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史氏春秋网!

史氏春秋网 研究史氏历史和史家族谱的专业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 > 小说 >

一门三宰相——南宋史氏家族传(3)(10)

时间:2009-02-13 19:22来源:春秋 作者:郑传杰 点击:
史嵩之力主和议,他把督府设在远离战场的鄂州,从而放弃了战略要地淮西,也因此遭到了大臣李宗勉的批评,李宗勉说:荆、襄残破,淮西正当南北之交,史嵩之应当将督府设在淮西,这样脉络相连,可以应援,而远在鄂州

史嵩之力主和议,他把督府设在远离战场的鄂州,从而放弃了战略要地淮西,也因此遭到了大臣李宗勉的批评,李宗勉说:“荆、襄残破,淮西正当南北之交,史嵩之应当将督府设在淮西,这样脉络相连,可以应援,而远在鄂州,岂不是有鞭不及腹的忧虑吗。齐安与武昌相对,如果在齐安采取措施防扼,那样藩篱壮而江面安了。所谓欲保江南先守江北。应当另外再选择一位任鄂州太守,命令史嵩之将督府设移到齐安去。”“史嵩之的职责在督战,如收复襄、光,控扼施、澧,招集山砦,保固江流,都是现在所应当做的。如果其所主在和,那么凡有机会可乘,没有不在想退缩,势必会虚捐岁月,坐失事功。”又说:“如果一位主将,整天将和字放在心上,势必处处退却,不敢向前,亦将遭来祸患。[5]”
史、袁两家本是世交,其父辈之间关系更加密切,袁甫的父亲袁燮、史嵩之的父亲史弥忠都是陆氏弟子,无论学术交流,还是人情往来都很频繁,袁燮的堂兄袁韶任安抚,史弥忠作《送安抚使袁彦淳之任》:雄心中夜岂难平,一队旌旗万里行。为国许身增慷慨,逢人说剑转平明。尊前白发怀南浦,马上青山过楚城。从此海邦多治略,好听歌诵快舆情。
而时起居舍人袁甫也出来批评说:“我与史嵩之是同乡,但却未曾了解他;然而史嵩之的父亲史弥忠,则与我是老朋友。史嵩之轻易说主和,史弥忠每次都会告戒他不要轻易说主和。现在朝廷甘心用父子不同心的人,我以为问题不只是史嵩之太轻易说主和,还在于朝廷也未免用人太轻易了。[6]”监察御史王遂则说:“史嵩之本来就不知道军事,只会夸奖自己,自吹自擂。他行为诡秘,必欺君误国,留在襄阳一日,就有一日之忧。”
嘉熙二年,蒙古东路军的一支自光州(河南潢川)下复州(湖北沔阳),又转而攻打黄州、蕲州、安庆府,当地的守臣都弃城逃走了。这时,孟珙赴临安枢密院禀议刚刚回来,就遇到蒙古派将军忒木觫进攻江陵,当时在黄州的史嵩之便下檄文让孟珙从江陵前来增援。孟珙就驰赴江陵,他命令部队不断变换旌旗的服色,循环往来,夜里则沿江点燃火炬,以此来显示宋军的声势浩大。然后,孟珙率领军队出战,连破了蒙古军二十四阵,夺还了被俘的二万人口,江陵之围就这样解住了。这里不可否认有史嵩之的功劳,更不可否认史嵩之当年经营襄阳的远见。
孟珙智勇善战,连胜两仗,使南宋在江汉地区的不利形势得到扭转,一时朝野振奋。孟珙认为:“襄樊是朝廷的根本,应当加以管理。”这与史嵩之观点相同。史嵩之支持孟珙招纳降人,扩编军队,派兵分驻在樊城、新野、唐、邓之间。朝廷就用孟珙为京湖制置使,命令他恢复郢州、荆门,以便巩固江陵的北面屏障。嘉熙三年三月,孟珙出兵和蒙古军作战,连续三战三捷,相继收复了信阳、樊城、光化和襄阳。这些仗虽然是孟珙率军打的,但史嵩之总指挥,功劳自然少不了他的一份。因此史嵩之被理宗擢为参知政事,督视京湖、江西军马,成为大宋前线的最高统帅。
不过史嵩之主张和议的初衷一直没有改变,在史嵩之的眼里,战的目的就是为了“和”。这年九月,蒙军攻下寿州和泗州等地,而在真州却被宋军击退。不久,蒙军又动用了八十万大军围攻庐州,想在巢湖造船,进攻江南。安抚使兼知庐州杜杲派舟师及精锐部队扼守淮水要害,淮东西民兵也参加了保卫庐州的战斗使蒙古兵无法进犯。于是改攻滁州,出身于赵葵部下的知招信军余玠亲提精兵救滁州,蒙古军又转攻招信,也被余玠回军打败,死伤无数。知镇江府吴潜也组织民兵,夜渡长江,攻劫蒙军营寨,捉到投降的汉奸,并夺得许多马匹。由于侵掠江淮的蒙古军不断遭受宋军和民兵的还击,只好北还。这样作为最高统帅的史嵩之又一次得到了理宗的奖誉。
蒙古兵退后,即派遣使臣来宋,诱说南宋投降。理宗又想用对金议和的办法对蒙求和。史嵩之本主议和,自然更能吃透理宗的意图,于是竭力附和议和。右司谏曹豳出来指责史嵩之“以和误国”,但史嵩之与理宗却观点一致,所以朝廷就派遣通好使,去与蒙军谈和。
和也罢,战也罢,这些年来,襄阳始终是南宋朝廷最关注的地方,因此史嵩之的大小作为,不但在众大臣的视野中,也有理宗的视野中,一方面是史嵩之在襄阳有稳固地位,另一方面反对史嵩之的大臣们连续不断的上奏,竟然将史嵩之炒得火热,并为史嵩之进相奠定了基础。其实自从郑清之罢免后史嵩之就有意于相位了,他平时很少做诗,却有《中秋对月》中这样写道:“一片瑶光万里开,停杯追忆谪仙才。寻常明月不易见,如此中秋能几来。零落故人非白社,登临何地不瑶台。欲招黄鹤临风去,为问霓裳安在哉。”史嵩之企望史氏能重新得到宠爱,更企望自己能成就一番事业。一个人能将生命和国家自觉地联系在一起,能将经营人生和经营事业统一在一起,这应该就是一个非凡的人了。
反对“据关守河”的重大决策,是史嵩之能根据当时的形势,结合自身的利益作出的判断。宋师入洛,史嵩之见死不救,其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人性弱点也开始暴露。入洛兵虽败,但史嵩之的判断和谋略却取胜了。事后,史嵩之虽然暂遭免职,但几经曲折,仍以襄阳为营,最终反败为胜,最终以史嵩之拜相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使史嵩之占襄阳,经营人生取得完全的成功。史嵩之“将才”之称也因此被确认。
[1]《宋史 史嵩之传》
[2][3][4]《续资治通鉴》
[5]《宋史李宗勉传》
[6]《宋史.袁甫传》 
(4)推向舆论火坑
嘉熙二年,史嵩之拜参知政事。又以参知政事督视京湖江西军马,又兼督视淮南西路、光、蕲、黄、夔、施州军马。让参知政事主管武军事,二府官属共领一事,为史嵩之独揽大权奠定了基础。
被称为嘉熙四谏的王万、郭磊卿、徐清叟、曹豳立即站出来反对,当然他们所借乃是史嵩之求和误国,不当任用。
嘉熙四谏首先以余天锡为靶子,攻击史嵩之是余天锡的同列。余天锡当年奉史弥远之命,把赵与莒(即理宗)带进京诚,选入宫廷。理宗继位后,余天锡的官位自然就不断攀升。右正言郭磊卿(皇后之兄)站出来上疏弹劾他。内廷传话给郭磊卿:皇上刚亲政,至亲的人就不要先出难题了,而这个郭磊卿也真是的,坚持要弹劾余天锡,于是理宗不得不让皇后出面召见郭磊卿,劝说他不要动摇皇位的根基。郭磊卿听了心中懊恼,便提出归田的要求。这时恰好史嵩之任参知政事,他掌握了权柄,一方面将郭磊卿调任起居郎,采取明升暗降的手段。另一方面又起复余天锡,让他出任签密枢书院事。这一来郭磊卿心中更是燃起怒火,便弃官出城,史嵩之又急告理宗,理宗遣中史召回,而且敕国门不得放出郭磊卿,如此郭磊卿悲愤交结,气血逆流,大叫一声,倒地身亡。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名家小说:梨花灼灼

    史怀宝,研究生学历,国家一级作家,先后在山东、广东、北京国家审计机关工作,现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