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史氏春秋网!

史氏春秋网 研究史氏历史和史家族谱的专业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 > 小说 >

一门三宰相——南宋史氏家族传(2)(9)

时间:2009-02-13 19:21来源:春秋 作者:郑传杰 点击:
再如莫济,是绍兴十五年进士,二十四年,又中博学宏词科。他与史浩同科,史浩了解他,而当史浩向孝宗推荐莫济掌内制时,孝宗说却:此人不是议论过你吗?史浩说:臣不敢以害公[1]。于是莫济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兼直学士

再如莫济,是绍兴十五年进士,二十四年,又中博学宏词科。他与史浩同科,史浩了解他,而当史浩向孝宗推荐莫济掌内制时,孝宗说却:“此人不是议论过你吗?”史浩说:“臣不敢以害公[1]。”于是莫济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兼直学士,事后孝宗疑问地问,“老师这样做是以德报怨吗?”
史浩回答说:“臣不知有怨。”
其实史浩一直奉行“以怨而德报之”的人生信条。当年曾被史浩推荐进用,超级进封为魏国公的张浚,因用兵山东与史浩对立,恨不得置史浩于死地,后来张浚兵败自劾,史浩不计前嫌,反而为他上表说情。
有人伤害了你,也许是昨天,也许是今天,也许是很久以前,往往使你很难忘却,从而导致你陷入痛苦之中。你应该怎样做?谅解地去对待伤害过自己的人,过去了的事只能是过眼云烟,又从何谈起。给别人留一些余地,自己将得到一片蓝天,给别人留一点后路,自己才会有更宽阔的路途。史浩以这样的心态对待诋毁他,给他带来精神痛苦的人,在他看来一个人只有能做到宽宏大量,才可以抑制住对过去沉痛的回忆;只有用一个博大的胸怀和一颗平常的心去包容过去的苦难和伤痛,这些苦难和伤痛也会为你结出美丽的果实。
包容是一种美德。溪流包容了高山的阻挡才蜿蜒东去,小鸟包容了风雨的欺凌才栖息在窝里。江海因为宽容,汇聚涓涓溪流而浩瀚无边。高山因为包容积聚细沙尘土,而巍峨连绵。蓝天因为包容,彩霞美丽而动人。田野因为包容,田间小路环山。有了包容,才会有容人之量,才会有宽人之德,才会大道容下,才会厚德载物,才会如鱼得水,才会游刃有余。包容才有宽松,宽松才会和谐,和谐才会吉祥,吉祥才会如意。
包容是美好的心性。眉间放一字宽,不但自己轻松自在,别人也舒服自然。包容不是软弱,而是坚强。包容要以退为进、积极地防御。包容所体现出来的退让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包容不但表现为一种胸怀,也表现为睿智;刻薄不但表现为一种狭隘,也表现为一种短视。包容者可敬,刻薄者可畏。
史浩两次执政,先后引荐过许多有用之才,其中包括许多反对过他的人,显示了史浩的包容、宽容。
他善待士林中每一个学士,对于人才尤其不以苛求。史浩觉得大凡是个人才,都会有棱角,也难免会来顶撞自己,所谓人才中用的往往不好用,好用的则往往不中用,这便是两类人的区别。对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史浩不心存芥蒂,不忌贤妒能,不压制人才,不怕别人超越自己。他常常这样说:“大海因为不弃溪流,所以成就其大。高山因为不弃泥石,所以成就其高。人只有用博大的胸襟,去克制狭隘,去克制幼稚,去克制冲动,去克制嫉妒,才会走向宽广,走向成熟,走向冷静,走向君子风范!”
世界是多样的,因此人也是多样的,多样性造就了世界的丰富多彩,多样性也造就了人的色彩斑斓。有人喜欢看山,有人喜欢涉水;有人喜欢饮酒,有人喜欢品茶;有人喜欢喧闹,有人喜欢幽静……形形色色,人各有好,人各有志,哪能千篇一律,哪能千人一面呢。“宽容他人与自己的差别,就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史浩说。
接受过史浩举荐的人,最终对他的态度也是各有不同的。虽然多数人对史浩的知遇之恩铭记于心,如叶适在祭悼史浩时,仍念念不忘地说:“我不知公,公亦荐我[1]”但也有不少人对史浩的知遇之恩不领情,如张浚的儿子张式;还有人反而恶语相加,如王十朋,有人认为引荐有笼络人心的意思,如朱熹,但史浩都能包容对待。
史浩待人包容,政尚宽厚。
时逢刘光祖在朝堂答策,论科场取士之道。孝宗说,我国从建立以来,对大臣过于忠厚,无论是宰相误国,甚至大将打了大败仗,都不曾判处死刑。我认为当皇帝的一定要审慎选择宰相,而宰相则必须为官职找到适当的人,有功受赏,而以刑诛备于后。若是这样,人才还不能大量涌现,那我是不相信的。
孝宗手诏既出,中外大耸。于是皇上派曾觌拿去给老师史浩看,想听一听他的意见,史浩看后上奏说:尧舜时期对官僚的惩罚,不过就是流刑、黜降,不出现杀大臣这样的事。诛戮大臣,那是秦、汉才有的。我朝太祖以仁统治国家,以礼对待臣下,以后各个皇帝以此作为心法传承;到仁宗时,这种传统终于呈现岀大治的成绩。所以本朝的统治方式与三代时属同一风格,这是祖宗留下来的家法。陛下您说“过于忠厚”;但国家的根柢哪会有太过忠厚的说法?我担心会有人认为陛下想行刻薄之政,却归罪祖宗过于忠厚;这应该好好想一想。可见,宋朝对待大臣确实相对宽容许多[2]。
史浩敢于纠正皇上“过于忠厚,宰相而误国,大将而败军”的不正确看法,不仅表现了史浩的智慧,更表了史浩的忠心。当孝宗理解了史浩的正确观点,说:“朕不用其言,甚悔之。”
淳熙五年六月,孝宗与宰相史浩论政。孝宗说:“唐文宗曾说:去河北賊易,去朋党难。我常常嗤笑他,出此言有什么道理?朋党本来就不难去,如果人主灼知贤否,做到惟贤是进,不肖是退,不必用其它措施,那党论就会自然而消退。”“汉唐末世,都因为几十年积压的朋党之间矛盾不能解决,以至祸乱。我常叹息,其弊立尽在人君的无学,听纳不明。”孝宗讥唐文宗“无学”,不知如何“进贤退不肖”,所以而难以消弭朋党。言下之意,对于自己的施政用人颇为自负,没有唐文宗的缺点。
孝宗又谕宰臣们说:“你们都是我亲自擢选的,要尽心当官尽力作为,不要有所畏惧。只要我深知你们,那样谗毁你们的言论,就无从而入。我读过魏征、王珪的故事,凡是唐太宗说的话,他们也不曾每一事都听从,然而他们都能终身事太宗。你们应当以魏征、王珪为榜样,不应当轻易去职。”孝宗此言是意有所指的,他要求大臣学习魏征、王珪以服侍太宗为终身职志,切勿轻言去职。可是当论及太宗晚年时,孝宗一样不客气的加以批评:“人君富有天下,易得骄纵。”隐约有些自我警惕的意味。
而在实际施事中,孝宗难免骄纵。一次因为情况不明要对一个无罪的市民陆庆童而被判死刑,史浩就和孝宗争论起来,忿而要求辞职。后来孝宗提起陆庆童的案子,还表示后悔。
善良并不表示宽恕一切,宽恕并不表示容忍一切。
宽容这两个字很容易使人觉得是忍气吞声。其实并不是如此,至少应当分别来看待。一种是弱者式的宽容,那真是一种无奈,一种忍气吞声。弱者的宽容也未必是真正的宽容,只是他没有不宽容的选择而已。另一种是上等人的宽容,此人自以为比别人更高一等,于是对他所认为的低他一等人的过犯不予计较。这种宽容给予的态度是不屑,是俯就的。第三种宽容,是他有能力选择不宽容。他有超乎万人的尊荣,他有条件选择轻视世人,可是他却选择了谦卑。史浩的宽容属于这一种。他本高贵,却视百姓为他的兄弟姊妹,甚至将自己降为万民的替罪羔羊,诚然担当人们的忧患,背负人们的痛苦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名家小说:梨花灼灼

    史怀宝,研究生学历,国家一级作家,先后在山东、广东、北京国家审计机关工作,现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