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史氏春秋网!

史氏春秋网 研究史氏历史和史家族谱的专业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特稿 >

岳村不见岳 青史留天泽

时间:2011-09-21 18:11来源:春秋 作者:安春华 点击:
岳村不见岳青史留天泽


  
  ■岳村新貌。安春华摄
 
 
 
  岳村:岳村不见岳

  岳村,当地方言音“yao村”,位于市区西北部,紧邻植物园,三环辅路、植物园路在此交汇。村北为环城水系之秀水公园、太岳公园,村东隔南水北调工程与大马村相望,村南、村西邻植物园路。村子现有1000余户、4000余人。

  据《石家庄市地名志》记载,1965年拆除该村大觉寺时,发现一唐代巨碑,施主数百人,多为岳姓。明嘉靖本《获鹿县志》有“岳村”之名,可见岳村由来已久,似因岳姓得名。

  不过,岳姓人群是否后来迁走,迁往哪里,不得而知。现在岳村没有一户姓岳,敦姓、史姓为两大姓。元朝时候,史氏家族定居岳村,立有家祠。史家历代出过多位“重量级人物”,最著名者为元代右丞相史天泽。

  史家丞相 敦家探花

  

  与史家辉煌的历史比起来,敦家老祖宗的故事,只能算轶事传说,不过,这传说也是相当精彩。

  敦家在清代同治年间曾经出过一位武探花,名叫敦凤举。据他的后人敦福禄老人介绍,这位探花当年殿试时,耍一口120斤重、2米多长的大刀,不慎脱手,在刀快落地时,急中生智地用脚尖挑起,继续耍,主考官看蒙了。因为不知道是什么招数,主考官不敢评判,交给皇上处理。面对皇上,敦凤举临阵不乱,对答如流,说刚才那招叫“金鸡落架”。在文场上,也就是文化笔试时,试卷上勾画、批注特别多,皇上问他怎么回事,他说这叫“武家出身,粗中有细”。皇帝闻之,龙颜大悦,敦凤举遂考中武探花。

  据传,敦凤举“出道”以后,曾被派在皇宫看守北门。有一次正值中午,敦凤举站岗打瞌睡,不料皇上打这儿经过,戏称他:“真是个逍遥自在王。”敦凤举一下被惊醒,赶忙磕头谢恩,谢皇上“封王”,让皇上哭笑不得。后来,敦凤举出任山东巡抚,杀了许多响马(土匪强盗),得罪的人很多,有一次出巡,被一老太拦轿喊冤,接待完老太太,敦凤举刚好想去如厕,兵器、随从都没带,被埋伏在附近的响马杀死。

  敦凤举中探花的事,敦福禄说,他记不清从什么资料上看见,说是《获鹿县志》有记载,但是《获鹿县志》上的原文,他没有见过。梁勇也说,获鹿县志好像没有记载这么个人物。至于武探花的其他故事,都是口口相传,不像史家后代有族谱,敦家后人手头没有任何文字资料。但是,武探花的家在岳村,应该是没有疑问的。当年武探花出生的那个院子,三间瓦房至今被后代有意识地保留着。记者在一位敦姓村民的带领下看到了这三间瓦房,早已残破不堪。大家估计这房肯定到不了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准,在城中村改造中,被拆掉是没有疑问的。

  据说,当年的敦家前后七进院子,门上牌匾是光绪所题“御前侍卫府”五个大字。不过这些都不存在了。史立国说,文革时,曾在敦家搜出武探花的盔甲和当年耍的那口大刀,史立国亲眼看见那刀柄粗如鹅蛋,俩人才能抬动。村里把这两件东西上交给乡革委会,后来不知其下落。今天,在武探花出生的老房子附近,散落着几块巨大的石头,后人说这是当年他家的上马石、下马石、旗杆石。

  尽管武探花与史丞相似乎没法比,但这位古人仍成了不同村子“争夺”的对象。鹿泉市白鹿泉乡有个“荷莲峪”村,方言音如“活连又”,那儿的敦姓和胡姓村民,都和岳村是同宗同脉。两个村子互相说对方是从自己这儿迁过去的,而荷莲峪村更是说武探花出生在他们那里。对此,岳村敦家后人觉得事实清楚,无需争辩。

  

  古迹复建 留住历史

  

  今天的岳村,早已成为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而岳村未来的发展,也定位于休闲、娱乐、餐饮、居住。在这样一个颇具人气的地方,岳村村民谋划着利用这里的人气,让更多的石家庄人知道岳村出过名人,让名人为岳村增色。

  今天的岳村幼儿园,就是原来史氏家祠之所在。这个家祠毁于文革时期,现在仅存一块刻立于乾隆二十五年的重修祠堂碑,静静地躺在幼儿园教室后边的夹道里,疯长的杂草铺满了碑面。

  据史天安的后代、85岁的史延年老人回忆,当年祠堂占地很大,北边是正殿,中间是跑马场、练武场,南边是山门,东西有厢房。大殿里供着史天泽三兄弟的塑像,背后墙上挂着史天泽的父亲史秉直、叔叔史进道的画像。史家历代高官,在两边墙上亦有画像。家祠除了供奉祭祀祖先外,还是史家办“吃会”(即同姓同族家宴)的场所。这种吃会,在上世纪日军侵华时终止。

  今天,史立国已经在脑子里反复盘算过许多遍,新的丞相祠怎么建,并且出了一张效果图。村里也愿意支持,岳村支书王聚山告诉记者,打算在植物园配套景区拨一块地给史家后代盖祠堂,借助植物园游客的人气,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位祖先,同时,也提升岳村知名度,展示岳村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此外,对于岳村地下可能埋藏的一些历史遗存,比如石碑、石像等,村里早有思想准备,会在拆迁改造中格外留意,不会让这些珍贵的老物件被随意破坏。
 

 

值得期待 值得收藏
 

 
 
 
  ■史天泽的第八子史彬在封龙山书院读书时留下的书法。 史英豪摄 
 
  
 
 
 
  史立国珍藏的史氏家谱。  史英豪摄  ▲ 
 
 

 
  廊坊永清县史秉直神道碑。  史英豪摄  ▲ 
 
 
  
 
 
  ■为纪念史天泽治理真定的功绩,正定县为他立像。史英豪摄

 
 
  □本报记者  安春华

  实习生 韩静 许静晓

  

  显赫身世   世家豪族

  

  对于元代丞相史天泽,现在有一批“教授级”人物——包括全国各地史家后代中的学者,也包括外姓学者——在做考证研究,而以史立国为代表的岳村史姓村民,则侧重于做具体事,当前,他们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游说村里和全国各地史家后人,为重建丞相祠出力。同为史天泽后代、现住山西太原的“教授级”人物史英豪,谋划着将史家历史写成书,如果有可能,还会拍成电视剧。

  据介绍,史家原本不在岳村,在永清(今廊坊永清县)。史天泽的曾祖父名叫史伦,年少时盖房子挖地意外发现许多金银财宝,从此发家,成为乡里大族。史伦致富不忘乡亲,建立家塾,招徕学者,养活豪士,慷慨济苦救难。1144年遇大荒年,发粟米8万石赈灾,人们争着依附到他门下,使史家成了闻名河朔(黄河以北地区)的豪强大地主。史伦死后,河朔地区百姓过年时挂他的画像祭祀。

  史天泽的祖父史成珪、父亲史秉直,都继承家风。蒙古太祖八年(公元1213年)七月,成吉思汗率蒙古大军南下攻打金国,中原被蒙古兵多次血洗,为保家人乡亲性命,史秉直率乡亲数千人,到涿州蒙古军太师木华黎军门前归降。本地历史文化学者梁勇认为,史秉直归降蒙古,或许还有反抗金朝女真压迫的因素。总之,归附蒙古以后,史秉直便尽心尽力地为蒙古统治者服务,史氏家族的政治军事地位开始确立。

  史秉直有三个儿子,长子史天倪,次子史天安,幼子史天泽。其中最早出将的是长子史天倪,他率军攻打金国,转战于黄河以北。1220年,史天倪攻打真定,迫于蒙古军强大压力,金朝驻守真定的经略使武仙投降。之后,史天倪驻守真定,武仙做了史天倪的副手。不想武仙人降心没降,1225年发动叛乱,在真定城内设宴谋杀了史天倪。

  

  出将入相 文治武功

  

  大哥被杀时,史天泽才24岁。得到消息,不顾旁人劝他暂时避难的提议,他毅然率军攻打武仙,夺回真定。尽管武仙跑到西山抱犊寨,也就是现在的鹿泉市抱犊寨盘踞,还是被史天泽打跑了。真定的局势得以稳定。

  史天泽是怎样一个人?《元史·史天泽传》中记载,他“身长八尺,音如洪钟,善骑射,勇力绝人。”1229年,蒙古太宗(窝阔台)即位,设立万户,分统汉兵。当时史天泽才二十七八岁,即被任命为真定、河间、大名、东平、济南五路万户。元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夏5月,被拜为中书右丞相。史天泽一生帮助蒙古统治者灭金、攻南宋,屡立战功。不仅如此,他还善于文治。他的文治思想和才能,在治理真定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他善于因势利导,把汉族传统美德和仁厚思想,在各种场合传播给蒙古族统治者。尤其在制止屠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第二次从武仙手里夺回真定后,蒙古元帅就要屠城为史天倪报仇出气。史天泽据理力争,硬是从蒙古军的刀口下,救活了这里万余民众的性命。

  当时战乱频仍,民生凋敝。史天泽大力推行仁政,减赋免税。当年蒙古大军南伐西征,赋税繁重。真定民众交不起赋税,官府于是贷借西北商人的银钱代输,利息很高,称之为“羊羔息”,事后又检验户籍向民众摊派征敛。史天泽奏明朝廷,由官府代民偿还本息。1238年、1239年,连年蝗旱,官府又借贷充贡赋,积银至13000锭,史天泽倾其家产,率家族属官代为偿还。荒年缺粮,与战士百姓同甘共苦。招抚流散民众,治疗战争创伤。几年间,官府民居相继修复。在史天泽的治理下,真定成为“天下之剧郡,四方之都会”(语出元代学者纳新所著《河朔访古记》),是仅次于元大都北京的国际化大都市。也就是说,700多年前住在今天石家庄地界上的先民,能在战乱中得以繁衍生息,与史天泽的保护分不开,他们的后代,得感谢岳村史家这位老祖先。

  

  文化大家 力挺元曲

  

  现在人们对于史天泽的了解,文治武功方面居多,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位政治军事大家,其实也是一位文化大家。

  真定成为当时元曲的发祥地之一和活动中心,与史天泽的支持密不可分。在他治理真定几十年间,真定的繁荣安定吸引了大批文人学者和民间文艺人才前来定居,写作元曲杂剧蔚然成风,使真定和当时的大都、平阳,并称为元曲的三大发详地。元代诗人陈孚在《真定怀古》诗中写到:“千里桑麻绿荫城,万家灯火管弦清。”可以想像当时真定城内管弦声声的景象。而史天泽本人,与文人雅士多有交往,自己也钟爱元杂剧,亲自填词作曲,被其后人推崇为散曲作家、杂剧作家、诗人。可惜只有诗作传世,音乐和杂剧作品没有流传。

  现在被人们所熟知的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就是史天泽的好友。白朴十二三岁跟着父亲投靠史天泽,年长白朴25岁的史天泽,居然与子侄辈的白朴结成忘年交。这里边,说来还有一段令人唏嘘的故事。本来,白朴是金朝官员的儿子,史天泽作为蒙古灭金的汉军元帅,攻破金朝都城,使白朴在这场战争中失去了母亲,与父亲离散。按说,史天泽是白朴的大仇人。但相遇之后,史天泽却给了他们父子新生,不但在经济上给予白氏父子关照,而且,非常欣赏白朴的才华,让这对父子在当时异族统治的环境下,享受到了尊严和关爱。

  史天泽的次子史樟,也爱写元杂剧,现在还有他写的杂剧《老庄周一枕蝴蝶梦》传世。

  

  后世敬仰 青史留名

  

  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史天泽在伐宋路上病倒,北回真定后病逝,葬于今天的石家庄后太保村。逝世后,赠太尉,谥号忠武,后累赠太师,进封镇阳王。

  石家庄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栗永认为,史天泽及其家族为巩固和发展蒙古在中原的统治立了大功。他是忽必烈推行汉法的主要大臣之一,也是元朝唯一的官至相位的汉族显贵。元朝的建立结束了全国的分裂局面,史天泽为国家的统一做出了贡献,是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而且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与当时的多数世侯不同,他一生从未奉仕于金或宋,而在归附蒙古以后则忠诚不二。一些狭隘观念认为他是投降蒙古的“汉奸”,这说法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其实,功过早有定论。史家的故事在《元史》中都有记载,《元史》给予史天泽很高的评价,总结其一生:“出入将相五十年,上不疑而下无怨,人以比于郭子仪、曹彬。”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老祖宗,后人才会如此敬仰、纪念。史氏家族有一部分人葬在老家廊坊永清县,当时,元朝派了四支军队保护,扎营的军队后来发展成张家营、黄家营、景家营、李家营四个村子,解放后合并为张四营。其中,黄姓军士的后代,至今年年到史家墓地祭扫。

  而在甘肃泾川县,迁居到那里的史氏后人,也为史天泽建了墓,是一个衣冠冢。泾川的史氏后代住在两个村子,他们手中有一张十分珍贵的史天泽画像,两个村子都争着保管这张画像,都要把史天泽供在自己村里。后来,画像留在其中一个村,另一个村,就挂了一张临摹的供着。
 
 

你所不知道的他


   记者手记

  

  对于史天泽这样一位中学历史课本上没讲过的人,相信绝大部分70后以下的人如我,都不知道他的存在。而史家后代整理的关于他的事迹,几乎全是文言文或半文言文,在没有注解的情况下,读懂甚至读完的困难都是巨大的。

  但史家后人如史英豪,不但熟读这些史料,而且奔走于祖先生活过的地方。住在山西的他,到石家庄后太保村史天泽墓地(现村北石太高速公路经过处)祭祖,到上海图书馆找史天泽的墓志铭,到甘肃泾川找祖宗画像,到河北永清县寻根,到正定、元氏寻祖。几年时间用在这上边,终于自费结集出版了一本《荫营街上族谱——真定史氏世家卷》,前后花去十万余元。而没有上过大学的普通村民史立国,这些年为寻找族谱、重修丞相祠,也费尽周折。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耐心和毅力。正是因为祖上的功德,才让后人如此尽心。而对于普通石家庄市民来说,也有必要知道这样一位先人的存在——他曾经守护过这里的百姓,值得后人永远敬仰。
 

 祖宗的历史,是我们文化的根脉


  
  专家观点

  □石家庄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梁勇

  不要小看石家庄任何一个小小的村庄,那里很可能埋藏着你所不知道的珍贵历史文化遗存。上世纪80年代,我曾到岳村考察史天泽家祠,一些老屋还在,但碑刻被放在园子里当了饭桌。现在,这样的事不会再发生了,而且史家后代积极重建祠堂,说明时代在进步——人们不是越来越遗忘历史,而是更加珍视历史。

  史天泽是元代重要的汉族政治家和战略家。他的一些治国理念和保护金朝遗民的举措,以及扶持文化、重视教育的功绩,是永远值得肯定的。由于他的作为,真定的元曲成就辉煌,李冶得以归隐封龙山,元好问晚年落籍真定获鹿县,张德辉督学真定路,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5)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三星堆遗址并不神秘

    近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三星堆中的炭屑样品进行了碳14测年分析,初步确定三星堆...

  • 《Lancet》发表全球学者联合声明

    2020年2月18日,《LANCET》上发表通讯(Correspondence)文章,全球科学家发表声明反...

  • 春秋网新春祝辞

    一年来,全国族人一如既往,在寻根的伟大进程中,努力寻觅,积极考证,取得了可喜的...

  • 元朝“丝绸之路”与元大都

    丝绸之路研究至今主要集中在汉、唐时期,元朝时期的丝绸之路研究比较薄弱,而元大...

  • 进的祠堂

    一座祠堂,就像一位母亲,虽历尽沧桑,却总是天下儿女向往的地方。在那里,有先前的风...

  • 中华史姓研究会会议在南乐召开

    2016年11月6日至7日,中华史姓研究会常务理事会议在河南南乐仓颉宾馆召开举行。 6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