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史氏春秋网!

史氏春秋网 研究史氏历史和史家族谱的专业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 > 小说 >

一门三宰相——南宋史氏家族传(3)(4)

时间:2009-02-13 19:22来源:春秋 作者:郑传杰 点击:
诲盗须知有自来,贪官污吏祸之胎。杀人越货甘残忍,入市怒金不忌猜。谁与清朝申典宪,合将若属寘渠魁。书生锐欲排阊阖,先诵民谣献外台。 双阙云仍山泽儒,步占小技岂其徒。家传要眇先天学,腹有荧煌列宿图。南海编

诲盗须知有自来,贪官污吏祸之胎。杀人越货甘残忍,入市怒金不忌猜。谁与清朝申典宪,合将若属寘渠魁。书生锐欲排阊阖,先诵民谣献外台。
双阙云仍山泽儒,步占小技岂其徒。家传要眇先天学,腹有荧煌列宿图。南海编书欷工宝,西山一序护身符。二贤出处关天运,曾把流年细算无。
王迈诗中对史弥忠的赞美决非虚言,史弥中一生也十分清廉,淡薄名利。他官至宝谟阁待制、龙图阁学士。堂弟史弥远与他同年中进士,后来史弥远拜相,难免遭人一些唾骂,史弥忠觉得这是史弥远在相位之日太久了的缘故,就劝史弥远辞去相位,但劝了几次,史弥远都没有听从,史弥忠因此未到致仕年龄就干脆请求致仕,提早告老还乡。
史弥忠继承了家学,后来他又师承袁燮,成为陆九渊心学的重要传人。晚年史弥忠专心从事教育,他的弟子众多,其中著名的就有王撝(王应麟的父亲)等人,王撝深得其传,“贤能”如同其师史弥忠。
史弥忠同样继承了严厉的家教,他对儿子史嵩之的教育更是一丝不苟,可以说史嵩之从小是在接父亲近乎严厉的家教下,德智并修的。
史嵩之少年时曾在东钱湖梨花山读书。
梨花山地处东钱湖的东北方,矗立在秀峰峥嵘、千姿百态的湖光山景中,可以与东南方雄峙的福泉山,西北方横亘的月波山相互并列。明诗人卢镇在《梨花山》一诗中,曾这样来描述梨花山:“湖上佳山水,况逢春日来。梨花飞白雪,凫乌点苍苔。曲径穿云上,芳樽待月开。徘徊问遗事,惟有读书台。”
诗中所谓的读书台就是指史嵩之少年读书处。东钱湖梨花山的确是读书好地方,每当三月木秀时,又到了山上梨花绽放的季节:在高树、矮树、大树、小树,各种各样的树上,各种各样的草上,一层层一簇簇的白花花,以其特有的玲珑剔透、千姿百态笼罩整座山。那亮晶晶的山梨花比山桃花、山杏花、山丁香花、山玫瑰还要美丽。它纯洁,有芳香,似层层堆叠的香雪。近看山间,缀满枝头的白色花簇,皓皓叠雪,微风掀动一片片如雪的浪漫,刹那间舞醉春风!远看山下,只见一池碧水,半池云雾,史嵩之常在此戏水,并顽皮的用石子或树枝挑逗水鸟,顿时惊起一阵骚动,当水鸟频频振羽,水面翻起涟涟波荡时,史嵩之心情惬意,满脸陶醉,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几年时间里史嵩之和其内弟陈埙终年共醉梨花山,在人与花,水连山的那种环境里,他俩妙曼轻盈,笑着看飞花,随花而行,由情而往。当然他们也一样喜爱在东钱湖里泛舟,凭湖风吹来,听浪声响起……。
史嵩之从小风流倜傥,加上他拥有优越的家族背景,所以特别惹人注目。他在东钱湖梨花山读书,颇能惜时,这一点与陈埙相似。但有些事却是陈埙不能认同的。一次史嵩之与内弟陈埙在山寺讲学,史嵩之年青时并不信佛,所以对僧人不够尊重,山寺的僧人因此讨厌他,史嵩之很恼怒,居然当夜就焚烧僧人的住房,然后离去。这事让人觉得骄横不讲理,但也表现了史嵩之行事果断,不计后果的个性。他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怎样说。
显然史嵩之不完全如其父亲,浑身上下散发一股浓重的儒生;也并没完全如其父亲的愿望,将自己培养成迂腐、漏弱的人。他虽然在父亲身上接受了陆氏的心学与吕氏的事功学。但事实上,史嵩之只接纳了他父亲身上的能为其所用的部分。史嵩之似乎只喜欢事功学,而不喜欢陆氏的心学,更厌恶的是朱学人士的迂缓这一套。史嵩之将自己的喜好看得很重,只自觉地接受了事功学;而对于自己不愿接受朱学人士的迂缓,史嵩之则采取拒之千里之外的态度。所以说史嵩之年轻时虽然受了父亲的严格管教,他却是自主着生长的。
青少年时代的求学给史嵩之日后经营人生有着重大的影响,既为其取得成功,奠定了基础,又为其最终失败,埋下了伏笔。史嵩之没有继承史弥忠的儒雅。特别是凡事都能顾及别人,替别人想一想;办事愿意和人合作,成事乐于和人分享等等这一类品德,即所谓“贤”的一面。但史嵩之绝对继承了史弥忠的才智,遇事敢为敢断,即所谓“能”的一面。史嵩之注重功利,希望生命能有所建树,事业能取得成功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史嵩之积极努力,甚至将自己的聪明发挥到了极致,但有时为了达到目的,他也会不惜一切,使尽手段。这就是他成功,也是他不成功;这就是他受到赏识,也是他遭到唾弃的一个重要原因。他的性格后来也往两面发展,往好处发展,成了精明能干;往坏处发展,则成了主观武断。
史嵩之与陈埙从小一起长大,一块读书,相处和谐,但他们各自自主着生长,养成各自独特的个性,彼此很少受到对方的影响,所以后来他们的志向和处世态度都全然不相同。
史嵩之二十岁时,史弥远登上相位,这对史家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喜事;对史嵩之来说无疑也带来了福音,“借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史嵩之那时似乎已懂得了“凭借”的重要意义。对于这一点,史嵩之不同于陈埙,陈埙不乐“凭借”,全然靠自己;也不象其父亲史弥忠,不附史弥远,却酷似其从叔史弥远,从小就知道“凭借”史浩名声。史嵩之似乎早有这样的想法,依靠从叔史弥远出人投地,干一番事业。但史嵩之并非是一个庸人,一旦有了“凭借”,自身就不再努力,史嵩之也懂得培养自己能力和提高自身素才是重要的,因此他始终坚持自己不懈地努力着。
史嵩之中进士之前,曾担任一个县的主簿,史嵩之虽然好读书,但十分好动,所以抄抄写写的主簿一职与他的个性不适合,释宝昙和尚似乎也以为这样,他写诗劝史嵩之说:“君归意定气逾平,莫学秋虫泣露声。少日斲凋须妙指,莫年深稳见真情。为邻古井无波日,试挈铜瓶待月明。独抱斯文慰幽寂,莫辞万象与逢迎。[1]”自古华山一条路,史嵩之知道只有考取进士,才能最终改变自己,于是史嵩之不懈努力,嘉定十三年终于有了成效,他中了进士,取得了入仕的资格。
史嵩之、陈埙的聪明和才气很早就显露出来了,因而深得丞相史弥远的赏识与喜欢。史弥远甚至又将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的意思,但对于史弥远种种亲近
和关爱,他们却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嘉定十年陈埙中了进士,他在省试时名列第一。所以身为舅舅的史弥远就高兴地对陈埙说:“省元是几千人中的第一,状元是一百人中的第一,让省元初授堂除教授,应当从你开始。”然而陈埙却不领史弥远这个情,他说:“这恐怕不好吧,庙堂上的议论十分尖锐,这种事从我陈埙开始,能够没有嫌疑吗?”史弥远被他说得一下子接不上话来,他没想到陈埙对于他的关爱一点都不领情。其实陈埙这人虽然年轻,却已颇同他的高祖陈禾了,他最看重的是人的气节,而十分轻视利禄,因此他一生耿直。这当然对他后来人生的经营十分不利。纵观陈埙一生,没有能够有大的作为,这一点怕是主要原因。但尽管如此,陈埙的为人、为官、为学,尤其是不抱丞相史弥远这条大腿的处世态度都一并得到了当朝士大夫的高度赞誉,也为后人高度评价。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名家小说:梨花灼灼

    史怀宝,研究生学历,国家一级作家,先后在山东、广东、北京国家审计机关工作,现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