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史氏春秋网!

史氏春秋网 研究史氏历史和史家族谱的专业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 > 小说 >

一门三宰相——南宋史氏家族传(2)(39)

时间:2009-02-13 19:21来源:春秋 作者:郑传杰 点击:
前废帝当然不能改其秉性,后来胡作非为,无以复加,乱肆杀戮,危害到了各级官吏的身家性命。官吏们感到已无路可退了,这样与其束手就戮,不如奋起反抗,或许还有生路。当时有一个叫蔡兴宗开始发难,力图废昏立明。

“前废帝当然不能改其秉性,后来胡作非为,无以复加,乱肆杀戮,危害到了各级官吏的身家性命。官吏们感到已无路可退了,这样与其束手就戮,不如奋起反抗,或许还有生路。当时有一个叫蔡兴宗开始发难,力图废昏立明。他首先鼓动太尉沈庆之发动政变,说:‘公威名素著,天下所服……如果起兵,谁不景从……若一人唱首,则俯仰可定。’沈庆之不敢,只回答‘深感君无已’,说明内心是倾向废昏立明的。接着他又鼓动领军将军王玄谟发动政变,说:‘今以领军威名,率此为朝廷唱始,事例立。’王玄谟也不敢,派人通知兴宗:‘期当不泄君言。’实际上也表明,对别人搞政变并不反对。又鼓动专统禁兵之右卫将军刘道隆带头起事。不过,这次表达意思极含蓄。他在道上遇到刘道隆,意味深长地说:‘刘公,比日思一闲写!’意即要找时间商量起兵之事。刘道隆‘深达此旨’,但也不敢,掐住兴宗的手说:蔡公,勿多言。刘道隆是前废帝所宠信的人,看来也无意于揭发暗中酝酿的政变活动。”弥远说。
“其实蔡兴宗积极进行废昏立明活动的,也并非全都出于自救,也是刘宋王朝安危。他对沈庆之说:‘当今怀谋思奋者,非要富贵,求功赏,各欲免死朝夕耳。宫省内外,人不自保,会应有变。’当时他是吏部尚书,地位不算很高。他曾估计前废帝虽昏暴,自己危险不大。然而他却为了刘宋王朝安危,一而再、再而三煽动政变。蔡兴宗能置身家性命于不顾,冒可以不冒的危险,这与东晋后期高级士族‘殉国之感无因,保家之念宜切’高级士族相比,确是佼佼者,在南朝实在找不出几个。”清之赞叹说。
“贤弟所说甚是,帝非人不立,人非帝不宁。如果君主已成为独夫民贼,反抗他,不但不是对抗天意,犯上作乱,相反,正是顺从天意与民心,是正义行动。这一方面,孟子早有论述。一次有人问孟子,武王伐纣,‘臣弑其君,可乎?’回答是:‘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臣闻天生蒸民,不能相治,为立王者以统理之,方制海内,非为天子,列土封疆,非为诸侯,皆以为民也。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王者失道妄行,百姓愁怨,上天震怒,灾异屡降,终不改寤,恶洽变备,不复谴告,更命有德。夫去恶夺弱,迁命贤圣,天地之常经,百王之所同也。’这就是说,对昏暴君主、无能君主,可以杀掉,可以推翻,另选贤圣为主,这不叫弑君,而是天意。”
“如果大臣掌握大权,就可以主动废黜昏暴君主。如刘裕死,宋少帝即位,昏暴无道。当时尚未把实权全部交出的顾命大臣、录尚书事徐羡之等,一看大事不妙,社稷将坠,便公开率兵入宫,将他废黜,改立刘义隆为帝,后有元嘉之治。”清之说。
弥远笑了笑说:“如果当时不是有人出来说话,孝武帝将太子废掉了,事情就简单,损失也不会那么大了。”清之下意识地点点头。“后来连当时出来说话的大臣也都很后悔的。”“可是,一切都晚了。”弥远说着,觉得已到时候了,过了一会,便把话转入正题:“今年刚入嗣沂王府的皇侄子是一个十分贤良的青年,皇上很器重他,想培养他,就命我给他挑选一个讲官,我想贤弟的才学人品都是一流的,完全可以信任这事,所以今日特意请贤弟来,希望贤弟能去好好地教导他。[1]”清之觉得这事来得太突然,他没有任何的思想准备,于是急忙起身,恭恭敬敬地行了礼,说:“本人才学粗浅,怕不能担此大任,丞相还是另请高明吧。”清之虽不知其事的来龙去脉,但凭自已的感觉,此事非同一般,况且清之信不过弥远为人,上了他的船,以后一切得由他摆布了,不然,就会有危险了。
弥远老谋,早已测得清之的脸色,岂是不敢,乃是不愿,他不仅知清之,也知郑家,宁可玉碎,不愿为不义,但这一点他事先早已想到了,郑家世代非贪官惧势,凭我史弥远的面色恐怕是不行的,于是不得不搬出先父史浩来说话:“这是可是我先父的事业呀![2]”史弥远不紧不慢地说。
这话听起来有点玄!当年史浩选普安王一事,清之自然知道,可今日之事会跟史浩有关?清之一下子似乎联想不过去。不过说到史浩,清之本有敬重之心,今日又专程来祭他,也不便再说什么了。
这一招果见效,史浩仁义,有恩于郑家,有德于世人,凭感觉如果是史浩的意愿,那一定错不了。而且对于史浩有关的事,郑家有义务去出一把力。郑清之因而没有马上再推辞。其实清之刚来京都,又不是高官,而且安于自己的职份,所以对于朝中复杂的事一概无知。史弥远转而又淡了很多。清之只是洗耳恭听,没有插话,心想先看着办吧!
史弥远见清之不再推辞。干脆把话说透了,史弥远说:“皇上看皇子上挑不起这担子。而后来入嗣沂王府的皇侄贤惠,所以要培养他[3]。”郑清之听了吃了一惊,原来弥远“先父的事业”竟是如此,刚要启口。史弥远便抢过话题来说;“做臣子的要为大宋的兴衰着想啊,无法为某一人着想,为大宋的兴衰着想就是大忠,唐代名臣魏征曾有忠臣良臣之说。他说忠臣,是对皇上俯首听命,步步紧跟句句照办的;良臣则有一点自己的头脑,未必就一概视皇上的是非为是非,敢于犯颜直谏。在一定的范畴之内,其实在他心目中‘良臣’才是忠臣,‘忠臣’只是庸臣而己。”郑清之只是点点头,表示同意弥远的观点。
史弥远又引用了《韩非子》中的话说:“有一位将军的仆人,他对自己的主人非常地忠诚。有一次,他跟随主人到了前线。将军是一位嗜酒如命的人,很想喝酒。可是军中有令,不许饮酒,所以也找不到酒。而这位忠于将军的仆人,想尽方法从营外给将军搞到了酒。将军喝得酩酊大醉。敌人前来偷袭,将军却无法指挥他的部队,于是输掉了战争。将军也因此而被砍了头。”史弥远稍停一会说:“仆人对于将军的忠诚是小忠,仆人对于国家的忠诚是大忠。仆人尽了小忠,却妨碍了他尽大忠。”
郑清之接过来说:“丞相的话很正确。我以为退一步,即使就忠于将军本人而言,也存在着大忠与小忠的区别。满足将军的酒嗜,这只是小忠;给将军提出正确的忠告,让将军保持清醒的头脑来指挥战争,从而保存将军的前程以及他的生命,是更大的忠。”“贤弟正可谓分析精辟。”说到这里,弥远才松了一口气,突然弥远转过来说:“我请贤弟培养皇侄,是因为他贤惠,也是为大宋的兴衰着想啊,这是大忠。”清之似乎被说服了,反应很平和。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名家小说:梨花灼灼

    史怀宝,研究生学历,国家一级作家,先后在山东、广东、北京国家审计机关工作,现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