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史氏春秋网!

史氏春秋网 研究史氏历史和史家族谱的专业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研究 >

家谱:补充订正史实的特殊档案

时间:2009-05-13 19:50来源:春秋 作者:骆巧凤 点击:
家谱:补充订正史实的特殊档案

摘要:中国的家谱、宗谱,古代称之为谱牒,今也称作家谱档案。家谱档案资料对于研究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应该重视家谱档案的修篡、保护和利用。但从目前的状况看,这方面做得还不够。通过对宁波史氏、楼氏两大家族的研究,就利用家谱档案解释这两大家族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提出一点自己的认识。

浙江宁波鄞县的史氏、楼氏是明州(今宁波)的望族、进士、名人众多。置之全国也不逊色。史氏、楼氏在全祖望的《甬上望族表》序中被列为第一、第二之望族。[1](2639)史氏一门曾经产生过三宰相、俩封王,中进士及担任政职的则更多了,特别是史浩对建王(即后来宋孝宗)登上皇位及南宋理学的形成起到过促进作用。楼氏在明州参与教育,培养出一批学有所长的学者,推进了明州的文化建设,也促进了楼氏的自身发展。关于这两大家族的研究及介绍的文章不少,但细细读来,还是发现存在一些问题。楼氏

关于史氏,说宁波的中秋重十六而不重十五是因为史浩母亲的生日是“八月十六”而定的。史浩改明州的八月中秋节十五为十六这种说法为全祖望《勾余土音·甬上中秋改日诗》及该诗的注者陈铭海所认同。[1](2 380)当代也有学者每到中秋前后撰文表述。据史悠清、史济恂的《鄞东上水横街史氏支谱》(民国三十六年木活字本)记载,史浩母亲洪氏是元丰七年甲子正月初七生,干道六年六月二十二日卒。宋孝宗也因此经常选元旦(今春节)后给史浩晋职、赐果品等,为史浩母亲庆寿。史浩的《鄮峰真隐漫录》卷36《跋御笔赐母咸安太夫人酒果》中也有“臣某隆兴改元,备位参知政事。臣母咸安郡太夫人洪氏,年且八十,就养执政府。皇帝陛下圣性纯孝,知臣粗谨事亲,臣母生朝岁岁赉以金器、缯彩、薰茗之属以为常。每进对必蒙劳问,甚宠。乃因元日,诏锡上尊珍果,俾为私庭之寿”语。[2]以上资料可以说明,史浩母亲生日同八月十六根本就沾不上边,因此说“宁波的中秋重十六而不重十五是因为史浩母亲生日是‘八月十六’而定的”及“史浩改明州的八月中秋节十五为十六”的这种说法缺乏依据。又如史氏有“一门三宰相、再世俩封王”之称。于是有人说:史氏有“生封王”之说。所谓的“生封王”,就是在世时被封为王,如明代的江苏才子王徲登就有“三世生封王”之说,[3]当代也有几位学者遵循此说。但经检史氏家谱就能解除这一讹误,《史氏画册》说:“嘉定十四年封越王,谥忠定,”[4](20)这说明史浩是死后追封为王的,因为他已在绍熙五年逝世,至嘉定十四年被封为王已有27年的时间了。史祢远也是死后“追赠中书令,封卫王”,[4](30)因此要说史氏封王,也仅史浩、史祢远二人死后追封而已,并非“三世生封王”。再如关于史氏的墓葬,就有“葬在东钱湖之东”一说。但经检史氏家谱,却发现史祢忠葬“鄮山之省屿”,[4](34)即今之宝幢,与东钱湖有相当的距离。史嵩之墓,那就更远了,“葬于慈溪的石台乡”,[4](54)还有文章说,是(史诏)倡导了“八行”,“朝廷以史氏的‘八行’取士……”,此说意为宋徽宗向各地颁布的推荐“八行”诏书,是因为史诏的德行“受到皇帝宋徽宗的赏识”,从而形成政府提倡的“八行”道德规范,在笔者看来这是把事情倒过来说了。所谓“八行”,是指孝、悌、睦、婣、任、恤、忠、和,是当时中央政府的一种选贤制度,具有“八行”行为品质之一者就有机会被推荐到中央接受培训,经考试合格就有机会委以职务。据《玉海》记载:“大观元年三月十八日诏:‘士有孝、悌、睦、婣、任、恤、忠、和八行,贡入太学,大司成考验,取旨释褐’。”[5]另据《南宋四明史氏·史氏画册》曰:(史诏)“以孝行闻于乡。遇大比辄引避。尝曰:‘无母之节,已无史矣。’大观二年诏举八行。乡人以公应命,遂与母避于县东大田山。郡守迹所往,迫使就道,公立誓固辞,终居此山焉。乡人至今以‘八行先生’称之。”[4](10)以上说明,事实上中央已于大观元年颁布推荐“八行”诏书,而史诏是因具备“八行”推荐条件于大观二年被明州、鄞县地方政府选中推荐去中央应选,但史诏是孝子,不愿离开母亲,因此并没有接受这一荣誉,没有进京“考验,取旨释褐”,但是由于史诏此举是“孝”的体现,郡县推荐,史诏一再拒绝,显得更为清高,因此民间更加敬重,以至“乡人至今以‘八行先生’称之”。如果说“朝廷以史氏的‘八行’取士……”,是(史诏)倡导了“八行”似是不妥。 楼氏

关于楼氏家族中的楼郁,在庆历年间应王安石之邀与王致等四位学者一起出任教席,被称之为庆历五先生。由于庆历五先生任教早于以教育著称的程朱理学,所以在宋代的教育史、学术史上的地位更为显著。楼郁培养出俞充、丰稷、袁毂、罗适、舒亶、史诏、盛侨等人,此中的丰、袁、舒又是明州的三大家族,加上史氏及本家楼氏共五大家,代表了宋代明州的最高文化水平,这批氏族还影响了甬上好几个朝代,对明州的文化发展有深刻的影响。因此说楼郁是明州的儒学奠基人之一,并不为过。他是从奉化迁到鄞县的,至于他的祖上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从东阳迁到奉化的,能讲清楚的文献就不多了。连楼郁的五世孙官至参知政事的楼钥在《高祖先生事略》一文中也说:“楼某字子文,其先婺人,不详徒居之始。”[6](780)在《长汀庵记》中又说:“望出东阳。虽闻吾族自婺而迁,不知所始。自钥一行推而上之,至八世祖而止。惟曾叔祖二十五助教墓志云:‘六世祖自婺迁于明。’是钥之九世祖也,又不书其讳。”[6](549)在《先兄严州行状》中还说:“四明之楼实出于东阳,不知所迁。”[6](785)迁居奉化是“不知所始”,“不知所迁”,于是有关楼氏的传记文献也都没有给出答案。因而有学者称:“明州楼氏祖籍本郡奉化县。先世出自浙西东阳,迁奉化始祖已不可考。”[7]但如果检阅楼孝谦的《鄞塘楼氏宗谱》(光绪癸巳七修本),就可以得出答案,据《鄞塘楼氏宗谱》卷3《追远行传》第一页中记载,楼氏迁居奉化有多起,其中楼郁的四世祖:“兴业别驾,讳保善,字兴业。隐居读书,钱武肃辟为参军谋,辞不赴。开平戊辰辟为黄岩县长,迁本州。”本州,即奉化州。后因战乱,他又回迁东阳。据《鄞塘楼氏宗谱》卷2《迁徒》第一页中记载,他的儿子,即楼郁的三世祖,“绍宗公,出身贡生。建隆间任奉化州判”,迁居奉化,“东门外三都舍墟村居焉”。由于兴业公是鄞县楼氏一系最早迁居明州,又是定居奉化的绍宗公的父亲,所以兴业公被鄞县楼氏追认为始祖,绍宗公也就成为鄞县楼氏二世祖了。楼氏

楼郁因是庆历五先生之一,甬上学者大多耳熟能详。但对楼氏家族中的楼异、楼璩了解就不多了。其实楼异对明州也有过深刻的影响,如二任明州太守,建造航海神舟(此船的吨位在当时堪称世界上一流),填堙广德湖,建高丽使馆,阻止方腊义军入侵明州等大事,楼异都是重要的当事人。楼璩是楼钥的父亲,他的夫人就是甬上神童诗作者汪洙的孙女。关于楼郁、楼异、楼璩等人生卒年月日等问题,新旧宁波、鄞县地方志,《宋元学案》及最近出版的《全宋诗》《全宋文》等文献及宁波的高丽使馆陈列室中都没有给出,因此诸多相关的问题难以解决。[8-10]但经检阅《鄞塘楼氏宗谱》卷3《追远行传》的第五世、第七世、第八世,就能获得这方面资料。宗谱卷3第2页中关于楼郁是这样说的:“第五世,杲公长子,正议先生讳郁,字子文,号城南,生宋祥符元年戊申十月十日(1008年11月10日)未时”,“卒于熙宁十年丁巳二月初四日(1077年3月1日)”;宗谱卷3第2页中关于楼异是这样说的:“常公三子,太师楚国公讳异,字试可,号西湖,钦赐墨庄先生,生于嘉佑七年壬寅正月十四日(1062年2月25日)”,卒于“宣和六年正月十五日(1124年2月2日)”;宗谱卷3第2页中关于楼璩是这样说的:“异公四子,百十太师兖国公讳璩,字叔韫,生大观元年丁亥十二月廿五日(1108年2月8日)”,“卒于淳熙九年十二月十七日(1183年1月13日)”。楼氏

关于楼昉,他与楼郁、楼钥是什么关系,鄞县、明州、宁波新旧地方志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没有人去考证这一关系的原因,可能是楼钥曾向朝廷推荐过楼昉,在《举冯端方江畴楼昉状》[6](285)中有说:“从事郎监行在点检赡军激赏酒库所籴场门楼昉,少负俊声,记问该洽。居有乡曲之誉;文有制诰之体。宜居馆阁养才之地,使之涵养成就。端方、昉二人,与臣皆同乡曲。昉姓氏偶同,却非宗党。如蒙朝廷擢用,后不如所举,臣甘坐缪举之罚。”在荐状中说“端方、昉二人,与臣皆同乡曲。昉姓氏偶同,却非宗党。”楼钥的“昉姓氏偶同,却非宗党”语出,就没有人去考虑楼昉与楼郁是否是同族的问题了。但这些问题借助家谱能够发现,据《鄞塘楼氏宗谱》卷1《追远世系》记载,楼郁的嫡五世孙楼铈的嫡孙就是楼昉,算来是楼郁的七世孙,也是楼钥的族孙。楼昉中绍熙四年进士,在《延佑四明志》有传,说:“字旸叔,与弟昞俱以文名。少从吕成公于婺。其文汪洋浩博,宜于论议。援引叙说,小能使之大,而统宗据要,风止水静,泊然不能以窥其涘。故其从学者凡数百人,最显者:郑清之、应  、郑次申、赵与欢。善章表,李璧、黄裳为侍从,所为文俱出昉手。尝编历代文章为一编,业进士者咸诵之。宋世鄞士善论策,台、越进士岁率数十人来相从繇昉手。守兴化军以卒,清之既相,追赠直龙图阁,率其弟子祭于墓,复立甬东书院。”[11]在《鄞塘楼氏宗谱》卷6《迂斋先生传》第2页中又说:“端平间清之为相,奏同黄干、胡梦昱等赐谥(按:谥文简),直龙图阁。躬率其弟子祭于墓,为立甬东书院祠之。赞曰:‘先生之文,汪洋渊永,援据的确,风止水静。泝其体裁,源自东莱。黼黻文诀,云汉昭回。’”《鄞塘楼氏宗谱》原序第1页中也说,甬东书院“理宗为之赐额”。因此楼昉应该是楼钥之“宗党”。楼昉的教育成就,可与乃祖楼郁媲美,若以教出的学生职位而论,其学生郑清之官至宰相,则又胜于乃祖。《延佑四明志·人物考·王撝传》曰:(王撝)“字谦文。其先开封人,大父繇建炎渡江,居于鄞。撝博学耿介,非其友不与语。幼学于里师楼昉。”王应麟、王应凤的启蒙教育是他们的父亲王撝实施的,因此说楼昉既是宰相之老师,又作为王应麟、王应凤的再传之师视之也未尝不可。在《鄞塘楼氏宗谱》卷2第1页中还记载,楼昉在鄞县南三十三都马湖曾置田数顷。绍熙五年(1194),岁大饥,当年颗粒无收,楼昉把租契当众烧毁,并发粟赈济,全活万人。一乡感德,建楼圣君庙,设肖像以祀之。又建二桥,曰:种恩桥,曰:树德桥。楼氏

《鄞塘楼氏宗谱》卷6又著录了楼异、楼璹、楼钥等人撰写的文章,更为可贵的是还著录楼郁夫妇的两篇墓志铭,一是舒亶所撰的《宋大理评事楼先生(郁)墓志铭》,二是盛侨所撰的楼郁续配《和义郡夫人朱氏墓志铭》。这两篇墓志铭曾为《同治鄞县志·楼郁传》《楼常传》分别引用。《同治鄞县志》出版于同治末(1874)光绪初,较《鄞塘楼氏宗谱》七修本为早,该志的编者徐时栋等人所看到并引用过的可能是《鄞塘楼氏宗谱》七修本之前的本子。此前的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没有引用,此后王梓材、冯云濠辑撰的《宋元学案补编》(四明丛书第五集本、民国二十六年约园刻本)及张寿镛先生辑编的《四明丛书·舒懒堂(亶)诗文存》也没有引用,或许因为是在家谱中,所以未被注意。可见在清、民国年间,只有徐时栋、董沛等学者从家谱中罗致而得,稍有引用。至民国时期编纂的《鄞县通志·舆地志·氏族》[12]叙述楼氏世系,曾经提到《西楼谱》《东楼谱》。关于舒亶撰《宋大理评事楼先生(郁)墓志铭》,楼钥的《攻媿集》卷85《高祖先生事略》曾经提到说:“舒公为墓铭,丰公书丹,袁公篆额。罗公以仕北方,不得预。后为浙东提刑拜墓下,用阕里故事,手植数木,今有存者。祭文见《赤城先生集》中。”《赤城先生集》今未见。有幸的是,赤城先生罗适的祭文也保存在《鄞塘楼氏宗谱》卷6中,这些文献大多可以作为《全宋文》的补充。《鄞塘楼氏宗谱》解决了鄞县楼氏研究中的若干难点,进而促进了这一领域的研究。《鄞塘楼氏宗谱》是孑遗之本,其价值就显得尤为宝贵。楼氏

家谱利用,有的也应该参考其他史料。如《南宋四明史氏·庆传源流》第185页从史氏旧谱中过录的《叶太君墓志铭》,作者落款作“朝清大夫秘阁修撰知明州军州管勾神霄玉清万寿宫赐紫金鱼袋楼郁撰”。这一落款有两大疑点:一,叶氏太君,就是史诏的母亲,卒于重和元年五月二十四日(1118年6月12日),而楼郁早在熙宁十年丁巳二月初四日(1077年3月1日)已经逝世了,死了40余年的人怎能再为别人作志铭呢?二,楼郁仕至大理评事,赠正议大夫,所以世人一直以评事或正议称之,没有担任过郡守之职。按照这一时期,这一职务,只能是二任明州太守,非楼郁的第三孙子楼异莫属。考楼钥《攻媿集》卷74《跋叶氏夫人墓志》[6](682.683)有曰:“开禧二年新监文思院祢忠致族党之意,叩门而告钥曰:‘叶夫人之志铭碑石既碎于兵火,不知所在。近方得于故书中,始知于煨烬之余,仅得断碑,上世能錄其铭,虽有阕文,而其志铭则子之大父少师为乡郡时所作也。’”楼钥之大父少师,就是祖父楼异。《南宋四明史氏·庆传源流》第173页又著录了北宋状元张九成的《宋干道年题史氏族谱引》,文章落款曰:“宋干道九年仲冬之吉张九成。”考张九成,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13]记载曰:“绍兴二十九年六月己丑(初六),秘阁修撰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张九成卒,年六十八。”张九成的忌日相当于公元1159年6月23日,而干道九年,相当于公元1173年,死了14年的状元,还能起而作“引”吗?因此,家谱也不可全信,在使用家谱时应参考其他史料加以考证,避免此类讹误再传。楼氏

家谱作为补充订正史实的特殊档案,具有很珍贵的历史价值。通过家族这一窗口档案,对于研究历史尤其是家族史具有极其宝贵的价值。《史家祖宗画像·传记及题跋》档案文献已经被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列为“中国档案”文献遗产,这是国家对于家谱这一特殊档案的重视,也是我们宁波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史氏家族文化得以传承的骄傲。我们应充分重视家谱的修篡、保护和利用。楼氏

参考文献   楼氏
[1]全祖望.朱铸禹汇校集注[M]//全祖望.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史浩.鄮峰真隐漫录(四库全书本)[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1:808
[3]王徲登.客越志(说郛三种.说郛续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4]史美露.南宋四明史氏[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
[5]王应麟.玉海(四库全书本)[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1.
[6]楼钥.攻媿集(四部丛刊本)[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
[7]包伟民.宋代明州楼氏家族研究[J].鄞州文史.2006(第一辑):39-45.
[8]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
[9]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10]曾枣庄.刘琳.全宋文[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11]袁桷.延佑四明志·人物考(四库全书本)[M].台北:商务印书馆,1991.
[12]张传保.鄞县通志·舆地志[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6:766-767.
[13]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8.

原载:2008年1月《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21卷 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