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史氏春秋网!

史氏春秋网 研究史氏历史和史家族谱的专业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 > 小说 >

一门三宰相——南宋史氏家族传(9)

时间:2009-02-13 19:19来源:春秋 作者:郑传杰 点击:
史师仲虽然风流倜傥,然而在家,他身为长子,总是将个人价值体现在默默奉献中,不与弟弟争名利,这种不争之德正好与水性相吻合。而如今他有了儿子了,他也希望儿子能像自己一样具有水的种种品德:能随遇而安,能知

史师仲虽然风流倜傥,然而在家,他身为长子,总是将个人价值体现在默默奉献中,不与弟弟争名利,这种不争之德正好与水性相吻合。而如今他有了儿子了,他也希望儿子能像自己一样具有水的种种品德:能随遇而安,能知难而进,能以柔克刚。水在烟波浩渺的湖上,能碧波荡漾,汹涌澎湃;在石缝岩隙中间,能顽强生存,不停流淌……无论环境怎样艰苦的环境,即使只是一滴露珠儿,它也会笑迎朝霞,熠熠闪光,即使阻力再大,它也会以滴水穿石的态度,锲而不舍地追求。这种豁达、这种顽强,也真是史师仲希望儿子身上所具备的品格。
船在水上行,静静的湖水像是盖上了一层光亮而又柔软的绸缎,没有波纹,没有涟漪,也没有声响,静得令人着迷。透明的水质,清澈见底。水的这种鲜明特性,使师仲又联想到了做人的光明磊落、襟怀坦白。所谓君子坦荡荡,城府深不可测的人是很难觅到挚友良朋的。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成为一个情纯如水的人,能洁身自好,纤尘不染,永远保持健康的肌体。
船继续前进,不时地犁出两道水痕,荡开的涟漪一道道扩散开去,扩散出一条条美丽的孤线。师仲坐在船舱,俯视着湖水,湖面犹如巨大的明镜,映照着两岸红黄交错的山峦。忽然,一只白色的江鸥带着清脆的鸣叫声从船舷过,继而又俯向水面,捣碎了湖中的倒影。在深远的春色中,史师仲看到了上百只的鸟群盘旋在东钱湖的上空。在湖边的沙滩上有清秀的白鹭伸展着长长的脖颈,好像在等候着什么。也许是在炫耀它那洁白而又透着光泽的羽毛。这些小生灵真的给人凭添了许多情趣……。
这时一个浪头向船头打来,风破坏了水的平面。一会儿,水面又恢复了平静,它容纳了风,替现了它的博大精深的本性。一个男儿理应有水一般的恢宏气度,博大胸怀。师仲想着。这时船已渡过了谷子湖,向着下水行进,史师仲遂给襁褓中的儿子取名:史浩。
史家的船正在环湖的东南方向而行,壮阔湖景水天相接,蔚为壮观,扑入视野的群山诸峰,林壑尤美,其最高的山峰是福泉山脉,在福泉山的西面又有数峰屏立,中间有一山峰突起于群峰之中,远远望去如金字塔,这就是百步尖。因为那山地貌峻奇如剑,所以又称百步剑。有人赞美它的高峻奇伟说:“众山俱绕膝,高鸟仅翔腰”,“一山屹立万山朝,壮观棱棱倚碧霄”。环绕的群峰之下有一块腹田,这儿碧水曲绕,绿树相依,如一块镶嵌在富庶的湖上的温润碧玉。史诏的视野内溪流清泉,耳边闻潺潺水声。石上清泉,溪流细语,如一条藏风蓄气得水的长廊,妙趣天成。中间一块如摇篮的平地上,农舍若干,鸡犬相闻,阡陌交通。肥沃的土地上,万物生气勃勃、欣欣向荣……这些都无不在说,这是一块风水好的吉祥地。傍山而居、依水而住,远离尘嚣和噪音,亲山亲水亲自然,的确是安居的最佳地方。史诏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于是他上前几步仔细观察地势,这个村子四周青山环绕,被如莲花的花瓣层层叠叠包围着。学识渊博的史诏知道这里是个风水宝地。也许史诏此时享受的到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满足,更多的是那份心理上的满足与充盈。诗曰:“天禽远行偏得利,坐贾行商皆得意;投揭贵人俱益怀,百般修造都丰裕。”大地的内部和人体的内部一样,有经络相依相通……因地处福泉山溪水下游,所以称为下水。
史诏便将家安在这儿。从此八项家风,就在下水传开了。
八项家风实是筑起史氏大厦的基石。史氏的崛起,历经百年蓄势,曲成三步:史惟则、史成两代奔波迁徒,觅得适我生存的乐土,为第一步;史简、史诏两代呕心沥血,筑起史氏大厦的基石——八项家风,是第二步;科举应试——开拓通往成功的大道,是第三步,这一步,史诏把它交给了儿子。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宋代儿童发蒙念的《神童诗》的开篇。宋自太祖、太宗起就对文人士大夫十分尊重,崇尚读书;同时对武人严加防范,因而逐渐形成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又演化为宋人“以文为贵”的思想意识,并积淀成一种下意识的心理仰慕和追求。所以“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2]”
比较历朝,宋人读书求学的风气特别兴盛,而“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则是宋人读书的写照。
读书为什么?学而优则仕。古人的回答十分单一又十分清楚:读书就是为了做官。而四明在北宋以前,儒学的影响相当有限,自庆历五先生兴学后,中原的儒学精髓开始滋润鄞县这块土地,促使鄞县发生了重大的变动,鄞县人的读书做官意已经形成。
史诏的头脑中当然并非没有这个意识,只是因为孝母,不愿离去,所以不应试,不出仕,其实,他的内心深处,一样十分渴望自己的儿孙能通过科举进入仕途。
史诏有五个儿子,启蒙教育都由自己来完成的,然后根据家境情况,史诏分别送儿子去附近的书院或太学去研读深造。
[1]《林染桥史氏家乘》记载,宋大观二年(1108),史诏为避宋徽宗诏,迁到东钱湖的大田山去隐居。
[2]洪迈《容斋随笔》四笔卷五
(4)踏上科举仕途
大儿子史师仲年将至弱冠[1],二儿子史才年十八岁,史诏决定送他们进京求学。
当时正值徽宗兴学。徽宗这个皇帝政治上的确十分昏庸,然而文化上却是颇有造诣的。他继位之后,便改年号为建中靖国,并打起继承先皇(神宗)之政的旗号,着手兴学。
崇宁元年,蔡京开始执政。他顺应徽宗之心,发起兴学运动。这一年八月,徽宗下诏:在全国兴学,推行三舍法。朝廷随之又发布一系列诏令,内容主要包括:州县普遍设学、扩建太学、以学校取代科举取士、兴办专门学校等,史称崇宁兴学。
崇宁兴学使宋代学制更为完备,同时使士子求学热忱空前高涨。
从四明地区看,当时不但有楼氏、王氏家族将儿子送往太学,还有汪氏、高氏等家族也纷纷将儿子送往太学。汪氏以汪思温与汪思齐兄弟表现最为突出,他们自幼读父亲汪洙自编的举业书长大,有良好的学业基础,所以后进太学,成绩颇佳,政和二年,汪思温升太学上舍。两宋交替时汪氏兄弟为官朝廷。钦宗任命汪思温、汪思齐兄弟俩为赞读,遂挤身上层政坛;北宋灭亡,高宗建立南宋,汪思齐是高宗潜邸旧臣,被任命为吏部员外郎……汪氏由此振兴。高氏进太学的有高伯钦的五个儿子、侄子,他们大多也获得了功名,而又以高闶的表现最为突出,高闶因蔡京、赵鼎的推荐而任官,后来为南宋的太学规制奠定,人才培养作出了重大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6)
85.7%
踩一下
(1)
14.3%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名家小说:梨花灼灼

    史怀宝,研究生学历,国家一级作家,先后在山东、广东、北京国家审计机关工作,现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