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史氏春秋网!

史氏春秋网 研究史氏历史和史家族谱的专业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 > 小说 >

一门三宰相——南宋史氏家族传(2)(12)

时间:2009-02-13 19:21来源:春秋 作者:郑传杰 点击:
史浩认为,儒学所以可以统御儒、道、佛三个领域。是因为儒学之道,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所以他对于修心,养生,治世,可以说无

史浩认为,儒学所以可以统御儒、道、佛三个领域。是因为儒学之道,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所以他对于修心,养生,治世,可以说无所处而不当矣。即然这样,又何必再借用道释家之说呢。
当时程大昌主讲席,也劝谏孝宗,于是孝宗撤易此说。但此事后孝宗以佛、道、儒三家分别统御社会的主张还有被《统纪》、《释氏稽古录》等书欺世诳俗,从这一点完全可以看出史浩见识有多么敏锐。
如此,孝宗常将关系重大的事拿来听听老师史浩的意见,一次为了太子妃李氏的事,孝宗又密诏史浩上朝。
孝宗在位二十七年,前二十五年侍奉退休的养父宋高宗,后两年则为高宗服孝。为了专心做孝子,他决定禅位,淳熙十六年二月,孝宗传位太子,自称太上皇,移居重华宫。光宗即位后,太子妃李氏理所当然地被立为皇后。
李氏是武将李道之女,小名叫凤娘。道士皇甫坦被高宗信任,李道请其给女儿看相,说:李氏“当母仪天下”,并马上跑去通报高宗,高宗就将李氏指给当时还是恭王的光宗为妃。不久,李凤生下了儿子赵扩,也露出了本相,常跑到皇后、皇太后处讲太子身边的人的坏话。这些话传到高宗耳朵里,他很不高兴,叹说:“我上了皇甫坦的当了。”孝宗得知便把李妃找去训话:“你要以皇太后为榜样,真正拿出第一夫人的样范来,不然废了你。”李妃嘴上答应,心里记恨。
李氏做了皇后,对公公婆婆展开打击报复。老天真是不公平,孝子楷模偏偏遭遇不孝之子。
光宗天性凉薄,儒雅温文,在李后吓唬下,变得喜怒无常。
孝宗趁光宗前去探望时送药给他,李后听了太监的密报,对光宗说:“你爹做了这么大的丸药想让你吃,你要不怕死,就去吃吧。”又抱着嘉王哭诉:“肯定想把我们娘俩都废掉,亲生的又怎样?你的位子怕也保不住啦!”光宗脑子出毛病之后,只听李氏的,从此就不去看望父亲了。重阳节,群臣纷纷劝谏,说一定得去看望孝宗。光宗被说动了,李后又把他拖回去:“天这么冷,你快过来饮酒暖身。”中书舍人陈傅良拉住光宗的衣裾不让他回去,李后大骂:“你把这儿当哪儿了?小心我砍了你们这帮秀才的头。”光宗到底还是没去。
孝宗眼巴巴盼望儿子来尽孝,却是这个结果,非常伤心。这会儿他又想起旧臣黄洽来。当年孝宗决定禅位,众口交赞,唯独黄洽说:“太子不成问题,问题在于李氏,实在不足以母仪天下。”孝宗愕然色变,黄洽缓缓道:“陛下问我,我不敢不说。然而既然说了这话,我就不能再待在京里。日后您念起这话,想再见我,也不可能啦。”他马上要求去做地方官。孝宗念起黄洽,叹息落泪:“悔不用黄洽之言。”
想自己为高宗所养,经过不少环节,甚至是美人关,都在史浩的帮助下,顺利通过。在这种不愉快的日子里,孝宗又想到了史浩,于是他把老师史浩找来,密谋废掉李后,史浩说:“现在这样做恐怕不行,您都退居二线了。再说立后废后事关国家体统,不可轻易说立就立,说废就废,李后与太上皇之间,再大也是家事,而废立则显国之大事!愿太上皇三想。”史浩的话又反映了他的儒家本色,凡是以国家为重,孝宗听了史浩的话,忍着了。
光宗因为多病,不能视朝,后来权力渐渐落到李后手中,她更加肆无忌惮。
孝宗病重,接连三个月,光宗也不去问候,反而天天与李凤娘游宴,完全没有人心了。孝宗死了,光宗不主持安葬事宜,光宗所作所为可谓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样的人实不配做人君,一个帝王家庭的龌龊会改变成千上万人的命运,甚至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这样的结局不是人们所愿看到的,于是宰相留正会同群臣,联名请吴太后迫光宗禅位于嘉王。宁宗受禅后,李凤娘还安分守己,没做什么出格的事,至庆元六年病死。
在废李凤娘这件事上,史浩虽然碍于皇家面子,出于安定朝堂等种种考虑,显然过于谨慎了。
史浩是在淳熙十年,以七十八岁的高龄告老致仕,他屏居乡里,比较平静度过了生平最后十余年的生活。
史浩自号真隐居士,真
隐人生坚持修身。将每天到南湖智连法师处问佛法成了生活的一个内容。他曾问;“大师对禅律也贯通吗?”。大师说。水泮雪消,固一水耳。又问。华严般若何太支离。太师说。支离所以为简易,史浩倏然有所省。史浩除常到知礼的法孙智连法师处去问法要外,又曾请智连高弟则约法师,专讲智者之教。
史浩早年接受正觉默照禅,深受佛家影响,直到晚年仍学佛不停,其佛学思想有所发展,自成特色。
史浩的人性说虽然阐发于孟子、荀子的人性说,但明显地借鉴了佛家的人性说。
佛学的营养孕育了儒家新思想的产生,到北宋中期,儒家性论的发展已表现为三个大的理论,即人性无善恶说、人性善恶混说和“生之谓性”说。史浩的人性说却独树一帜,在此三大理论进路之外。史浩对人性中道德因素持否定的态度。认为人性中并没有确定的道德因素在内,人性与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没有直接的关系。史浩认为人性虽然是善恶俱泯,然而心则是善的,他说:“万欲惟心”,心的本体虽然是虚而无我,但它却是万欲(或善或恶)产生的土壤,因此他大胆而又别出心裁地将一切合理的欲望定义为善,将“可欲”之“善心”称之为“本在之心”,是人先天所固有的道德属性。
史浩阐述自己的独到之见,他说:“世之可欲者皆善,不可欲者皆不善,自然之理也。今夫盗贼是甘心于为不善者也,是已陷溺其良心而不可救也。然而有人焉,指之曰‘盗贼’,则必拂然而怒目之;以仁义,则必翻然而喜。是其可欲之心本在也。”他把“可欲者”称之为“自然之理”,把自然而然的欲求提升到了本体的高度来认识。反之,一切不合理的欲望皆为“不善”,而恶并非本在之心,而是习之所变。所以史浩主张要“充本在之心,反身而诚”,特别要当于习所未变之时求其心之所思的“纤瑕微果”,或于变之未远时求其不义,而攻其性习,使之“摆去旧染,脱然如洗心换骨,舍愚而即贤,由狂而作怪”。而实现这一目标无疑需要佛家的修身。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名家小说:梨花灼灼

    史怀宝,研究生学历,国家一级作家,先后在山东、广东、北京国家审计机关工作,现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