山,布袋和尚成佛后,人称定光佛,其徒为了纪念他,有以鄞为姓的,布袋和尚也算鄞县人的骄傲了。
史浩转而来到天王殿后面。其间一个大天井,天井中央的水池,引入山泉,清澈见底,池上卧着的小桥,名石卷桥,于北宋乾兴元年砌成。天井两角立着一对用钢筋制成的圆形铁杆,杆尖超出寺院高度,每当寺院举行重大佛事活动时,用它来挂佛幛、佛幡之类,同时它还起着避雷的作用。
忽闻鼓声,寺院的规矩是晨钟暮鼓,早晨敲钟,傍晚击鼓。每当举行重大佛事活动时,便以鼓声为号,击鼓鸣钟,以示隆重。
传说观世音听了八仙们对鼓山的介绍后,亲自光临鼓山,也被这里的美景迷住了。真是“风光优美这般好,怎令慈航不掩留?”观世音在饱览了鼓山的胜景之后,返回南海。转眼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6)
85.7%
踩一下
(1)
14.3%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名家小说:梨花灼灼

    史怀宝,研究生学历,国家一级作家,先后在山东、广东、北京国家审计机关工作,现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