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史氏春秋网!

史氏春秋网 研究史氏历史和史家族谱的专业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 > 小说 >

一门三宰相——南宋史氏家族传(3)(7)

时间:2009-02-13 19:22来源:春秋 作者:郑传杰 点击:
由于此时的金朝已必亡无疑,联金抗蒙已经不能扭转局面,而只能开罪于蒙古,使宋朝更早进入与蒙古交战的状态。而联蒙灭金,既可缓和与蒙古的紧张关系,又可满足靖康之变以来的仇金民族情绪。因此一直胸怀中兴大志的

由于此时的金朝已必亡无疑,联金抗蒙已经不能扭转局面,而只能开罪于蒙古,使宋朝更早进入与蒙古交战的状态。而联蒙灭金,既可缓和与蒙古的紧张关系,又可满足靖康之变以来的仇金民族情绪。因此一直胸怀中兴大志的理宗便把这看作是建不朽功业的天赐良机。于是理宗就命令史嵩之给蒙古使者回复,应从蒙古的请求。二个月之前南宋与元兵成功合围汴京,逼使金主逃到归德,不久又逃到蔡州,现在元再次遣使者来商议攻金事宜,史嵩之就派邹伸之回访,与蒙古达成联合攻金协议。蒙古也许下诺言,灭金之后将河南地区归南宋所有。
绍定五年(1232)年四月,金哀宗弃京出走;绍定六年六月,金哀宗又逃往蔡州。九月,窝阔台命都元帅塔察儿率诸军包围汴梁。
此时,蒙古就派使臣至襄阳,“约共攻蔡,且求兵粮,请师期”,请南宋出兵助粮。此时的京湖帅史嵩之将此事凑报朝廷,结果引起一番争论。有人认为助蒙灭金正可复仇雪耻,有的却认为蒙古贪婪无度,宜防后患。由于此时金军主力已经被歼,潼关、黄河防线已破,以金屏宋已经没有任何实际价值,所以主张出兵的观点始终占据上风。史嵩之奉宋理宗之命,于六月派邹伸之,李复礼等六人“使北朝审实”,然后再作决定。
金哀宗在逃进蔡州以后,居然再次做起了取偿于宋的春秋大梦。派在顺阳的金唐、邓州行省武仙,与金唐州守将武天锡、邓州守将伊喇瑗互为掎角,企图谋迎金主入蜀。南宋当然不会给金人以可乘之机。即派京西兵马铃辖孟珙奉命主动出击,先迫降邓、申二州,后大败武仙,攻克唐州,彻底切断金哀宗西窜之路。
顺阳县令李英及申州安抚张林打开城门投降后。孟珙对史嵩之说:“对于归附的人,宜让他们能耕种,其中少壮的可籍为军,凡是能自耕自守的,才能分配给土地,任以职事。”史嵩之同意了。
金哀宗这才意识到自身严峻的处境。遣阿虎带使宋争取宋援。想以“唇亡齿寒”之理,说动南宋与金“连和”。但为南宋所拒,时南宋已经决定助蒙灭金。
对是否出兵助粮,庭议未决,史嵩之征求孟珙的意见,孟珙回答说:“倘国家事力有余,则兵粮可勿与。其次当权以济事。不然,金灭,无厌,将及我矣。”孟珙的这番话打动了史嵩之,后者又通过自己为史弥远兄子的身份,说动了暮年的权相,南宋遂决定出师。
金哀宗逃迁至蔡州以后,已难逃灭亡之命运,南宋若与之“连和”,既无利可言,反可能引火烧身,使蒙古因此而迁怒于宋。无论南宋出兵与否,金之灭亡都不可避免了,南宋顺应蒙古之请,出兵粮助蒙攻金,既可洗雪多年的仇耻,使南宋朝野被压抑了一百余年的精神为之一振;又可避免蒙古借机寻衅,在对蒙古的关系上争取主动;更何况由于金人入蜀避祸的企图,宋、金之间实际已经再次开战,南宋在礼法上也无任何理亏之处。而“作观成败”只能使南宋陷于被动。就当时的南宋国力来说,避免或推迟宋蒙战争,对南宋是有利的。孟珙所言,即是在暗示南宋当时并不具备“固边自守,坐观成败”,对蒙古的威胁无所畏惧的国力,权且“出兵助粮”,以防蒙古寻衅,正是为了避免或推迟蒙古与宋的交战。 
南宋出兵助粮,固然有“执仇耻”的目的,但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和蒙”,“这是符合南宋利益的正确之举,是南宋唯一正确的抉择。”
绍定六年(1233)十月,孟珙、江海领兵两万,带军粮三十万石,正式踏上攻打蔡州的征程。
端平元年正月,孟珙同蒙古兵围蔡州,在南门列云梯,诸将闻鼓则进,南城已立宋帜。江海入宫,捉到参政张天纲,孟珙从张天纲口中得知金主已死。于是史嵩之露布告金亡。事后将陈州,蔡州西北地分属蒙古,蒙古命刘福为河南道总管。史嵩之遣郭春按循故壤,扫祖宗诸陵。三月,史嵩之上交所获辽道宗、金太宗、世宗宝玺七颗;四月,史嵩之遣使将孟珙所获金哀宗遗物及宝玉法物和俘囚张天纲、完颜海罕等献于行都,联蒙灭金宣告结束。
在联蒙灭金的实施中,史嵩之自然成了前线最高的指挥官。他亲自参与,特别是在他的领导下孟珙指挥宋军,经蔡州一战,灭了金朝,刷了会稽之耻,复了齐襄之仇,这中间史嵩之善于用将士和全面协调战事的功劳是不可抹煞的。因此这一战,理所当然地给史嵩之带来了无限的声誉,同时也使理宗进一步看到了史嵩之的非凡才能。
至此,占襄阳,史嵩之经营人生第一步,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用心经营襄阳。“为官襄汉”,充分显示了史嵩之的远谋和才干。史嵩之用了十年时间,取得了卓越的成绩,终于遇到“联蒙灭金”的机会,并一举成功,为其相业铺就了道路。
占襄阳,得地利,所以史嵩之的成功,可以说是得地利。
这时新的机缘又来了。金亡之后,理宗虽然献俘太庙,告慰了列祖列宗,但由于蒙古不践前约,不归还河南地区,旧京未能收复,使“刷会稽之耻,复齐襄之仇”大打折扣。
另外根据当时形势的判断,宋蒙早晚必有一战,因此宋必须作好与蒙长期抗衡的准备。两淮守将赵葵等人因此提出了据关守河,为坚守计的策略。
金比南宋强,却被蒙古灭亡,现在蒙古拥有金国之地,它的力量少说是南宋的两倍。以蒙古人的野心,他们想灭南宋也是迟早的事,这一点是明摆着的。如何来防范蒙古人,金蒙战争的经验无疑是最值得借鉴的。当年金所以能够与蒙古持续抗衡几十年,其资本正是据关守河。因此如果南宋也能够据关守河,就等于与金的力量合而为一,这样与蒙古周旋就具备了起码的资本。所以当“据关阻河,为坚守计”的策略提出后,丞相郑清之表示支持。但这一战略实在关系到南宋的国力,郑清之坚持就拿到朝堂来进行讨论,希望能达成基本一致的意见。
郑清之这一做法似乎太过于书生气了,他只知一味的善良,却没有看到自己身为丞相,已被推到了权力中心的位置上。他不知道当时有多少人在窥视着这一权力,而往往遇到一个重大事件,正是改变这一权力中心的最佳时机。所以当“据关阻河,为坚守计”的策略一提出,首先出来反对的是时任参知政事的乔行简及其盟友。乔行简主和是一贯的,嘉定七年,与金人交战,他反对;史嵩之提出联蒙灭金时,他也是一个反对者。不过这次反对据关阻河,更多的出于乔行简个人的因素,当时他的地位仅次于郑清之,而这之前他早有结盟取代郑清之的企图。端平开政以来,乔行简及其盟友就一直暗中掣肘,或公开反对。当时为解决楮币和财政危机,郑清之推行“履亩而税”之策,乔行简就马上以此策使“小民受害”为由,提出了“称提”之策。史称“换楮一策,虽出于枢臣(乔行简)之寡谋,而清之不能夺其议。” 清之所以不能夺其议,是因为乔行简这人用心深谋,在针对“履亩而税”时,他与四明人袁甫结盟,让袁甫站出来说话,然后再自进“换楮一策”,尽管其“称提”之策因得到很多人的反对而无法实施,但郑清之推行的“履亩而税”之策也就不了了之,因此他与在同郑清之的第一次交锋中取得了胜利。因此现在乔行简的胆子就更加大了,而其结盟也更加广泛了。乔行简“欲用袁韶(袁韶是四明人,在史弥远时即为参知政事,资格比郑清之老,后来郑清之拜相,袁韶心中不快,乔行简就利用了这一点。)以快其报复之志……布置宾客,络绎京师……兴论造谤,交结左右,转以上闻,谓非行简不足以为相,非袁韶不足以辅之,而訾清之为果不足用也……今涂人之论皆谓小人之谗清之而举行简也,意不在行简而专在袁韶[2]”。乔行简与袁韶合谋相位是明显的。乔行简本处权力中心,又与袁韶合谋,其力量相当之强,所以在据关守河问题上,他与郑清之由貌合神离走到了分道扬镳。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名家小说:梨花灼灼

    史怀宝,研究生学历,国家一级作家,先后在山东、广东、北京国家审计机关工作,现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