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史氏春秋网!

史氏春秋网 研究史氏历史和史家族谱的专业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影视 > 纪念 >

毕东史氏受姓祖源初探

时间:2020-01-22 22:13来源:春秋 作者:史洪桥 点击:
分子生物学称为“Y染色体亚当”,其后有一支“CF”(携带P143突变)约在6.59万年前走出非洲开枝散叶,成为非洲以外男性的共同祖先。CF从东非高原出发,跨越红海,到达西伯利亚,在4.79万年前分化出携带M130突变的C。携带C-M130突变的先人沿印度洋迁徙到东南亚

中华史姓研究会研究员 史洪桥
(2019年8月)
 
人类发展是周期性的,不同时期地球存在不同的文明,地球的每一次大灾难毁灭了当时的文明和绝大多数生物,有幸活下来的人,又从原始状态开始,漫长发展,进入下一次文明,遵循着“出生——发展——灭亡”的规律,循环往复。据玛雅文明记载:地球文明己是第五轮文明。对于这一记载,一些史前文明遗迹展现的高度发达科技可以证实。现代科学界也公认:在地质历史上发生过几次特大灭绝,几乎灭绝了所有的生物。元谋人、北京人、丁村人等都在大灾难中灭绝。现代智人(即晚期智人)则是24万年前非洲一位男性的后代,分子生物学称为“Y染色体亚当”,其后有一支“CF”(携带P143突变)约在6.59万年前走出非洲开枝散叶,成为非洲以外男性的共同祖先。CF从东非高原出发,跨越红海,到达西伯利亚,在4.79万年前分化出携带M130突变的C。携带C-M130突变的先人沿印度洋迁徙到东南亚后,分化出一支进入中国,然后又在3.39万年前分化出C2(携带M217突变)单倍群,在中国繁衍生息并分化出不同的支系。
每一次大灾难后残存下来的人,又逐渐繁衍、迁徙,并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留下根的记忆,作为氏族的灵魂。进入奴隶社会以后,产生了甲骨文,氏族的历史有了文字记载。然而,在数千年中,各族各姓之谱也不断地遭受天灾人祸而损毁。到了元代歧视汉人、南人,不允许官私撰修汉姓谱,只推崇《蒙古秘史》,汉人族谱遭焚毁,散失殆尽。现存之谱绝大多数是明清以后修编。民国后,民间修谱之风广炽,民众皆以修谱为荣,以入谱为尊,故族谱多如牛毛,乱接乱续也多。毕东史氏谱于明末清初被外戚隐匿失传,后人于清嘉庆甲戌年(1814)重修,移植了溧阳、四明和贵定史氏世系,导致祖源讹传。本文拟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结合分子生物学检测公布的一些数据资料,从以下3个方面对毕东史氏祖源作一粗浅的探讨。
 
¨  DNA结果显示:毕东史氏诞生于3250年前
¨  晚商时期祖巳:可能是毕东史氏受姓始祖
¨  姓始祖伏羲:可能是史氏的远古始祖
 
 
1.  DNA结果显示,毕东史氏诞生于3250年前
1.1  毕东史氏的迁出地点:北直隶(京师)大名府内黄(今河南内黄县)
毕东史氏是指目前生活居住于贵州毕节市东部五十亩村的史氏,己在五十亩生存370年,繁衍15代,健在男性(含迁出)3000余人。毕东史氏于明朝后期自北直隶(京师)大名府内黄迁毕节卫珠市街,己知始祖叫天衢公,与弟天佑都是山西泽州府凤台人。天衢公于1552年中举,到北直隶大名府浚县(今河南浚县)任教谕,娶朝天门(指仓颉陵门)外小后坝(今河南内黄县境内)阮氏,遂为内黄人,生二子:长子锟因明政府调北征南自内黄到贵州安顺州(驻今西秀区旧州镇)屯田戍守,后迁吕官小屯(今西秀区东屯乡小屯村),遂为安顺史氏之祖;次子铉(字铭鼎)自内黄迁贵州毕节城内珠市街居住,生子垂教,为明代万历年间选贡,职任广东肇庆府通判,到第三代明心(垂教第四子)于清初迁五十亩。
1.2  毕东史氏的DNA检测结果:C2-F13864
2012年以来,毕东史氏先后有4人在上海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作DNA17str检测,结果均为C2。为进一步弄清C2的下游支系单倍群,其中1人2016年9月在北京中正司法鉴定所进行点射,结果为C2-F948(23魔方称F1319);2019年7月参与成都23魔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祖源检测,证实毕东史氏单倍群为C2-F948之下F10056的下游支系F13864。F10056分化于7000年前,其下分为四支:其中MF1955单倍群共祖于4900年前(置信区间4200~5800年前),对应的有河南周口扶沟史、驻马店正阳寒冻史及从寒冻迁出的光山马畈史、山东枣庄山亭史山头史;y84085(复旦大学称F2883)单倍群对应的有4800年前分化的江苏宜兴东岸里史、安徽颖上杨湖史;MF1029及下游的MF1040单倍群,共祖于4300年前,对应的有河北阜城三里铺史和与之聚合的盐山韩集镇张村店史、辽宁朝阳东营史(祖籍燕山,17str外的基因座与阜城史一致);MF1882等。
1.3  C2-F13864分化于3250年前
F13864是F10056之下F3555的下游支系,分化年代:复旦大学重点实验室界定为距今3000至3500年、成都23魔方公司界定为距今3500年,上海英莱盾公司界定为距今3000年,即3000~3500年前都是置信区间,本文取中位数为距今3250年。与毕东史氏共祖F13864的支系有:贵州仁怀坛厂镇桑树村桥上史氏、河南叶县常村镇大娄庄村饮牛坑史氏,以及下游F8841分化出的F13136单倍群史氏(距今27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山东成武大田集镇史楼史氏、江西丰城铁路镇艾湖村庙上史氏。F13864的后人主要分布在豫(河南)、鲁(山东)地区,居住区域与商族对应。
1.4  C2-F13864单倍群分化的时间为晚商时期
F13864单倍群分化于3250年前,历史上属于晚商时期“武丁中兴”时代。晚商是指从盘庚迁殷至帝辛纣灭亡的273年,历8世12王。武丁是商汤第11代孙,商第23任国王。夏商周断代工程把武丁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1250年至前1192年(距今3269年—3211年),在位59年,庙号高宗。武丁是商王盘庚的侄子、小乙之子。武丁之前有九世之乱:即自仲丁起到盘庚,商朝因王位之争而在362年的时间里六次迁都。公元前1557年,成汤六世孙仲丁将都城自亳(偃师)迁荥阳,公元前1534年河亶甲(仲丁弟)将都城从荥阳迁内黄,公元前1525年祖乙(仲丁子)将都城迁温县,公元前1517年又将都城迁河北邢台,116年后即公元前1401年祖乙曾孙盘庚从刑台迁都河南安阳;206年后即公元前1195年,太丁(文丁)第六次将都城从安阳迁朝歌(今淇县)。频繁迁都致商朝一度衰落,盘庚迁殷(今安阳)后才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
2.  晚商时期祖巳:可能是毕东史氏受姓始祖
19世纪末,特别是20世纪7、80年代出土了晚商时期(殷墟时代)的上万片甲骨、大量的青铜器、玉石器、陶器等,商代的历史才逐渐清晰起来。晚商时期在泗水流域一带的前掌大有一支史族。《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中编号为231的甲骨(武丁皇后妇好墓出土)卜辞中有“史入”的记录,说明这些龟甲等物品来源于史族进贡,时间在武丁时期(公元前1250年左右),即“史″族在武丁时期己存在。同时也说明史族是臣服于商的方国,负有向商纳贡和替商征伐的义务,与商王朝关系密切。安阳出土殷商时代的铜器卣、鼎上有铭文史,泗水县张庄村发掘的殷商时代铜器觚有“史母癸”,滕州前掌大遗址出土的“史″族铜器相对较多。前掌大揭露了商代中期居住遗址、晚商墓地与居址,南开大学何景成先生在《商代史族研究》一文中认为“遗址和商代薛国有关。结合前掌大遗址集中出土‘史’族铜器这一现象,加之薛国就在滕州附近,‘史′是商代薛国族氏铭文,而前掌大墓地就是薛国贵族墓地。”对于何景成先生的这一观点,笔者基本认同,不过笔者认为“史”族和“薛”侯应是小宗和大宗的关系。前掌大是薛国的地盘,其地盘上却出现了史族墓地,出土史器多达60余件,说明前掌大既是薛国的领地,又是史族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居住地,因此有学者认为前掌大墓可能就是既为晚商主管祭祀的史官又为薛侯的祖巳(人名,妊姓薛国后裔)之墓。1975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北郭乡北寨子村的商末“亚中”鼎铭文中的“薛″和“史”属于复合族徽,还有“父巳″二字,证明祖巳即“史″族之祖,属于同族分化,也就是说祖巳的长子、长孙(大宗)都承袭了薛侯,而其余不能为侯的子孙则以祖巳在商的官职“史″为氏,形成了“史″族。“亚中薛鼎″在陕西境内出土,王恩田先生认为是周灭商及征伐殷东五国等战役中的战利品。笔者认为这个分析基本可信。在前掌大村南发掘的不少墓葬中都缀有“史”铭的铜器,铜器占一半以上,其中以“史”最常见。1987年秋发掘的M213晚商大墓中,青铜器上有“史”、“史辛”等铭文。
2.1  “武丁中兴,祖巳被再封为薛侯,成为史族始祖
武丁在位时任用贤臣傅说为相,妻子妇好为将军,用3年时间征服鬼方,商朝再度强盛,史称“武丁中兴”。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说:“武丁是商代的名王,在位五十九年”。祖巳是武丁的老师、又是主管商祭祀的大史(官名。殷代天官“六大”之一,即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掌管祭祀、历数、法典等),因辅佐武丁有功,被武丁再封于薛。因“巳”与“己”形相似,所以有的文章中常把“祖巳”混淆为“祖己”,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祖巳是妊姓薛国仲虺后人,武丁之师,是武丁的长辈,而祖己是子姓商族武丁之后人且有两种记载:一是《今日头条》“商汤去逝后,商朝王位是谁继承?甲骨文出土解开真相”记载祖己为武丁长子、祖庚和祖甲的兄长;另一是《竹书纪年》记载祖己为武丁之孙、祖甲的儿子,名孝己。祖巳被武丁再封于薛为侯,是因为本身还兼任着商的祭祀“大史″,继续掌管着商的教化,所以才用“再”封。商王信鬼神,祖巳就进行劝谏,并作《高宗肜日》:“武丁二十九年,肜(音融)祭太庙,有雉来。”武丁以为是损国折寿的不祥之兆。长子祖己劝谏父王改革祭祀制度“典祀无丰于昵”,即近亲中的祭品不要过于丰厚。祖巳则作《高宗之训》开导武丁说:“上天监察下民,以民众的道义为标准。上天赐给下民的寿命有长有短,不是天使人寿命夭折,而是人本身断送自己。有的人违背道德,不承认罪恶。上天降下旨意纠正他的行为。他才说:‘怎么办呢?’唉!君王只要给民众办事,没有不是继承天意的,祭祀有常规,不要信奉应该拋弃的方法”。此后武丁便修明政事,推行德政,让商再度兴盛起来。祖巳训武丁敬人事勿信鬼神这件历史大事,不仅说明祖巳是历史上最早的无神论者,而且在尚鬼神的殷商时代,用先进思想教育武丁,用史实证人证事,要求不要信奉鬼神。如果祖巳不是武丁之师且在王朝政治生活中有极高的威望的史官,既压服不了王族公侯,也说服不了武丁。因为祖巳是商的祭祀“大史”,所以其再封为薛侯之后,子孙遂以“史”为氏,成为商代史族开山鼻祖。《滕县续志稿.卷四金石》载:“祖巳的存世彝器,有祖巳鬲、祖巳彝、祖巳爵、巳举彝”。薛国出土的武丁时期铜器“薛侯鼎”(器物己失传)铭文:“薛侯戚作父乙鼎彝,史。”笔者认为这段铭文记述的就是:祖巳之子名为戚(与武丁同辈)承继了薛侯之位,为感恩武丁的封赏,特意做了一件祭祀武丁之父小乙(当时己逝)的鼎彝。
薛源于夏朝时代的薛国,是妊姓奚仲后人。夏初,奚仲造了世界上第一辆车受到夏王赏识,封为夏车正,人称造车鼻祖。最早封地在薛(都城在今山东省枣庄市滕县南40里官桥镇、张汪镇一带,目前枣庄居住的还有MF1955单倍群史氏),后改封邳地(今江苏省邳州市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墨子.非儒》:“古者羿作弓,伃作甲,奚仲作车,巧垂作舟。”《左传.定公元年》载:“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奚仲迁于邳。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夏朝末年,桀无道,奚仲的12世孙仲虺(又叫中垒)数次劝谏无效后投奔商,助商灭夏,24岁就继任薛侯,还被商汤封为左相,继续世袭薛地。这些记载说明:夏朝时代奚仲后人居住的薛国都城是在江苏邳州,商朝时代仲虺后人居住的薛国都城是在山东枣庄滕州。薛国是夏商周三代东方的一个诸侯国,历经1770多年,公元前298年被齐国所灭。
2.2 商代史族与薛国和挚国是承上启下的继承关系
商代史族上承薛国,薛史本是一家,最早的祖先都是夏初奚仲,夏末商初祖先是仲虺,晚商时期仲虺之后人祖巳任商的祭祀“大史”、又被封为薛侯,其后遂为史族。史族大宗世袭薛侯,至第7代商末帝辛纣时又出了一位有名的祖伊。从《西伯戡黎》注文中祖伊“自其邑奔走来告纣”一语看,祖伊似乎不惧残暴的纣王,纣王还尊重他,说明史族后裔薛侯在薛国的实力很强大。前掌大出土史器多为礼器和兵器,如“史”铜盉(音和)证实,商末史族人参加了伐人(夷)方战役。铜盉铭文:“奔擒人方澭伯顽首乇(音拖),用作宝尊彝,史。”从“奔擒人方”可以看出史族成员参与了伐夷之战,且在征夷过程中立下了战功。说明史族人有较强的军事实力。
祖巳后裔即史族祖伊,为祖巳第7世孙,依据是:帝辛纣是武丁的第6世孙,祖巳是武丁之师,辈份当与武丁之父小乙同,祖伊是帝辛纣时之人,比照武丁至帝辛纣世系,祖巳到祖伊应为7世。祖伊仍然以史族后裔继承薛侯之爵位。“祖伊7世孙成,徙国于挚,更号挚国”(《世本.氏姓篇》)。都城位于今河南驻马店市平舆县古槐镇西塔寺(目前驻马店市正阳县寒冻镇还住有MF1955单倍群史氏),汉时尚有挚亭存在。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塔寺发现了挚国古城遗址,经考证为商代旧址。说明挚国在殷商时代己存在,是薛国的兄弟族妊姓,跟周王室有密切的姻亲关系。商末,挚国首领次女大任公主是一位十分出色的女子,嫁给西部兴起的周族(西方诸侯之长)季历为妻,生周文王。《诗.大雅.大明》讴歌大妊云:“挚仲氏任(妊),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史记.周本记》载:“季历娶太任(妊),生昌,有圣瑞。”西周建立以后,因周文王第十子建立的沈国要向南发展,挚国遂并入沈国。不过,那己是周恭王或懿王以后的事,因为祖伊是殷末周初人,至其7世孙成才徙去挚。
挚国在历史上存在了200多年,挚国并入沈国后,妊成的后人妊畛再次被周封为薛侯。史族则在周灭商后被遣散,人口四处迁徙,从滕州和平舆扩散到了周边地区,史族器物也跟着扩散到各地。《殷周金文集成》收录史族器物多达96件,出土史器除山东泗水、滕州外,从河南平舆到陕西耀县、宝鸡、岐山等地都有踪迹。这也许是C2-F13864史氏自周以后就比较分散的原因。
2.3  祖巳是妊姓后代,亦可能是毕东史氏的受姓始祖
妊姓薛国、史族、挚国,都是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以后有相同血缘关系的“妊”姓后代。
    据《左氏春秋》载:“妊姓为伏羲氏风姓后代。”但不是黄帝长子后裔之任姓,任是母系氏族进入父系氏族公社后改女旁为人旁。从目前DNA检测发现为C2-F13864的几支史氏,即贵州七星关区海子街镇五十亩史氏(迁于河南内黄)、河南叶县常村镇大娄庄村饮牛坑史氏、山东成武县大田集镇史楼史氏(迁于河南荥县)、江西丰城市铁路镇艾湖村庙上史氏(迁于河南邓州)情况来看:一是祖上都长期居住在殷商都城安阳(今中原河南)为中心的周边地区,故土难离,仅发现一支迁到了西南毕节;二是这几支史氏单倍群F13864都共祖于科学的置信时间3250年前,与“武丁中兴”时期任商祭祀“大史”祖巳及其后史族生活年代时间上契合;三是F13864之后的分散居住与周朝兴起、商朝及其属国被灭或被遣散的历史变迁情形吻合。唯一欠缺的就是殷商史族或薛侯的古DNA资料、以及一直居住在安阳地区的现代薛姓、挚姓或任姓的DNA资料作佐证。但目前在江苏镇江、淮安、广东汕头薛姓和山东临忻、安徽芜湖、六安、山西朔州、四川遂宁、内蒙乌兰察布任姓的DNA检测中发现有C2-F13864单倍群。因此,笔者认为:包括17str单倍群与毕东史氏完全一致的北京东城丁姓、四川乐山犍为县汉族华姓、泸州泸县汉族余姓等,都可能是殷商祭祀“大史”祖巳的后人,也就是说祖巳可能是毕东史氏的受姓始祖,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
3. 风姓始祖伏羲:可能是史氏的远古始祖
伏羲是燧人之子。《古三坟》载:“燧人氏(公元前?一前4354年),燧人国(今商丘)人,发明钻木取火,使人民摆脱了茹毛饮血。风姓,名允婼,定都陈地(河南宛丘)。其子伏羲为创世神,创造了文字,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1942年长沙东郊子弹库王家祖山一座楚墓出土最早最完整的创世神话《帛书》记载:“在天地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混沌状态之时,先有伏羲、女娲二神,结为夫妇,生了四子,后来成为四神,四神的老大叫青干,老二叫朱四檀,老三叫白大柟,老四叫黑干。”据《三家注史记.三皇本纪》载:“任(妊)、宿、须、句、颛臾,都是伏羲的后裔。”伏羲,风姓,又称宓羲、庖牺、伏戏,羲皇、人皇、太昊。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定都宛丘(今属河南)。以上记载说明:伏羲是庵兹氏燧人之子;姓“风”;所处时代为原始群婚时代;是妊姓的始祖。因为薛、史、挚都是妊姓的后代,所以伏羲便是史氏的远古始祖。据此,可列出燧人、伏羲、薛、史、挚之间的脉络简图:
燧人(原始时代风姓)——伏羲......<1世>奚仲(夏初薛国妊姓)一一<2世>吉光......<13世>仲虺(夏末早商)......<18世>臣扈(中宗大戊辅相)......<26世>祖巳(晚商大史、薛侯)一一史辛......毕东史氏。
3.1 伏羲是东夷人,史族亦应是东夷人
伏羲是我国古籍中记载最早的王之一,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中期(后李文化时代),是东夷人的始祖,更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居三皇(燧皇、羲皇、炎皇)之首。伏羲发明八卦、创造文字;发明结绳为网,用以捕鱼打猎,教会人民渔猎方法(这是采摘渔猎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区别);改革婚姻习俗,使血缘婚走向族外婚,结束了长期以来民知有母而不知父的原始群婚状态。伏羲陵墓在河南淮阳,即太昊陵。伏羲有神圣之德,团结统一了华夏各个部落,创立了中华民族的图腾龙,龙的传人由此而来。有的文献称:华夏族的华胥是伏羲的母亲,但学界争议很大。因为伏羲最早出现于先秦文献,华胥是后世文献才出现的,女娲记载在先秦的《楚辞》,也和华胥无关联。多数学者认为伏羲是东夷人,不属于华夏族。
在文字产生以前的原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极其有限,古老的东夷族就借助想象力征服自然。于是就产生了神话传说,依靠神话传说“记录”东夷人自己的历史,也塑造了东夷族许多的英雄人物。我国“三皇”“五帝”的传说许多就来自东夷族,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典籍中记载并不相同。如司马迁《史记.五帝本记》以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孔安国《尚书序》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以少昊、颛顼、高辛(喾)、唐尧、虞舜为五帝,《礼记.月令》以太昊(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昊、颛顼为五帝,《白虎通》以伏羲、神农、祝融为三皇,等等,但这些传说人物中,目前大家公认伏羲、女娲、少昊、虞舜、仓颉、契、皋陶、伯夷等都属于东夷族系。山东滕州前掌大出土史器及陕西宝鸡发现《薛史鼎》鼎文中有“尸”,即“夷”,说明前掌大史族人亦属于东夷旧族。
3.2  东夷人来自北方
商古族的祖先也是东夷人。先商(契至成汤)以前,东夷人居住在军都山、燕山至辽东一线以南的京、津、冀地区,后来逐渐南迁到中原。《中国社会科学网.考古与发现》:“商古族的祖先来自辽河流域。”2006年在辽宁阜新旧庙镇发现一处3500多年前(早商时期)的大型古墓群,被称为“代海墓地”,是早商时期俞人留下的,而俞人属于C系,与中原商族共祖,进一步证明商古族祖先来自辽河流域。根据DNA检测分析:无论是C2南支的F1396(F948)、F845,还是北支里的南支M401、M407都曾在东北亚分布,然后迁到北亚、迁到中原,再迁往各地。因此,东夷人的单倍群有可能即是C2。
东夷人早期属于游牧民族,之所以南下东迁,原因之一可能是因为气候逐渐变冷。据竺可桢研究,近5000年来我国气候可分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其中仰韶文化(距今5000年前)到夏即寒冷期,商代是第一个温暖期,在黄河中下游出现了犀牛、野象等亚热带动物。
3.3 中华民族早期的血脉来源于三大族
先秦时代华夏王朝以中原为天下之中心,称周边四方之民为夷(东方)、蛮(南方)、戎(西方)、狄(北方)。据古地理、古骨基因测试揭谜,中国上古“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都不是历史上所说的血缘传承关系。帝舜妫姓,上七世祖即有虞氏部落的虞幕,早于黄帝,原居燕山一带,后迁山东,属东夷族;《竹书记年》载:“黄帝至禹,为30世。”按30年一代计算历时约900年,禹在公元前2070年即位,则黄帝当是公元前2970年之前人,因此禹不是司马迁所记的黄帝六世孙;协助禹治水的火正官契也不是黄帝后人;西水坡颛顼墓检测结果为:O2a2b1b1a-F46,与炎帝一致,而非黄帝后裔。
一般认为,中华民族早期血脉来源于三大支:即①东夷族。居住在黄河中下游一带,以各族共同尊奉的东夷先祖伏羲为始祖,单倍群可能为C2a1a2a-F10056。②华夏族。以炎黄为代表、单倍群可能为NO下游的O2a1c-002611或O2a2c1a-M117。晚商以前,华北地区皆为华夏族群的活动地域,“戎狄”族群是西周以后从华夏族群里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因此华夏与戎狄在血缘上本亦同源。西戎和北狄都出自仰韶文化。③苗蛮族。以盘古为代表。宋代《溪蛮丛笑》载:“五溪之蛮,皆盘古种也,居落区分,名既随异,沅其故壤。”《太平寰宇记》等诸书都记南方人口是盘古的后代。盘古居沅陵丑溪口乡。大溪文化的骨骸检测基因单倍群为O2a1b1a1-F11和O2a2a1b-M7。蛮是丝与虫的组合,再加上南蛮主要指楚国附近,也就是长江中下游,正是种桑养蚕最多的地区。所以,蛮和蚕与丝绸有很深的关系。或许南蛮指的就是长江流域擅长养蚕的人。而中国丝绸的历史据说有7000年。
3.4 伏羲可能是史氏的远古始祖
庵兹氏燧人生活在公元前4354年之前,即距今6373年前。多数历史学者认同伏羲女娲文化为龙山文化的代表。F10056分化的置信区间为7800年前~6100年前,相当于北辛文化阶段(距今7300-6100年),在中国男性中占比接近2%,山东、河南、江苏、安徽较为集中,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爆发的支系,与6373年前的伏羲氏及其祖上一一庵兹氏生活时代一致,因此,推测F10056即伏羲氏的单倍群。
燧人氏、伏羲氏均姓风。风姓起源于上万年前人们对风、云、雷等自然物的崇拜,所
以伏羲、女娲为风姓。姓,也源于原始时代的母系氏族公社,上古的姓,都从女旁,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上古有八大姓:姬(黄帝族)、姜(神农氏炎帝族,又称羌族)、姚(帝尧)、妘(颛顼)、妫(帝舜)、赢(伯益—一秦人祖先)、姒(夏族)、妊(薛、史、挚)。同姓为同一老祖母,表示有相同血缘关系,但不一定是相同单倍群。姓氏是文明的曙光,是血缘的标志,是婚姻的纽带,是部落的开端,是国家的根基。“三代”以后,父系的氏取代了母系的姓,姓氏合而为一。秦以后姓氏趋于稳定。
过去老百姓以为姓氏只有一个源头,是某一个祖先传下来这么多子孙。其实,许多姓氏都不只是一个源头,少则四五个,多则十几个。如史氏源头初步确定的就有十个,毕东史氏的祖源可能由夏至殷商时的妊姓演化而来,只不过是多个源头中的一个吧了。不但汉族史姓有多个来源,还有同“流”不同“源”的少数民族史姓,不过与汉族比起来,他们的人口较少。
结语
古往今来,各族各姓氏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不断迁徙,以致祖源失考。如今分子生物学的兴起,为我们理清世系提供了帮助。一个中国人无论漂泊多远,编入宗谱、列入门墙,托庇于列祖列宗的福荫之下,总是其最大的心愿。这种心愿化成了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就使中华民族具有了强大的凝聚力。数千年来,各族各姓氏悲欢聚散的历史,记录着祖祖辈辈感人至深的创业历程,折射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之光。然而,有着几千年以史为职业并记录历史的史氏,却因各种各样的原因遗失了自己的家谱、世系。加之受种种局限,史氏后人很难记住自己的远古始祖、受姓始祖,甚至祖宗世系续接严重错乱,这无凝是史氏家族的一大缺憾。为此,笔者参考分子生物学、考古学近年来公布的有关史料,以及C2南支F10056下游F13864单倍群对应的一些资料,写了这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文章,简述毕东史氏(与叶县饮牛坑史氏聚合)源流、演变,作为对本族先人的怀念!

(责任编辑:春秋)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忠节流芳

    史謙(1734—1786)原名史積厚,字昭和,号牧菴。顺天府宛平人,原籍浙江山阴;兵部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