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史氏春秋网!

史氏春秋网 研究史氏历史和史家族谱的专业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 > 小说 >

一门三宰相——南宋史氏家族传(2)(2)

时间:2009-02-13 19:21来源:春秋 作者:郑传杰 点击:
随着年龄的增大,史弥远更加清楚,自己与大哥弥大不同是因为大哥弥大是嫡出,而自己则是庶出。所谓嫡出就是正妻所生,庶出则是小妾或奴婢所生。嫡子的地位和待遇不但高于庶子,甚至观念上大家都以为嫡子的素质也要

随着年龄的增大,史弥远更加清楚,自己与大哥弥大不同是因为大哥弥大是嫡出,而自己则是庶出。所谓嫡出就是正妻所生,庶出则是小妾或奴婢所生。嫡子的地位和待遇不但高于庶子,甚至观念上大家都以为嫡子的素质也要好得多,因此嫡子可以瞧不起庶子。三国时,袁绍年长为兄,却是庶出;袁术年幼为弟,却是嫡出,因此袁术可以蔑视和嫉恨自己的哥哥袁绍说:“吾家奴也”。现在史弥远既庶出,又年幼,还能说什么呢!即便庶出要比嫡出强上百倍,但年幼时又怎么能显示出来呢。
因此,史弥远可以说是在被史府遗忘的角落生长着的。尤其是在史弥远还未满二岁时,太师府又诞生了他的弟弟史弥坚,少师府也诞生了他的侄子史守之……一时之际,史家大院张灯结彩,一片喜庆。从主人到仆人人脸堆笑颜,奔走相告;达官贵人也纷纷前来送礼,祝贺史家正枝蓬勃,新一代诞生。许多人不远千里,专程来贺,甚至皇上也派专人前来恭喜。而史弥远呢,则是门庭冷落车马稀!有时甚至连太师府、少师府里的仆人都可以对他爱理不理的,史弥远小小年纪就看够了这样的冷眼。每当夜晚,史弥远总是望着史府的辉煌灯火,拥在母亲的怀里进入梦乡的。可怕的是这一切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日后史弥远将遭遇的冷落更是无穷无尽了。史浩对长子史弥大的珍爱是情理所在,所谓父亲爱长子,乃人之常情,可现在他又将这种爱延伸到了长孙的身上,史浩对史守之的宠爱可以说远远胜过对儿子史弥远的爱。因此史府上下对史守之的赞誉之声不绝于耳,甚至他的哭闹也被认为是悦耳动听的。从此后每逢重大节日、家中祭祀就又多了一位主人——史守之,史守之可以和他的父亲史弥大一样光彩照人,可以衣着华贵地站在史浩一侧,尽领风骚。看到这一切,史弥远的心里就会越来越感到前景暗淡无光了。即使与弟弟史弥坚相比,史弥远也很觉很逊色。史弥坚虽然也非嫡出,但或许是出于对小儿子的宠爱吧,史浩对史弥坚十分投缘,况且在淳熙五年,由孝宗皇帝做媒,史弥坚娶赵氏为妻,成了皇亲,他在家的地位也因此突然生变。
史弥远没有怎么好的运气,他得凭自己的智慧,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很小时,史弥远似乎就有了这种意识。所以平日里史弥远除了侍奉好自己的生母外,还会抽时间十分细心地去侍奉史浩夫人贝氏(正妻)。因为在世俗的规矩中,只有贝氏才是史弥远法定的母亲,而周氏则只是他的生母,史弥远只有敬重贝氏,才能替现“孝”行。史弥远从小就得把对母亲的爱掰成二半,一半给生母周氏,一半在嫡母内氏,不过史弥远十分乖巧,他的言行都机灵过人,所以很快博得了贝夫人的喜欢。贝夫人开始宠爱史弥远了,因而与他的生母周氏也日处友善。由于贝夫人的作用,史弥远母子在史家中的地位有了改善。史弥远也渐渐学会了一套取悦妇人的技巧。贝夫人笃信佛教,经常出去念经、进香,她去得最多的地方是智门寺[1]。智门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地处碧波万顷、波光粼粼的西沪港畔,全寺掩映在丛林绿海之中,美景如画。更重要的是:建炎四年,金人攻陷明州,史氏举族避难到海上,史浩与贝氏增投宿智门寺,因此对智门寺他们很特别的情感。
史浩入仕后,与智门寺始终保持着联系,这里的高僧与史浩都是友好,他们常在一起论佛谈禅。智门寺不愧为谈经论道,笑傲山林的最佳去处。其周边环境幽雅,风景宜人。山间溪水一路奔流,直至智门寺,经年丁冬有声,有如弹琴。寺后有一六角塘,塘中之水明净如镜,映照着天上舒卷自如的游云。如有似无的风来自松林的荫影间,飘过水面……入夏,塘里荷花田田,秋来,庭中桂花香气馥郁。这样的环境也很吸引史浩。
智门寺建筑气势恢宏,大雄宝殿、金刚殿、后殿、偏殿、后堂、方仗室、藏经室等,设施全俱。寺中僧人众多,号称“千僧院”,而且名僧迭出,著名的就有广惠、昙惠、福宝、法衡等人,一代代高僧大师把智门寺作为心志磨练的场所,挣脱世俗的枷锁。他们的心是空明的,无所迷恋更无所束缚,因此对人世间更有了热切的愿望,所谓“无我生大悲心”,皈依佛和菩萨,所追求的自然不仅仅是六根清净或是另一个世界的生活,而是一个更为高大的生命、一颗想要从贪、痴所织造的世俗价值以及随之而来的烦恼中解脱出来的心灵。这种追求同样很吸引史浩。
何况又有一番特殊的因缘呢,史浩因此常携夫人去智门寺进香。
智门寺离四明较远,所以一去便得住一些日子。史弥远出于孝顺之心,常要求陪着去侍奉贝夫人,贝夫人也乐意带史弥远去。在智门寺史弥远处处表现乖巧,行为更能讨人喜欢,每次做佛事,史弥远都会像模像样,学得十分祈虔。贝夫人觉得带着他很光彩,也很开心,所以只要一出门,总要带上史弥远。贝夫人在智门寺念佛,史弥远便在那里读书,所读有儒学经书,也有佛学经书。史弥远在智门寺开始接触到佛经,并为成为佛教徒奠定了基础。
史弥远各方面一直都很努力,并且渐渐变得有心计了。尽管整个家庭成长环境对他来说并不太顺心,但他并不报怨,他一心想着成长后要扬眉吐气,一则想让母亲周氏过得好,再则想证明庶出的也并不差。
周氏的一切希望,自然都在史弥远身上。她虽为妾身,却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于是全身心都投入到教育儿子中去。这样在母亲周氏启蒙下,史弥远很少就会刻苦学习了。因为聪慧,史弥远渐渐得到了父亲史浩的喜欢,不久史浩让他到书院学习。
史浩免去知福州一职后,再度回到故乡,他在家乡积极倡导文化,对儒学研究和传播都作出了贡献。
史浩亲自育子,他自编蒙养读物,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儒家的观点,把它变成黄齿小儿口诵心传的儿歌。并常口占数语以训儿孙。他还请四先生讲学,倡导了淳熙学风。
淳熙四先生办学讲学,培养了大片人才,为鄞人时代推进进而达到造极打下了基实的基础。
史浩自己所从的是杨时之学。杨时的弟子钱塘张九成就自成规模,创立了横浦心学派,史浩私淑张九成,发展了他的心学,并试图把心学运用到治国之中去。将它化为一种经世致用的治国之道。史浩在《光宗皇帝即位封事》中说“心是百行之本,心为万化之原,天地之灾祥,阴阳之舒惨,日月之明晦,禾黍之丰凶,纲纪之弛张,风俗之薄厚,人材之邪正,人心之从违,虽万变千差,殊有一心之感召。[2]”
他认为“心正则本立,本立则道生”,“万事虽繁,专在一心”,因此“谋国之言必以正心为主”。这也就是说一心统率万事,心正是立国之本,谋国者的言论自然应当主要集中在正心方面。谋国者如果心术不正,国家是不可能治理好的。史浩自己就为人正派,无论在野还是在仕,都嘉言毅行,有口皆碑,可以说完全做到了“心正”。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名家小说:梨花灼灼

    史怀宝,研究生学历,国家一级作家,先后在山东、广东、北京国家审计机关工作,现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