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史氏春秋网!

史氏春秋网 研究史氏历史和史家族谱的专业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族谱 > 家传谱 >

山東省青州市(益都)十字裡族譜

时间:2013-05-02 10:07来源:春秋 作者:史墨卿 点击:
史氏谱书(3)山東省青州市(益都)十字裡族譜


我們「史」姓的來源

「姓」與「氏」在先秦時期,是意義不同,有區別的,但在戰國以後,就「姓」「氏」不分,合而為一了。基本上,史姓始祖是掌史之官,史姓已有五千年以上的歷史,是不錯的。
「史」字的意義,本來就是指管理記載國家大事的人。說文解字云:「史,記事者也,從又(手)持中、中正也。」意思就是說:當史官的工作,記事必須公正,既不偏也不倚,雖加以威武,至死也不改變原有的記事。如春秋時,齊國的大臣崔杼殺了他的皇帝。史官就在史冊上記載說:「崔杼殺了他的皇帝。」崔杼不要史官這樣寫,就殺了他,他的弟弟繼承他了史官工作後,仍然不變,繼續寫「崔杼殺了他的皇帝。」崔杼又鈠了史官二人,又再傳喚最後一位弟弟來掌史官,但他仍不為所懼,繼續寫下「崔杼殺了他的皇帝」的史實,崔杼無奈,只好算了(事見左襄公二十五年傳)。

還有一個事例,就是春秋時,晉國靈公無道,趙盾身為正卿,就勸諫他改過向善,觸怒了靈公,只好逃亡。後來他的弟弟趙穿就殺了靈公,等到趙盾回國後,卻不對他弟弟加以討伐,於是史官董狐就秉筆直書:「趙盾殺了他的皇帝。」孔子稱贊史官董狐是良吏(事見左宣公二年傳)。

這就是史官的傳統風骨。而「史」字的造形,就寓有這種意義,《說文解字》的詮釋,也是這個意思。依我知見所及,「史姓」的來源,至少有八種說法:

一、出自黃帝時,創造文字的史皇倉頡。

據說上古黃帝時,有一位史官名叫倉頡,號稱史皇的人:天生能書善畫,長於觀察事物。《路史》一書中,說他會「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因而造立了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時代。有了文字,才能將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綿延不斷的傳承下來,才能使歷代中國人在世界上,據以享有傲視群倫的光榮,史皇倉頡,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大功臣。後人為了感念他的功績,便取他「史」一職中之「史」字作為姓氏;這樣,他就成為我們史姓的遠古始祖。

二、出自周太史史佚之後。(史佚是黃帝長子玄囂的後裔,黃帝至史佚,約傳三十八世。所以我們也可以說,我們是黃帝的後代。他也是周文王姬昌的長孫。)尹佚是周初的史官,任太史令,為人正直,盡忠職守,是史官的典範,因此他與太公、周公、召公被尊為四聖。也因此,以官為氏(姓),人皆稱他史佚。《大戴禮記》云:「常立於後,是史佚也。故成王中立而聽朝,則四聖維之,是以慮無失計,而舉無過事。」
我們「成語故事」裡的〈桐葉封丞〉中「天子無戲言」,就是史佚的名言。
這位既通天文(史記天官書),又懂政治,更深於歷史的太史令,是地位崇高的,受人尊敬的皇帝老師──史佚,他就是我們史氏開姓的鼻祖。

三、出自古西域康國支系史國

隋代,西域康國(故城在祁連北昭武城)支庶分王有史國(在今烏茲別克共和國的撒馬爾罕以南),居史城,是「昭武諸國九姓」之一。後來史國有人來中原居住,便以國名為氏,成了「史」姓的一員。

四、出自唐代突厥族的阿史那氏

北魏時代,有阿史那部。居金山(今阿爾泰山),歸附唐朝後,有的改為單姓史氏。(這是根據通志,氏族略說的。)

五、出自其他少數民族中的史姓

①土族中有史卜氏,有的改漢姓為史。
②滿族、回族、奚族、蒙古族、白族等族群中,皆有史姓。如:奚族史氏:「史憲誠」,靈武人,魏侍郎節度使,其弟憲忠。滿族史氏「史文善」,北鎮人;史國樞,女,雙城人。回族史氏「史懷洲」,許昌人;史澤民,開封人。

六、出自賜姓為史

①史繼光,本夏后氏之苗裔,唐肅宗時,賜姓為「史」。
②史思明,在安祿山之變中,是重要角色,曾自立為大燕皇帝。他原是突厥種的寧州夷,原名窣千,因為驍勇有才略,被唐明皇(玄宗)賜姓名為史思明。
③史大奈,原西突厥特勒人,唐時因功多而賜姓史。

七、出自使氏、史叶氏

古今姓氏書辨證:使氏,師古曰,姓也。字或作史;及元和姓纂;史叶氏,左傳作史華。

八、出自冒稱或自造而姓史

黃帝子孫的姓氏,社會上既然具有某種特權,則很容易誘人放棄自己的姓氏,冒稱黃帝後裔的姓氏。
許多外族為了適應漢族社會,免於受人歧視,就逐漸將複姓改為單姓;譬如公元三八六年到五八八年之間,支配華北的通古斯族九十九個族,就曾把族名改為單音,他們所改的新姓氏,也往往採用與漢人同一語義的字。
又如曾經入主中國的蒙古人和金人,後來也統統被漢族同化,採用了漢姓(以上均從李濟說)。其中元代南攻北戰,遠征爪哇,揚名異域的史弼,就是一個例子。史弼,一名塔刺渾,蠡州博野人。當然他也可能是漢人,因為本傳又說他曾祖彬,有瞻勇……。(元史六十二卷,列傳49。)總之,蒙漢混化的是難免的,如:史天倪之四子名繩忽魯;史天安之十二子名合刺奴;史炫子名塔刺;史煊之子名合刺等都是。
就這個角度來檢視,不只是「史」姓的來源,有其複雜性與多變性。而中華民族包容的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猺族、黎族、匈奴族、鮮卑族、氐族、羯族、羌族、沙陀族;……等各族間的姓氏同化或混化的情形,應該是很普遍,而且具有漫長的時間與廣大的空間的。因為在歷史上:五代、遼、金、元、西夏、清;以及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太多都是非漢族統治天下的。我們打開史乘來看,五代中的:
①後唐:莊宗光聖神閔孝皇帝,姓李,名存勗,沙陀族,國都洛陽,共13年。
②後晉:高祖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姓石,名敬塘,沙陀族,國都開封,共11年。
③後漢:高祖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姓劉,名嵩,沙陀族,國都開封,共4年。
而十國中的「北漢」;世祖武皇帝,姓劉,名崇,沙陀族,國都山西,共29年。
遼:太祖大聖大明神烈天皇帝,姓耶律,名億,契丹族,國都臨演,公元907~1125年,共210年。
金:太祖應乾興運昭德定功睿神莊孝仁明大聖武元皇帝,姓完顏,名旻,阿古打女真族,國都河北,公元1115~1234年,共120年。
元:世祖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姓奇渥溫,名忽必烈,蒙古族,國都北平,公元1280~1367,共88年。
西夏:景宗武烈皇帝,姓李(原姓拓拔),名元旻,鮮卑族,國都寧夏,共190年。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3)
42.9%
踩一下
(4)
57.1%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