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史氏春秋网!

史氏春秋网 研究史氏历史和史家族谱的专业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 > 诗曲 >

元杂剧在真定的崛起与史天泽

时间:2013-05-02 19:09来源:网辑 作者:黄宗健 点击:
元杂剧在真定的崛起与史天泽

《河北学刊》1991.6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作为综合艺术的戏剧,其形成和繁荣,是以城市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如果没有古希腊众多城邦的建立,商品经济和商业手工业的发达以及群众性歌舞祭仪等文化活动的兴盛,古希腊戏剧也就无从产生。中国自唐宋以降,城市经济文化有了突出发展。宋神宗时,人口10万以上的城市有46个,超过20万的也有6个。形成了许多商品经济、商业手工业相当繁荣,平民文化生活丰富活跃的中心城镇。于是,起自民间的职业艺人和营业性演出团体发展起来了,艺术演出场棚应运而生了。北宋许多城市勾栏瓦肆就是商业性百戏杂剧集中演出的场所。《东京梦华录》载:崇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薛子小、俏枝儿、杨总惜、周寿、奴称心等般杂剧……不可胜数。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还有东角楼街巷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可见当时汴京经济文化的繁荣程度。
    北宋时代,虽然还未能形成如元杂剧那样完美成熟的戏剧艺术,但较粗糙简单的代言体戏曲已备雏形。《清明上河图》戏台演剧的情状和《东京梦华录》记述勾栏从七月七日直到十五日连演《目连救母》就是例证。到金朝统治时期的北方,似乎代言体戏曲演出更为广泛,以致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对伶人发出不得以历代帝王为戏的禁令。
    但是,从北宋崇观以前到金末的一百几十年,既然有了城市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代言体戏曲演出已较普遍,宋官本杂剧的四段演出结构和宋金诸宫调、金院本,已为元杂剧的曲辞体制奠定了基础,何以如元杂剧那样完美精深的戏剧艺术竟迟迟未能完成,而在元蒙初期却迅速形成并迅速成熟了呢?我认为,除了上述必要的经济条件和文化土壤以外,还必须有大批具有相当文学功力的骚人才子积极投入戏剧创作活动,这样才能在继承优秀文学艺术遗产和充分吸收民间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思想内容的深刻性与表现形式的完美性相统一的高级戏剧艺术。而宋金时代的文人学士对生长于民间的俚俗戏曲是鄙薄的。他们热衷于在词赋文章等进士之学上熬寒窗、求出路,不屑于戏曲创作。到元蒙初期,科举废除,北方汉族知识分子失去了传统的优越声价和锦绣前程;民族歧视和九儒十丐的屈辱地位,使他们与下层群众同为沦落人,对人民群众和民间文艺也就逐渐不甚隔膜了。他们中一些有见识的人,领略到民间艺术和群众语言鲜活精粹的魅力,在适当的气候和条件下,投身戏曲创作活动,以浇块垒,以求共鸣。这就使元杂剧得以迅速形成并臻于完美。所以郭沫若说:我国文学史中,元曲确占有高级的位置。禾黍之悲,河山之感,抑郁不得志之苦心,欲死不得死,欲生不得生的渴望,遂驱使英秀之士群力协作建设此尊严美丽之艺堂。……且于短时期内成就得偌大个建筑,吾人殆不能不赞美元代作者之天才。”1《录鬼簿》为我们认识这一发展过程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

    关于元杂剧的发展,王国维根据《录鬼簿》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为自太宗取中原以后,至至元一统之初。《录鬼簿》卷上所录之作者五十七人,(按:实为五十六人),大都在此期中。其人皆北方人也。第二期为一统初期到后至元间,《录鬼簿》所谓已死名公才人,与余相知或不相知者是也。其人则南方为多。第三期为至正时代:《录鬼簿》所谓方今才人是也。王国维还强调指出:此三期,以第一期作者为最盛,其著作存者亦多,元剧之杰作大抵出于此期中。”2第一期,即元蒙入据华北,灭金进而灭宋的五六十年,也即是元杂剧形成并迅速成熟、繁荣的重要时期。
   “皆北方人的第一期元杂剧作家中,以大都人最多,共17人。但这17人并不尽属大都人。关汉卿即另有解州人祁州人之说;王实甫另有易州定兴人之说;马致远为广平人的可能性较大;石子章则据孙楷第《元曲家考略》考定为兴中府(今河北平泉县)人。或还有具体乡里不明,属中书省直辖腹里,泛称大都人者。姑不计关、王、马、石四人,则大都十三人。以人数之众,大都外就数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了。有白朴、侯正卿、史九散仙、李文蔚、汪()泽民、尚仲贤、戴善夫等七人。其中不仅有的是成就辉煌的元曲名家,而且至少白、李、侯、史四位在第一期元杂剧作家中是年辈较高的。白朴生于1226年,36岁以前主要活动在正定。李、侯、史则是白在青年时代的好友,年龄相差无几。有人根据《太和正音谱》所说关汉卿初为杂剧之始,推断关汉卿为最早从事杂剧创作的代表作家。但有些学者论证关汉卿应出生于乃马真称制(1241)前后,连王国维也说白朴可视汉卿为后辈矣。就是按朱经《青楼集序》我朝初并海宇,若杜散人、白兰谷、关已斋辈,皆不屑仕进的说法,关汉卿生年也不在白朴之前(关汉卿的生卒年将在另文论辨)。真定在元杂剧形成的早期便涌现出这样一批重要作家,确实不可等闲视之。说真定是元杂剧三大摇篮之一,是极允当的。
    真定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重要摇篮,我认为是由于这个唐宋以来的北方重要城市,元蒙初期具备了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有利条件。而这些,又与当时驻真定的河北兵马都元帅行真定府事真定、河间、大名、东平、济南五路万户史天泽有着直接的关系。


    史天泽及其父兄遭逢金末乱世,在河北永清县组织了近万人的地方武装号称黑军’3,以自保乡里。随后归顺成吉思汗,在太师木华黎指挥下攻略北京(今河北省平泉县)以及北方各城镇,成为一支重要军事力量。122594攻打真定府,金守将武仙降,遂委史天泽兄史天倪为镇守真定的河北西路兵马都元帅,武仙副之,史天泽为帐前总领。不久,武仙杀史天倪叛据真定,史天泽收集史家军余部在其兄史天安援助下收复真定,史天泽遂袭乃兄都元帅职。1229年太宗窝阔台即位又加史天泽为真定、河间、大名、东平、济南五路万户,总帅府在真定。他控制着河北西路怀、卫、邢、洺、磁、相、保、大名、河间各州和中山府,总揽军政大权。他的思想行为对这一带发生着深刻的影响。
    元人纳新在《河朔访古记》一书中说:初,公之治真定也,披荆棘驱狐狸,开城郭立官府,以招人民,成天下之巨郡,四方之都会。武仙之乱,公兄元帅史天倪遇害,王将欲尽诛郡人以雪其恨,公恐失协从罔治之义,思忿含垢,亟谏数回,乃得全活。
   
史天泽军围陷汴京、取归德、围蔡灭金的主力之一。攻下归德,见蒙古军官驱俘获数人出城将杀之。内一人气貌异常。公问汝为何人,曰我金近侍局官也。曰汝识李正臣乎? 曰我即是也。公出囊中金赎之,遣骑送归真定。军回署为万户府参谋,幕府留务无大小一以委之4围蔡灭金之役后,他将十多万乱离中的百姓北迁安顿于真定。故汴梁、郑州之人多居真定,于是有故都之遗风焉”5。当时,兵火之余民间生理贫弱,往往从西北贾人借贷,周岁辄出倍息,谓之羊羔利。稍积数年则鬻妻卖子不能尽偿。公奏乞令民间负债出息至倍则止”6继以岁饥,假贷充贡赋,积银至一万三千锭,天泽倾家资,率族属官吏代偿之”7。蒙军监郡忙哥撒儿以蒙兵数万散驻直定各府州郡间,伐桑蹂稼,生意悴然。公腾奏太后,悉徙居岭北。由是军民肩息田里,遂有生之乐,迄今真定兵甲民数胜于他郡,由公牧养其根本故也”8。又国朝之制,州府司县各置监临官谓之达鲁花赤,州府往往不能相下,公独一切莫与之较,由是唯真定一路事不乖戾而民以宁”9。史天泽竭力排除蒙古人的破坏干扰,保护百姓,涵养民力。达鲁花赤等太上皇式的监临官也因他功高威重,手握精兵又深得皇帝信赖而奈何他不得。
    中统三年,李璮以益州叛,据济南。亲王哈必赤总兵讨之不下。元世祖忽必烈又派史天泽率兵前去。行前,亲临轩授诏,责以专征,俾诸将皆听节度。天泽未尝以诏示人。及还,亲慰劳之,悉归功于诸将”10。实际上,是他用计并率子侄使李璮军溃出降的。早在宪宗时,天泽就奏请削减史家军政要职,宪宗不许。平李璮乱后,史天泽又向忽必烈恳请:兵民之权,不可并于一门,行之请自臣家始。”11于是史氏子侄解兵符者17人。自宰相家开头,这对稳定政局无疑是一项重大措施。
    史天泽不赞成蒙古贵族杀人掠货废田为牧等催残经济文化、伤害百姓的野蛮做法和歧视知识分子的政策。因此,在他的治理下,饱经战乱之苦的真定府,很快并且持久地成为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商业繁盛,人才聚集的中心城市。《河朔访古记》曾描述:真定路之南门曰阳和,其门颇完固……左右挟二瓦市,优肆倡门,酒垆茶灶,豪商大贾,并集于此。大抵真定极为富丽者。
 
《元史新编?史天泽传》称:金末名士,流寓失所,悉宾礼而荐拔之。与史天泽同时的王恽在《史公家传》中说:北渡后,名士多流寓失所,知公好贤乐善,偕来游依。若王滹南、元遗山、李敬斋、白枢判、曹南湖、刘房山、段继昌、徙单里页轩,为料其生理,宾礼甚厚。暇则与之讲究经史,推明治道。其张颐斋、陈之纲、杨西庵、张条山、孙议事,擢府荐达,至光显云。于是,真定聚集了大批文士名流。
    王滹南(王若虚)为当时文坛领袖,元遗山(元好问)与白华(即白枢判,为金枢密院判官,元曲大家白朴之父)号称当世元白,著名诗人。元遗山最后老死真定获鹿鹿泉新居。真定文人荟萃,成了北方的一个文化中心。
    灭金之后,忽必烈极知汉地不治,河南尤甚,请以天泽为经略使。至则兴利除害,政无不举,诛郡邑长二之尤贪横者二人,境内大治”12。忽必烈即皇帝位,首先召天泽问以治国安民之道。史天泽提出:当先立省部以正纲纪,设监司以督诸路,霈恩泽安以反侧,退贫残以任贤能,颁奉秩以养廉,禁贿赂以防奸,庶能上下丕应,内外休息。”13这些都是切中时弊的主张,为忽必烈接受。中统二年忽必烈拜史天泽为中书右丞相、辅国上将军。至元八年进开府仪同三司,平章军国重事。在元代,以汉人能居首相高位,柱石四朝,除天泽无第二人。所以忽必烈命王磐撰写的神道碑文说:公弱冠从军,年未三十已为大将,自太祖太宗睿宗宪宗四朝,每有征伐之事,未尝不在军中,身经百战,伟绩丰功不可胜纪。逮今上御极置之相府授以政柄,即从容间暇不动声色,而纪纲法度粲然一新,……罢诸色占役五十余万户,均其赋税,以苏民力,天下欣然。”“公初进大拜,制下之日。朝野交庆,公门阁萧然若无所事。有面说公以威权自能者,公举唐周樨为相问于韦澳……澳曰:爵禄刑赏与天下共之,何权之有?”14王磐说公以元勋硕德位兼将相,为邦家之柱石,为宗社之蓍(shi)龟,望重四朝,恩隆百辟,其容貌循循和易未尝有一毫骄矜之色见于颜间。《元史》说他出入将相五十年,上不疑而下无怨,人之比于郭子仪、曹彬。史天泽六十九岁开始病弱,忽必烈遂谕:遇有大事卿可商量,小事不烦卿也。但到73岁还是受命视师襄阳,与伯颜一起统领战舰万艘,蒙汉军数十万骑,水陆并进大举伐宋。进逼到武昌病发。忽必烈派侍臣赏赐慰问:卿自联祖宗以来躬擐甲冑,跋履山川,宣力多矣。又卿首事南伐,异日功成,皆卿之力也。忽以小疾阻行为忧,可且北归善自调护。他北返真定家中,忽必烈遣其子杠与太医驰往诊视,史天泽奏请忽必烈渡江以杀掠为戒,言讫而薨,略不及家世15忽必烈遂指令伯颜:昔曹彬以不嗜杀平江南,汝其体联心,为吾曹彬可也。”16史天泽葬于真定城西太保庄,诏赠太尉,后加赠太师、上柱国、封镇阳王,立庙。真定百姓在阳和门外建立一座高40尺的史丞相遗爱碑。河北赵州等州县,河南太康等县,皆修造史公祠堂,碑铭有:吾侪小人乐有家室得至今日者,可不知其所自?斯皆忠武公恩造骨而肉之之德也,感激史天泽扩仁心而敛兵锋临危脱难之恩德。17


    元蒙初期,真定地区在史天泽这个强有力的政治保护伞下,野蛮行径和民族歧视、轻贱知识分子等现象都较少,这是真定府政治平稳、社会安定、经济发达、文化气氛浓郁的重要原因,这在元蒙初期是非常难得的。史天泽造成了真定一带几十年安定繁荣的局面,又有作为北宋和金代官本杂剧曲艺、院本演出中心的汴京的数万群众定居真定,吸引了大批文人学者和民间文艺人才,这就为元杂剧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史天泽本人又是一位颇擅辞章的散曲作家。《录鬼簿》卷首前辈名公乐章传于世者就列有史中书丞相天泽
    史天泽不仅结交了许多文人学者,而且与元杂剧初创期真定的重要作家,也有着密切关系并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自幼受到大诗人元好问的教养熏陶,十二、三岁就同父亲白华投靠史天泽。聪慧过人的白朴辞章乐府很快就名擅一时,号后进之翘楚者,为史天泽所器重。年长25岁的史天泽居然与子侄辈的白朴成了忘年交,虽然他们在人生追求上并不一致。中统初,开府史公将所业力荐于朝,再三逊谢,接迟衡门,视荣利蔑如也18白朴在《天籁集》中不只一处提到他与史天泽的情谊:至元四年恭遇圣节,真定总府请作寿词送史总帅镇西川,时方混一;直到史天泽逝世多年,白朴已届61岁,还在《水调歌头》序中说到丙戌夏四月八日夜梦,……从相国史公欢游如平生,俾赋乐章,不知秘字何意,公曰秘即封也
    盲诗人、真定杂剧作家侯克中(正卿)与白朴为总角交。侯氏《艮斋诗集》《答白仁甫》谓:别后人空老,书来慰所思。溪堂连辔日,风雨对床时。我爱香山曲,居奇石鼎诗。何当湖上路,同赋鹧鸪词。可见情谊之深。《录鬼簿》贾仲明吊词云:史侯心友艮先生,诗酒相酬老正卿。挽丝缰,味裹雕鞍凭,随王孙并马行。这里的史侯王孙大约是指史天泽的子侄。《艮斋诗集》有《史丞相拜开府》和《挽史丞相开府》二诗,说明他对史天泽很崇敬,也有来往。但年辈关系,与其子侄交往则更密。《艮斋诗集》中《史右丞退居吴山读书》、《同史右丞游白石洞天留别杜南谷》19二诗应指史天泽第四子史杠,杠任过湖广行省右丞。江苏吴县吴山,广西郁林白石洞天,也都属湖广行省范围。这是侯正卿在一统后游历南方时,与史杠一起活动的记载。
    真定杂剧家史九散仙”(也作史九散人史九敬仙”)即史樟,为史天泽次子。王磐说他曾任真定顺天新军万户。年岁略长又与史樟有交往的翰林学士王恽,有赠、挽史九万户的诗篇。在《九公子画像赞》小序中说:史开府子名樟,喜庄列学。屡为万夫长,有时麻衣草履,以散仙自号”20
   《录鬼簿》则说史九散仙做过武昌万户。《寒山曲谱》引录戏文《东墙记》,题为九山书会捷机史九敬仙著21《西池宴王母蟠桃会》则注云:前明官钞本也,原题敬仙书会合呈。当时还有以敬仙作为书会名称的,可见他在戏曲界的影响。这也反映了史天泽对杂剧戏曲不但没有偏见,相反竟是积极支持赞赏的,所以堂堂相国、总帅公子,又担任军中万户等要职的史樟能成为有名的杂剧家。《寒山曲谱》《风风雨雨莺燕争春》戏文注云:刘一棒著,史九敬仙婿。《寒山谱》是明代张大复编著,其说未知所据。如果史樟的女婿也是一位戏曲家,那就更说明史家与杂剧戏曲的关系了。
    据《录鬼簿》贾仲明吊词,尚仲贤、戴善夫他们同时在江浙行省做提举官,同里同僚。到江浙行省做官应在至元二十二年(1285)以后。其时,白朴已届花甲,史天泽已作古人。尚、戴年纪可能小于白朴二十岁左右。他们在真定的青年时期,白朴或已拒史天泽举荐弃家南下浪游,史天泽也赴中书丞相之任了。史天泽不在真定任职,史家总府仍在真定,史天泽侄儿史楫仍然是真定地带军政首脑—“中统元年,授真定路总管,同判本道宣抚司事。真定表山带河,连属三十余城,生杀进退,咸倚专决。楫谨身率先,明政化,信赏罚,任贤良,汰贪墨,恤茕独,民咸德之。所举州县佐史有文学者三十余人,后皆知名。22史楫仍然承袭史天泽的风范,保持了真定军事、经济、宗教、文化名城的地位。史樟也担任真定顺天(保定)新军万户,所以史家在真定的影响和作用是显然的。尚仲贤、戴善夫略晚于白、李、侯、史诸家,但他们生长在真定这样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又热心于杂剧创作,与史家有相当关系也是必然的,甚至去江南做提举官出自史家举荐,也在情理之中。
    早期杂剧作家石子章虽非真定人,但曾在真定活动过。所以有元好问、李显卿送石子章西行、北上诗。石子章赵州石桥诗刻石后有张萧跋文,提到他与真定史公的关系。可见石子章不只一次到真定,且与史天泽有来往。孙楷的《元曲家考略》疑石子章为名将石天应侄,与史天泽夫人石氏或同家族。
    元蒙初期真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特别是院本杂剧曲艺演出盛行,一批有才华的知识分子——主要是对民间通俗艺术少有偏见的青年文人活跃于此,白朴、李文蔚、侯正卿、史樟以及年岁略小的尚仲贤、戴善夫等,开始探索和涉足杂剧剧本创作,应该说顺理成章。其后,一直到元贞大德元杂剧极盛时期,他们老来愈觉才情富,仍有佳作名篇问世。加上其它元杂剧中心的发展,大批元曲家涌现,使元杂剧成熟完美、绚烂多姿,这可能是元杂剧发展的基本轨迹。
    元杂剧史家都认为白朴是士大夫望族文人从事杂剧创作的第一人。实际上,真定杂剧作家群如李文蔚、侯正卿、尚仲贤、戴善夫等,也应属士族门第或富家出身的知识分子,更不必说史樟是相国之子了。列入大都的十几位作家,除梁进之〔如果确即杜善夫妹婿)等个别人可能年辈稍高外,其它未能与白朴、侯正卿、史樟、李文蔚等相比。真定能在元杂剧发展早期就产生这样一批成就辉煌的剧作家,可以认为:早在13世纪中前期,真定就已经开了文人参与杂剧创作的风气之先了。因而对元杂剧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为中国戏剧史谱写了最重要的篇章,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这一切,与史天泽的作为又是密不可分的。
 另外,从史天泽以及史家与杂剧表演艺人的交往关系,也能看出史家与杂剧艺术关系的不一般。《青楼集》载才艺尤度超流辈,闺怨杂剧为当时第一手的天然秀,母刘,尝侍史开府,而天然秀本人又与尤为白仁甫、李溉之所爱赏。显然,天然秀曾经活跃于真定杂剧舞台,并且与史开府有密切关系。《青楼集》还记述了名重京师的艺人张怡云与中丞史公子的联系。
    总之,史天泽即其子侄经营真定一带不下60年,为真定元杂剧的崛起创造了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充分条件,吸引和促进了众多的青年文人投身杂剧创作,并且成为他们难得的知己和坚强的后盾。
    元杂剧开创和发展时期,真定就能产生那样灿若星斗的杂剧作家群,产生那样一批传世佳作,辐射影响到河北许多城镇,涌现出王伯成、陈宁甫、彭伯成、李取进等众多的第一期杂剧作家,可谓奇观。
    元蒙初期,真定一批文人才子率先投身戏曲创作,对元杂剧的形成和发展,无疑起到了重大甚或是关键性作用。真定作为元杂剧的摇篮之一,其重要性可以说是不让大都。从元杂剧在真定的崛起,也可以看到治理一方卓有作为的政治家如史天泽的贡献。他不仅是元蒙初期统一中国的元勋,治国安邦的贤相,因而享名青史;而且,作为一代天骄的元杂剧能早期在真定崛起,并对元杂剧的发展成熟发生巨大影响,史天泽是不应忽略的功臣。
注:
 1、西加艺术之批判与其作者之性格。 2、宋江元戏曲考
 3、史天泽帅府就在真定子城西黑军营北 可见史家黑军之名到真定时期还有。
 4131415、国朝文类 卷五十八、王磐:中书右丞相史公神道碑
 5、纳新:河朔访古记  671012、元史?史天泽传  8911王恽《秋涧大全集?史公家传》
 161720王恽:《秋涧大全集》 18、王博文《天籁集序》 19、《四库珍本》初集。
 21、据饯南扬《宋元南戏百一录》考订,九山书会在浙江永嘉,史樟曾否在此南戏发祥之地活动过。未见记载。
22、《元史?史天倪传》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