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史氏春秋网!

史氏春秋网 研究史氏历史和史家族谱的专业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族谱 > 家传谱 >

史氏远祖世系考

时间:2013-04-28 23:13来源:春秋 作者:史紘桥 点击:
史氏远祖世系考
【提要】 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起源于五千年前的三皇五帝时期,而我史氏自得姓以来的历史不过三千余年,然而在这三千年中,族人研究最多的是自西汉以来两千多年的史氏历史,对于史氏得姓以前的历史研究较少,为此,本人查阅有关史料,简单论证了《史记•周世系》存在的一些疑点,对史氏远祖世系从黄帝至史佚之间的情况进行了粗浅的考证,写成《史氏远祖世系考》拙稿一篇,初步确定了史氏远祖世系。仅供有雅兴的族人研究探讨,并请斧正谬误,同时提出宝贵的意见。
【关键词】 史氏  姓前  世系  考
一、《史记》记录的史氏远祖世系暨周世系
这里所要谈的史氏远祖世系是指从西周初期的史佚上溯到黄帝之间的世系,根据《史记•五帝本纪》及《史记•周世系》的记载,史氏远祖世系自轩辕黄帝至至史佚为:黄帝——玄嚣——蟜极——帝喾——弃(职任后稷,周始祖)——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季历——昌——伯邑考——史佚。
这一世系中,黄帝至史佚是21世;“弃”至“昌”(周文王)之间是15世,称为周世系,即周世系包含于史氏远祖世系,是史氏远祖世系中的一段。
二、周世系存在之疑点
周世系是指西周文王姬昌以上至其始祖弃(职任后稷)之间的世系,最早见于《国语》中,《国语》载:弃(后稷)至周文王之间共一十五王。西汉时司马迁写《史记》,仍沿用《国语》所记周世系弃(后稷)至周文王一十五王之说。由于《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讯语),所以2100多年来一直为正史所推崇。今日凡是得姓前以“姬”为姓的姓氏差不多都认同这一世系,并将这一世系记入自己的家谱中,比如:《中华姓氏通书•陈姓》、《中华姓氏通书•吴姓》、《中华姓氏通书•王姓》等书中的陈、吴、王等姓氏以及《周氏宗谱》中的周氏等,就是沿用这一世系,即:弃(后稷)——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季历——昌。《史氏春秋网•史氏远古祖之源考》称:这一世系中“后稷”至“不窋”之间应该还有20多代,历史没有记载。其实,笔者研究发现:以上这个世系不只是“后稷”至“不窋”之间有缺失,“鞠陶”至“公刘”之间、“公非”至“高圉”之间、“高圉”至“亚圉”之间、“亚圉”至“古公亶父”之间都有缺失,有的甚至被紧缩。理由如下:
(一)鞠应为鞠陶。《国语》韦注,《酒诰释文》及《路史》引《世本》皆作“鞠陶”,《豳诗谱疏》引此纪亦云鞠陶,则知《史记》脱“陶”字。
(二)《史记•周本记》惑于《国语》十五王之说,直接以“不窋(音同窟)”为“弃”之子,是因《国语》言“周十五王”之误,删缩世次以合之。为了记述十五王,司马迁写《史记》时将仅有可征之厘茧、叔均亦省削弗录,而岂晓《国语》之不能无误?以下“辟方”、“夷俟”、“云都”、“太公”、“组绀”、“诸盩”、“叔类”被删缩也是同一道理。新安戴太史震《东原集》有《周缺代号系考》谓史不言“弃”,而言“后稷”卒,且上承“皆有令德”之文,则继弃为后稷一职者并非一人,及最后一个任后稷之职者(叔均)卒,其子不窋立。
《路史发挥》言:“稷生厘茧(一作玺),厘茧生叔均”。《山海经•海内经》亦言:“后稷之孙叔均。”虽谱牒散亡,但不窋不是稷子,己有许多依据。这里厘茧、叔均当补入世系,书于夏朝禹、启之世。即不窋(音同窟)非弃之子,而是最后一任后稷官叔均之子。
《史记》言“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失官而奔戎狄之间。”不窋非稷亲子,先儒历辨之,词繁语紊,不能悉举。《国语》祭公谋父云“昔我先王世后稷(世代任后稷官之意),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不窋失官。”史亦本此。言世代为稷官,则非一代可知。不窋身当夏衰,而夏衰在太康世,则不窋非弃所生可知。谯周之说亦如此。
就连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说:“余读牒记,自黄帝以来,皆有年数”又说:“维三代(指夏、商、周)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可见,司马迁著《史记》,述三皇五帝及夏、商、周三朝之史实,本身就有遗漏。《史记》篇幅浩大,有十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计526500字,这样一部宏篇巨著,缺憾、错误在所难免。
(三)《史记•周本记》以公刘为不窋子亦是错误的。因为《国语》言:“不窋(音同窟)末年,夏后氏衰,不窋失官”。《表》言:“夏后氏衰在太康世”,则知不窋与太康处于同一时代。又《史记》、《汉书》及《吴越春秋》并言:“公刘避桀居豳”;《刘敬传》云“周至后稷(指周始祖弃至公刘之前为后稷官的人之间),积德累善十有余世,公刘避桀迁豳。”此言后稷至公刘十有余世,则《史记•周本纪》书四世(弃、不窋、鞠、公刘)之误可知。考
《竹书》“少康三年复田稷,后稷之后不窋失官,至是而复。”此言应是指鞠陶或鞠陶之后恢复了后稷之职。其后,因古籍败亡而脱失,至公刘时复兴,又才见于经传。“公刘避桀居豳”一句说明,公刘所处时代已在夏桀“履癸”时代。查夏、商二朝帝系知:不窋之子鞠陶与夏朝的“相”和商朝的“曹圉”处于同一时代。夏朝的“相”到“履癸”之间相距十王九代,而商朝的“曹圉”至“成汤”(与履癸同时)也历十一王九代,所以推断:鞠陶至公刘之间至少有九代因古籍败亡而失考(详表1)。
(四)《史记•周本记》因《国语》言“周十五王”之误,未记辟方、夷俟、云都。按《人表》言:“公非后有辟方,高圉后有夷俟(《世本》作侯侔),亚圉后有云都(晋,杜预《春秋释例•世族谱》中云都作灵都)”,史注引《世本》同。《史记》不辨《国语》十五王之误,即以不窋为稷子,又删缩辟方、夷俟、云都三世,以求合于《国语》。《路史发挥》及《前编》俱纠其缪也,因此辟方、夷俟、云都亦应补入世系中。
(五)《史记•周本记》将太公至叔类四代删缩为“公叔祖类”亦属误。因为《世本》作太公、组绀、诸盩。《三代世表》言:“太公、组绀、诸盩、叔类,凡四名。”即云都生子太公,太公生子组绀,组绀生子诸盩,诸盩生子叔类,叔类生子古公亶父。又《竹书》言:“祖甲13年命组绀。”则知组绀为祖甲时代之人(详表1)。
(六)契与弃为同父异母兄弟,契传至纣王共三十一世(详表1),而弃传至与纣王同时代的周文王姬昌只有十五世,难以令人信服。禹、契、弃(后稷)三圣共事尧、舜。夏禹帝系17传至履癸夏桀。夏朝王位传了17人,而其间的世次实际只有14世,即世次应剔出与“太康”同世的“仲康”、与“不降”同世的“扃”、与“孔甲”同世的“廑”,实际只有14代人。商始祖契至帝辛纣传了31代,一共是47帝。据最新考古资料推算,夏朝起始于公元前2198年,结束于公元前1776年;商朝起始于公元前1776年,结束于公元前1122年,即夏、商二朝历时1076年。如按《史记》之说:弃(后稷)至武王(周文王次子)只有16代,即与夏禹同时的弃到与商末纣王同时的武王这1076年的时间只有16代,平均每代67.25年,也就是说每一代都是67.25岁才生下一代,这是不合客观实际的。如果此说成立,就是历尽夏、商二朝之后,武王竟以16世祖的身份讨伐31世孙帝辛纣,其谁信之?因此,《史记》周世系牵于《国语》十五王之说之谬可见也。
三、黄帝至周始祖弃之间的世系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载:①“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景)仆,生高阳(颛顼)。”② “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帝喾)即帝位。”③“帝喾元妃姜原生弃,即后稷,为周之始祖;次妃简狄生契,为商之始祖;三妃陈丰氏女庆都生放勋,即帝尧;四妃娵訾氏女常仪生挚。帝挚承喾的帝位,九年后禅让给放勋,也就是帝尧。”④“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山海经•海内经》言颛顼是昌意之子韩流所生,《路史•后纪》言韩流是乾荒之误。本文采信颛顼是乾荒之子黄帝曾孙之说,颛顼生子鲧。
根据以上记载,我们可以列出黄帝至弃(后稷)之间的世系为:
黄帝——玄嚣——蟜极——帝喾——弃(职任后稷,周始祖)
                              —契(商始祖)
                              —尧(唐氏始祖,五帝之一)
                              —挚(少昊帝)
      —昌意——乾荒——颛顼——鲧——禹(夏朝建立者姒启之父)

从这个世系看出,弃(后稷)、契、鲧是同族兄弟,那么,他们之后人传至周初的世次应基本相当。夏朝自“鲧”传至“桀”被成汤所灭,一共经历18帝传了15代人;商朝从“契”至“纣”被周武王所灭,一共经历47帝传了31代人。据此可列出夏、商、周三朝世系对照表(即表1)。
表1      夏、商、周三朝世系对照表
 

 朝代
世系
夏朝
世系
商朝
世系
周朝
世系
年份     干支     备 注
1 弃(后稷)  
2 禹(姒姓) 昭明 厘茧 前2205  丙子
3 相土 叔均 前2198  癸未
4 太康—仲康 昌若 不窋 不窋失官在太康世
5 曹圉 鞠陶  
6 少康 根圉(《史记》缺记) 前2079  壬午    少康初年
7 前2058  癸卯    姒杼时代
8 振—王亥—王恒 前2041  庚申    姒槐时代
9 上甲微 前2015  丙戌    姒芒时代
10 报乙 前1997  甲辰    姒泄时代
11 不降 报丙 前1981  庚申    不降时代
12 孔甲 报丁 前1880  辛丑    孔甲时代
13 主壬 前1849  壬申    姒皋时代
14 主癸 前1838  癸未    姒发时代
15 履癸(桀)  
成汤(太乙,又称天乙)
 
 
公刘
 
前1819  壬寅    前1798年
前1776  乙酉    公刘避桀
迁居至豳
16   太丁 外丙 仲壬 庆节 前1754  丁未    外丙初年
17   太甲 皇仆 前1741  庚申    太甲时代
18   沃丁 太康 差弗 前1692  己酉    太康时代
19   小甲—雍己—太戊   毁隃 前1667  甲戌    雍己时代
20   仲丁—外壬—河亶甲 公非 前1563  戊午    仲丁时代
21   祖乙(中宗) 辟方 前1526  乙未    祖乙时代
22   祖辛—沃甲 高圉 前1507  甲寅    祖辛时代
23   祖丁  南庚 夷俟 前1466  乙未    祖丁时代
24   阳甲—盘庚—小辛—小乙 亚圉 前1402  己亥    盘庚时代
25   武丁(高宗) 云都 前1325  丙辰    武丁时代
26   祖庚—祖甲 太公 前1259  壬戌    祖甲十三
年命组绀
27   廪辛—庚丁 组绀 前1226  乙未    廪辛时代
28   武乙 诸盩 前1199  壬戌    武乙时代
29   太丁(文丁) 叔类 前1195  丙寅  前1191年殷封季历西伯
30   帝乙 古公亶父 前1182  己卯   帝乙时代
31   纣(帝辛) 季历 前1155  丙午   纣王时代
32     昌(文王)  
33     伯邑考 前1122  己卯   周武王立国
34     史佚 前1116  乙酉   周成王继位

四、史氏远祖世系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列出史氏远祖黄帝至史佚之间的世系图为:黄帝——玄嚣——蟜极——帝喾——弃——厘茧——叔均——不窋——鞠陶……(由于史料缺少记载,中间约有九代缺失)……公刘——庆节——皇僕——差弗——毁隃——公非—— 辟方——高圉——夷俟——亚圉——云都——太公——组绀——诸盩——叔类——古公亶父——季历——昌——伯邑考——史佚(开姓始祖)
这一世系图中可以看出,弃至文王一共有32世,而不是15世。从黄帝至史佚是38世。
五、史氏远祖世系简介
史氏之先,始于黄帝。黄帝是少典国君之子,其母名叫吴枢(又名附宝)。黄帝生于轩辕之丘(今甘肃天水上圭城东七里的轩辕谷),故称轩辕氏;成长于姬水,遂以“姬”为姓;国都在有熊(今河南省郑县),故又称有熊氏。黄帝有四妃,元妃西陵氏女,名嫘祖(又称雷祖),生玄嚣于江水。
玄嚣又名元嚣,住在穷桑,号穷桑氏,国号青阳,都城在曲阜(今山东省),又号青阳氏,在位84年,100岁时崩,葬云阳(在今山东曲阜东北),生一子名叫蟜极。
蟜极为平民,娶陈丰氏女,生子帝喾。
帝喾15岁开始辅佐颛顼(高阳氏),受封于辛国,故号“高辛氏”,30岁以木德为王,代替高阳氏为天子,建都于亳(音泊,今河南偃师县),105岁崩,葬顿丘南狄山(今河北清风县),有四妃,元妃有邰氏女(邰,古地名,在陕西省武功县西南)姜嫄(炎帝后裔)生子弃。
弃喜欢农耕,尧帝知道后,让其主管农业,封为“后稷”官,子孙世袭“后稷”之职。弃娶姞氏,生子厘茧。
厘茧生子叔均,叔均之时己经开始用牛耕地。
叔均生子不窋(音同窟)。
不窋生子鞠陶。不窋末年因夏太康被后羿夺去王位,在夏朝任后稷官的不窋也因此失去了世袭的后稷之职,于是携子鞠陶从邰地迁居至“豳”(今陕西彬县、旬邑一代),后曾一度中断农耕传统,鞠陶之后世系失记约9世,直到公刘时才对该族进行重大改革,并逐渐走向粮足民富之路。公刘生子庆节。
庆节时代适逢夏朝灭亡,商汤初建乱世,因此庆节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力发展了公刘的事业,并以豳为都营建了早期原始部落国家。公刘族历经商汤654年(前1776—前1122)的发展,至其16世孙古公亶父时已日益强盛。庆节生子皇璞(一名皇仆)。
皇璞生子差弗。
差弗生子毁隃。
毁隃生子公非于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557年仲丁自毫迁都荥阳;公元前1534年河亶甲又将都城自荥阳迁自河南内黄。
公非生子辟方,辟方时己是公元前16世纪晚期,公元前1525年祖乙自内黄迁都温县,公元前1517年自温县迁都河北刑台。
辟方生子高圉。
高圉生子夷俟。
夷俟生子亚圉于公元前15世纪晚期,公元前1401年盘庚自刑台迁都河南安阳。
亚圉生子云都。
云都生子太公。
太公生子组绀。
组绀生子诸盩。
诸盩生子叔类。
叔类生子古公亶父于小乙时代(前1353-前1325年)。
古公亶父是周部落酋长,为避戎狄侵挠,他率部自豳(陕西彬县)出发,越过今天的永寿、乾县一代的梁山,又渡过漆水河、韦水河,定居于歧山东北及扶风北部的周原。古公亶父娶有邰氏女太姜。刘向著《烈女传》称:太姜不仅貌美,而且品德纯正,性格温和。生三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为吴姓始祖,三子季历。公元前1231年(祖甲时代)古公亶父卒,姬季历嗣位。
季历,古公亶父第三子。公元前1195年殷自安阳迁都朝歌(淇县),六次迁都,姬季历赴朝歌晋见;公元前1191年殷政府封周部落酋长季历为西伯,季历因此称王季,他的妃子是“挚仲氏”的中女,叫太任,生二子:昌、居简;公元前1184年殷政府杀季历,其子姬昌嗣位,袭父爵。
姬昌,被商朝纣王封为“西伯侯”, 公元前1144年纣王囚姬昌于羑里(汤阴),公元前1142年释姬昌;公元前1136年周自歧迁丰邑(西安市南),自黄帝至昌均为姬姓。姬昌娶有莘氏帝乙的女儿太姒为妃,生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成叔武、霍叔处、曹叔振铎、康叔封、冉季戴兄弟10人。公元前1135年姬昌卒,谥号“文王”。文王死后,次子姬发继任酋长,并于公元前1122年起兵抗殷,帝辛兵败自焚殷亡,立国654年。姬发任国家元首后改称王,尊“武王”,大封诸侯。公元前1120年(庚辰)周自丰迁都镐京(今陕西长安县普渡村、斗门镇一代,公元前928年被西戎攻破),公元前1116年武王卒成王立。
伯邑考是文王的长子,被作为人质送往朝歌,在商朝都城为纣王驾驭车马。因父亲被纣王囚禁一事向纣王进谏,激怒纣王而被烹杀。徐氏《测仪》称“伯邑考为纣所杀,未专文王有意废立。武王为次弟,其序亦及也。”方氏《史注补正》云“纣烹伯邑考虽不见经、传,见《世纪》。伯邑考生子佚。
佚,周朝建立后,掌管国史,职任“太史”,又称“作册逸”,居住在当时的都城镐京。周武王死后,周成王继立,佚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常立成王后。后来,成王赐佚以“史”为姓,受封于洛阳,此即史姓的来历。史姓起源至今约3100年。
(溧阳侯61世孙、史氏历史研究员、贵州史氏族谱主修人、中华史氏大同谱贵州分谱作者、贵州省地矿局113地质大队党委书记史洪桥,2011年10月15日第六稿修改于六盘水普彤书屋)
参考书目
(1)黄立平主编《史记》,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4年12月第2版
(2)吕世安原著、马先彦、王半匀、王敛类、张羽琼、赵泽光、申满秀译《二十五史演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12第1版)
(3) 《精编二十六史[通俗篇]》1982.7北岳文艺出版社第2版
(4)《史记志疑》(清  梁玉绳撰  乾隆刻本)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13)
92.9%
踩一下
(1)
7.1%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