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史氏春秋网!

史氏春秋网 研究史氏历史和史家族谱的专业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 > 小说 >

一门三宰相——南宋史氏家族传(44)

时间:2009-02-13 19:19来源:春秋 作者:郑传杰 点击:
那时,魏杞在金国。败国之使,如何在外交当不败,是魏杞终日想着的事。而金国皇帝呢!根本不把南宋皇帝放在眼里,何况是南宋的使者,所以当魏杞走进金朝廷时,上下朝官目空一切,用起哄、嘲笑、谩骂的态度对待他,

那时,魏杞在金国。败国之使,如何在外交当不败,是魏杞终日想着的事。而金国皇帝呢!根本不把南宋皇帝放在眼里,何况是南宋的使者,所以当魏杞走进金朝廷时,上下朝官目空一切,用起哄、嘲笑、谩骂的态度对待他,并强令魏杞下跪来称臣,对他进行人身攻击和人格污辱。魏杞备受金国君臣的胁迫,虽然九死一生,却大义凛然,忍辱负重,决不肯辱没国家和民族气节。金帅见魏杞不肯屈服,便挥动宝剑来恐吓,他们将利剑搁到魏杞颈上,而魏杞的脖子没有因此微歪。魏杞没有被吓倒,在向金国呈国书时,仍不称臣面称侄。金主大怒,断绝魏杞饮食,魏杞不为所惧,金人对他无可奈何。以后,金国又威迫魏杞去掉“大宋”二字,又遭到魏杞的严词拒绝。
乾道二年正月己未,魏杞在燕京晋见完颜褒的时候,在朝堂上抗言道:“天子神圣,才杰奋起,人人有敌忾意,北朝用兵能保必胜乎?和则两国蒙其福,战则战士蒙其利,昔人论之甚悉”。这段话切中当时宋金的实情,因此金君臣环听拱悚。魏杞慷慨陈义,他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理直气壮地驳斥了金兵入侵中原犯下的滔天大罪,在谈判桌上,据理力争,在他出色的外交斗争下,金廷同意收回遣返归正人的要求。同时确定双方国书称谓。宋国书为“侄宋皇帝昚,谨再拜于叔大金圣明仁孝皇帝阙下”,金国书为“致书于侄宋皇帝”,不写名字,不写尊号,不称阙下,自此成为宋金国书的定势。宋金和议正式签订。魏杞这次出使,终于不辱使命,取得了“一正名、二退师、三减岁币、四不发归附人”的外交成就。魏杞出使,不辱使命,完成了孝宗给他的任务。
在和战问题上,人们常常是无条件地赞美抗战,反对妥协,把一切主张妥协的人都归入到投降派的行列。其实对提出妥协的人必须作具体分析,如果在敌强我弱,或强弱相当的形势下,为争取喘息时间,与敌人作些妥协,以为后图,亦未尝不可,他们实质上与真正的抗战派并无两样。从历史上看,绝大多数和议的签订,都是双方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达到某种平衡的产物,一旦这种平衡局面遭到破坏,要继续维持和议就不可能,隆兴和议也不例外。那种以为南宋有力量收复中原的看法,这是对宋、金国情缺乏了解的缘故。
隆兴和议它使战争得以停息,为南宋政权的休养生息、积蓄力量、报仇复国赢得了时间,在客观上有其一定的积极作用。隆兴和议实现了南北和平共处的睦邻友好关系。金世宗坚决实行对南宋的友好政策。战争结束后,金军共有官兵17万余人,世宗下令留下6万戍守边疆,其余的全部放归田里。隆兴和议后,金与宋的边境保持平静达40年,为南宋争得了经济、文化发展有利时间,世称乾淳盛世。
以四川为例,从乾道元年(1165)南宋与金达成的隆兴和议算起,到宝庆三年(1227)蒙古军队第一次入侵四川前61年的时间里,四川的外敌威胁基本解除,除了短暂的吴曦叛乱以外,四川出现了承平景象。在这一时期,四川向中央政府大约每年输送钱赋三千万缗,淳熙(1174——1189)末,全国总 钱税收入为一亿多缗。由此可知,四川竟向国家府库提供约四分之 一到三分之一的钱赋。又按李心传的同书,当北宋统一中国之初,天下钱税收入为一千六百余万缗,“太宗皇帝以为极盛,两倍唐室矣。” 换句话说,北宋初的经济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盛唐。至王安石熙、丰变法中,全国总岁钱税收达六千余万缗,这是北宋钱税收入的最高数值,却几乎只有二分之一的、经济开发面积仅为北宋一半的南宋钱税收入,由此可见南宋经济繁荣的一斑[2]。
史弥远因此又多了一个幸运:他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都是在和平环境里渡过的。
[1]《吕氏春秋•任地》
[2]虞云国《细说宋朝》
(10)造福为官一方
乾道初,朝廷起用史浩,让他出任绍兴知府。作为地方官,史浩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是:如何为百姓办实事,谋利益。
当时绍兴乡里常有贤士大夫后代和平民百姓,因为贫困,有的没法丧葬,有的不能嫁遣。史浩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何帮百姓排难解忧?拿出钱帮他们丧葬,嫁遣,帮了这家,帮不了那家;帮得了一时,帮不了长远。史浩便想着建立一个长效之计,于是他想到了范仲淹的义庄。范仲淹曾在自己的家乡建立义庄,他用1000多亩的地租来赡养同宗族的成员,并通过给义庄订立章程,规范族人的生活。他故世后,其二儿子宰相范纯仁、三儿子尚书右丞范纯礼又续增规条,将义庄维持下去。宋金战争中后范氏义庄遭到一些破坏,南宋时左司谏、侍讲范之柔加以整顿恢复。史浩决定则将范氏义庄的经验吸取过来,推而广之,使义庄能普惠士大夫和部分乡民。于是史浩用自己的钱币购买义田,开创了绍兴乡曲义田,通过用义田的租金,给贫穷的乡人以经济资助,其中包括口粮、领衣料、婚姻费、科举费等,同时还允许乡人借住义庄的房屋,向义庄借贷等等。由于义庄的供给,贫穷的乡人不会为柴米油盐发愁,生活上过得去。史浩开创了绍兴义田,其后的郡守都学着这样做。
绍兴是一个水乡,水既有利于百姓,也会有害于百姓,史浩便率乡众兴水利除害,同时又造桥、建亭,很得人望。
在镜湖上有贺监祠,史浩上奏请求移千秋观旧额重建,在此基础上建了三清殿,两庑分列前代四十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士,所以称为先贤堂,又名鸿熙观。史浩还写了《会稽先贤祠传赞》,赞美为一方作出贡献的乡贤,为士大夫和百姓树立起学习的榜样,也促进了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乾道间年,学校大兴,朝廷颁布了三舍法,诸州都能见贡士。绍兴素来人文鼎旺,所以办贡院当然首当其责。史浩就创建贡院,一时间各地学子纷纷前来贡院攻读,贡院按时向朝廷贡士。为了方便学子交通来往,史浩又在贡院附近建造了两座桥。两座桥相隔不过几十步,于是取名为鲤鱼桥、锦鳞桥。其中的意思就是鲤鱼跳龙门高中得官,出仕穿锦,功遂名就。
绍兴的鉴湖把城市分成山阴和会稽两界,由东至西,垂直于蕺山街的中段,街与河构成了丁字形。界河稍稍折北,便有一座单孔拱形石桥,横跨在界河的东西两沿。桥身饱经风雨剥蚀,已呈坑坑点点,石级也有几块出现了断裂。桥的两侧,攀援着苍绿的藤蔓和野花,使石桥益发显得古雅脱俗。桥楣上没有桥名,但绍兴的男女老少都知道这是题扇桥,也知道跟这座桥有关的一则脍炙人口有故事。相传,晋代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在某一个夏天,或许是傍晚时分,用过了晚餐,和往常一样,从蕺山南麓的别业中出来,到街上散散步、消消食,走了半条今天的蕺山街,见街左的桥堍,有一个卖六角竹扇的老婆婆,因为卖不掉扇子,无钱买米而坐在那里哭泣。这位大书法家不禁动了恻隐之心,随即从旁边店铺取了笔来,拿过老婆婆的扇,在每把扇上各写五字。老婆婆见王羲之在扇上涂写,又气又急,哭得更加厉害了。王羲之便对她说:“你只要说这字是我王右军写的,包管一把扇能卖百文钱。”老婆婆半信半疑,如是对人照说,不料扇子竟被抢购一空,把老婆婆高兴得合不拢嘴。从此,她每天拿了扇子等在桥旁,求王羲之在扇上写字,弄得这位内史不胜其烦。乃致后来见老婆婆在桥边守候,就悄悄躲进斜对面的一条小弄绕道而过。自此,里人将桥取名为题扇桥,弄便称之为躲婆弄。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6)
85.7%
踩一下
(1)
14.3%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名家小说:梨花灼灼

    史怀宝,研究生学历,国家一级作家,先后在山东、广东、北京国家审计机关工作,现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