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史氏春秋网!

史氏春秋网 研究史氏历史和史家族谱的专业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特稿 >

千秋功罪 谁与评说 ——《史弥远历史真相研究》作者访谈录(2)

时间:2011-10-20 21:33来源:春秋 作者:史美珩 点击: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诛杀韩侂胄当天早晨的一个细节:当天早晨,众文武官员正在待漏舍等候上朝,夏震到,钱象祖急忙起而问他:了事否?震回答说:已了事。钱象祖听了,立即从怀里取出圣旨,对陈自强(丞相,韩侂胄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诛杀韩侂胄当天早晨的一个细节:当天早晨,众文武官员正在待漏舍等候上朝,夏震到,钱象祖急忙起而问他:“了事否?”震回答说:“已了事。”钱象祖听了,立即从怀里取出圣旨,对陈自强(丞相,韩侂胄的亲信。)说:“有旨,太师及丞相皆罢。”陈自强对钱象祖说:“请看在同寅的份上,希大参保全。”说完就上马而去。

这个细节说明,杀韩侂胄,罢陈自强,(再下令殿前司派500士兵赴省下弹压。)是早早安排好的。

我这里还要指出,当时史弥远不过是个礼部侍郎(相当于副部级干部),别说他无权调动兵马、给参知政事(副相)加官,给陈自强右丞相罢官,就是上朝的资格都没有。

问:这问题您讲得有道理,不过史弥远把韩侂胄的头砍下来送给金人,订立屈辱的嘉定和议,确实也做得太过份了。

答:事实的真相不是那样。把韩侂胄的头砍下来送给金人,签订嘉定和议是宁宗自己决定的。开始时,金人提出要函韩侂胄的头于金才能签订和议,但宁宗不同意。为此事宁宗三次下旨命朝中文武大臣集体讨论:一次是嘉定元年(1208)正月十五,一次是正月十六,一次是三月二十一。最后一次是宁宗根据集体讨论的意见决定函韩侂胄首于金,签订嘉定和议的。当时史弥远是知枢密院事,不是右丞相。朝中第一把手是右丞相兼知枢密院事钱象祖,代表宋方与金方具体签订嘉定和议的人也是钱象祖。史弥远当然是函韩侂胄首与签订嘉定和议的参与者,但把这事说成完全是“奸相”史弥远所为,这也不符合事实。这件事当然有损国格,是奇耻大辱,但政治上有时由于迫于形势而不得不讲讲现实主义委曲求全的。我们不能把性质同样的一件事,韩侂胄干就是忠心爱国,而别人干就是投降卖国。

 

一个被歪曲了真相的历史故事

    ——关于废济王立理宗问题

 

问:这问题您已经讲清楚了,现在我想请您讲讲史弥远“废济王立理宗”、“擅自废立”是怎么回事?

答:南宋王朝有个很有趣的现象,高、孝、光、宁、理、度六个皇帝,其中竟有三个皇帝没有自己亲生的皇子,只好到太祖赵匡胤的后代找个男的来继嗣皇位。高宗无子,宁宗无子,理宗也无子。宁宗先是由宰相京镗建议找来一位太祖第十代孙为皇子,他参与了诛杀韩侂胄,因此正式立为(景献)太子。但嘉定十三年时,景献太子死了,这就产生需要另立皇子的问题。

问:现在史学界大多认为,宁宗已立济王(赵竑)为皇子,史弥远发现对己不利,因此就另外从民间找来一个叫与莒的人(即理宗,先赐名贵诚,后改赐名赵昀)取代济王继承皇位,所以“废济王,立理宗”,不是宁宗自己的意志,而是史弥远“擅自废立”,是“史弥远政变”。事实是这样的吗?

答:历史的“真相”不是这样。理宗(赵昀)并不是史弥远发现济王对他不利后才去找来取代的。赵昀(理宗)本来就是继承皇位的培养对象。史书明确记载:景献太子于嘉定十三年(1220)去世后,宁宗决定选十五岁以上的太祖赵匡胤的十世孙到宫中培养,像当年高宗那样选了两人(一个普安、一个恩平),最后择优录取。经过将近一年时间的挑选,在“与”字辈中选到十人,其中就有“理宗”。嘉定十四年六月十三日,宁宗立济王为皇子,封他为祈国公;而于六月二十二日,封理宗为“补秉义郎”,不到两个月,就再封他为从五品“右监门大将军”、果州团练使,并立为沂王子。这样一来,一个是“皇子”,一个“皇侄”,两人均参与“朝参”。两人虽身份不同,但从原先的用意来看,即仿照高宗择普安、恩平故事,这种“双峰对峙”的态势十分明显。

问:关于立济王为皇子的问题,史学界都认为是宁宗自己的决断,而您在“是奸相还是能臣”一书里却认为当时宁宗对此是犹豫不决的,所以发生以后再立理宗为皇子之事,这是怎么回事?

答:这问题很复杂。因为立皇子一事,既是皇家自己的家事,又是关系国家社稷未来的国事,所以在选皇子的问题上,皇帝往往既要征求后妃的意见,也要问问亲信大臣的意见。如高宗立普安为皇子时,吴皇后就起了很大作用;宁宗立头一个皇子时,宰相京镗也起很大作用。由于利益关系的差异,考虑问题角度的不同,意见分歧也很正常。我之所以认为立济王为皇子时宁宗的态度是“犹豫”,主要是根据《宋史·范应铃传》和《续资治通鉴》的记载。当年军器监范应铃对宁宗说:

“国事大且急者,储贰为先。陛下不断自宸衷(天子的内心),徒眩惑于左右近习之言,转移于宫廷嫔御之见,失今不图,奸臣乘夜半,片纸或从中出,忠义之士,束手无策矣。”(《宋史·范应铃传》卷410,第12346页)

这段话据清毕沅在乾隆年间编的《续资治通鉴》,确定时间是立济王为皇子时的嘉定十四年六月,这话的真正要害是“陛下不断自宸衷,徒眩惑于左右近习之言,转移于宫廷嫔妃之见”这几个字。说明这位皇子的确立,“不断自宸衷”,即不出于宁宗的内心,宁宗对立济王为皇子心存疑虑、犹豫不决。至于文中讲的“左右近习”、“宫廷嫔御”与“奸臣”是谁?我们不能妄加猜测,读者自己可以去揣摩。人们也许可以从范应铃的“片纸或从中出”和真德秀劝济王勿负“两宫眷倚之重”这些话得到些启迪。

问:我想插问一句,刚才您讲的“片纸或从中出”中的“中”,“两宫眷倚之重”中的“两宫”是什么意思?

答:这里的“中”,可能是指“中宫”,即皇后居住的场所,或代指皇后。这里的“两宫”,大概一是指(高宗)太皇太后(宪圣慈烈吴皇后),一是指(宁宗)恭圣仁烈杨皇后,因为济王的夫人吴氏是太皇太后的侄孙女,甚得杨皇后的宠爱,故真德秀才有“两宫眷倚”之说。

问:如此说来,立济王为皇子时杨皇后可能起很大作用。

答:是的,我也这么想。

问:那么以后情况怎么又变了呢?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三星堆遗址并不神秘

    近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三星堆中的炭屑样品进行了碳14测年分析,初步确定三星堆...

  • 《Lancet》发表全球学者联合声明

    2020年2月18日,《LANCET》上发表通讯(Correspondence)文章,全球科学家发表声明反...

  • 春秋网新春祝辞

    一年来,全国族人一如既往,在寻根的伟大进程中,努力寻觅,积极考证,取得了可喜的...

  • 元朝“丝绸之路”与元大都

    丝绸之路研究至今主要集中在汉、唐时期,元朝时期的丝绸之路研究比较薄弱,而元大...

  • 进的祠堂

    一座祠堂,就像一位母亲,虽历尽沧桑,却总是天下儿女向往的地方。在那里,有先前的风...

  • 中华史姓研究会会议在南乐召开

    2016年11月6日至7日,中华史姓研究会常务理事会议在河南南乐仓颉宾馆召开举行。 6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