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史氏春秋网!

史氏春秋网 研究史氏历史和史家族谱的专业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研究 >

F13864史氏远祖帝俊

时间:2020-09-02 20:25来源:春秋 作者:史洪桥 点击:
之前本人写过一篇文章《毕东史氏受姓祖源初探》,论述F13864史氏的受姓始祖可能是距今3300年的后商祖巳,祖巳是武丁之师、主管祭祀的大史,被武丁再封为薛侯。祖巳之后才出现中、晚商史族,其大宗承祀薛侯之位,后人以薛为姓;小宗以其官职“史”为姓,因而薛
(二0一九年十一月)
 
之前本人写过一篇文章《毕东史氏受姓祖源初探》,论述F13864史氏的受姓始祖可能是距今3300年的后商祖巳,祖巳是武丁之师、主管祭祀的大史,被武丁再封为薛侯。祖巳之后才出现中、晚商史族,其大宗承祀薛侯之位,后人以薛为姓;小宗以其官职“史”为姓,因而薛、史同源。又因祖巳为妊姓后裔,薛侯祖伊七世孙成徙挚国为挚姓,所以妊、史、薛、挚亦同源。
祖巳溯而上八世祖臣扈,是中宗大戊辅相;上十三世祖仲虺,是商初左相;上二十五世祖奚仲,是造车鼻祖,被夏王封为车正;上二十九世祖帝俊,即“五帝”时期的F13864史氏远祖;再上溯2000年就到了目前己知的最远古始祖伏義氏、燧人氏,但本文主要讨论的是F13864史氏得姓前的远祖帝俊。
帝俊(dì qūn)又写作帝夋,俊是“夋”(qūn)的通假字,不念俊(jùn)。帝俊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上古帝,只见于《山海经》中的《大荒西经》和《海内经》。《山海经》这部地理书成书年代虽不可考,但主流观点认为成书于4100年前的夏朝,该书的许多记载应是比较可信的,也是最早的。1942年9月在长沙东郊子弹库出土的楚《帛书》中亦有帝俊的记载。
据《山海经·海内经及大荒西经》记载:“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帝俊生晏龙,晏龙始为琴瑟。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朽倕,是始作下民百朽。”《大荒东经》:“有五采之鸟,相乡弃沙。惟帝俊下友。帝下两坛,采鸟是司”。“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楚帛书》载:“天地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混沌状态之时,先有伏羲、女娲二神,结为夫妇,生了四子,后来成为四神,伥(长)曰青□檊,二曰未〈朱〉四单(檀),三曰□白大柟,四曰□墨(黑)檊。”千又百岁,日月俊生。帝俊乃为日月之行。
帝俊虽为东方部族远古始祖,但其后代子孙却在东、南、西、北各方建立起了各自的国
家,在这些国度中间,帝俊后裔之国有9个:《大荒东经》载:“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荣水穷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有渊四方,四隅皆送,北属黑水,南属大荒。北旁名曰少和之渊,南旁名曰从渊,舜之所浴也。有中容之国,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兽、木实,使四鸟:豹、虎、熊、罴。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姜姓,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虚,日月所出。“有司幽之国。帝俊生晏龙,晏龙生司幽。司幽生思士,不妻(不娶);思女,不夫(不嫁)。食黍食兽,是使四鸟。”“有白民之国。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白民销(消)姓,黍食,使四鸟:豹、虎、熊、罴。”《大荒北经》:“有儋耳之国,妊(任)姓,禺号子,食谷。有牛黎之国,有人无骨,儋耳之子”。《山海经西山经》云:“长流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当少昊西迁之后,氏族将原来东方的地名也带到西方。”除此,尚有白民、司幽、季厘、殷商。其中儋耳、牛黎两国是禺号后裔,禺号生儋耳,儋耳生牛黎,而帝俊生禺号。在这些国家中,除中容与季厘二国“食兽”(捕猎为生)之外,其它都注明“食黍”或“黍食”(农耕为生)。且中容、白民、司幽、黑齿、三身诸国均“使四鸟”,这四鸟便是虎、豹、熊、罴。因上古鸟、兽同为动物,故虽是兽,但仍名之曰“鸟”。“四鸟”的喻意是一些近血缘氏族成员所结成的支系氏族的称号,因这些国家(氏族)的同源关系,所以内部结构是一致的,每一国家(氏族)又划分成以动物命名的四个支系。这种相同的氏族组织方式更能说明它们源于同一祖先。其信仰如此相同,如食黍;组织结构如此相近,如使四鸟,哪怕散居在天地四方,也没大的改变,可见帝俊家族延续之长,联系之紧密。这对于探讨中国上古时代的社会组织与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是炎、黄世系所不能具备的。

部族迁移

气温降低,帝俊部落南迁渡海进入中原,各部落拥挤在山东,新老部落发生冲突,黄帝部落打败青帝,炎黄会盟于晋,杀蚩尤于解,追逐羲和部落、常羲部落和娥皇部落于四面八方,形成今日华夏之版图。
从神话记载中可看出,帝俊部族的产生、形成、壮大均在东部,主要的后裔之国也在东部,但为什么后来却分散于四方呢?这其中必定有重大的变故,最大的原因可能是部族与部族的战争。在古代部族中又有哪个部族可以让势力强大的帝俊部族四分五裂而被迫大规模迁徙呢?那便只有赶走炎帝部族又占据中原的黄帝部族了。这场战争的发动者便是黄帝部族的一位出色首领颛顼,被打击者是少昊。我们之所以如此推理,并非凭借想象,而是有迹可循的,《山海经·大荒东经》有:“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对这一段突兀而来的记载,我们无法借助别的神话资料弄清它的来龙去脉,现有的一些或许可以解释它们的资料大多是后人依据此条而附会、编造出来的。这里的关键词是“孺”字,治经者多以此字为养育、哺养之义,琴瑟为少昊娱乐少年颛顼的玩具。郝懿行云:“孺,盖养育之义也。”又云:“此言少昊孺帝颛顼于此,以琴瑟为戏弄之具而留遗于此也。”为证明这种解释的合理性,人们往往引《帝王世纪》“颛顼生,十年而佐少昊”为证。殊不知,人们却遗忘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少昊并非玄嚣,当然也不是黄帝之子,而是生于东方部族的帝俊之裔。
将少昊、青阳、玄嚣合而为一纳入少典氏族是战国以后儒士们的杰作,并非原始传说的本来面目。这里的“孺”字并非养育之义,而应为“亲睦”之义《诗经·小雅·常棣》有“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孺”与“此”同义。透过这句神话,让我们把想象的触角伸向远古洪荒时代之中,可以想见,当黄帝部族占据中原而向东发展之际,与原来的东方帝俊部族相遇后的那些场面。也许在开始的时候,黄帝部族的继承者与帝俊部族的继承者有着一种和平共处的信约,一个为了养精蓄锐,一个为了求得偏安,两个强大部族终于形成了暂时的联合局面,少昊部族接待了颛顼,且以琴瑟娱乐颛顼,表达亲睦之意,这才是“少昊孺帝颛顼”的神话内涵。之后,颛顼部族发展壮大并大举东进,击败了少昊部族,亲睦破裂,友好不复存在。琴瑟丢入大壑,正是对这种破裂的神话解释。对这场撕毁盟约后的血腥拚杀历史,神话中无明确记载,但是在史书中我们却找到了它的影子。
国语·楚语下》有一段这样的话: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蒸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斋盟,无有严威。神狎民则,不蠲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这段话是后世儒家宣扬颛顼之才、德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绝地天通”确立了神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为后世帝王的独裁找到了理论的与实践的依据。事实上,这段话正是炎、黄、俊三大部族在中原进行殊死较量的历史缩影,以及黄帝部族在取胜后为巩固其地位的重大举措的反映。“九黎乱德”不仅包括帝俊部族,当然也包括炎帝部族。颛顼在赶走炎帝,击败少昊之后,为统治原来两部族的氏族成员,以强硬措施废除这些氏族原来所尊奉的始祖神炎帝与帝俊,将它们改造后纳入少典部族,以彻底改变 “夫人作享”的多神制局面,以确立黄帝为唯一的先祖,这便是“绝地天通”的真正意义。帝俊部族在经历这一重大变故之后,为求得生存,不得不大举迁移,一部分仍留在原来的地方,而另一些氏族分别迁往南、西、北,从而形成了这一东方大族散居四方的局面。而少昊却带着他的一些氏族到了西方,死后,被尊奉为金天氏,为西方之神。
山海经·西山经》云:“长流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其兽皆文尾,其鸟皆文首,是多文玉石。实惟员神石鬼氏之宫,是神也,主司反景。”这里的员神石鬼氏即为少昊,它由东方的太阳神变成了落日之神。少昊原来的居住地,在他迁移后,他的余部建立起了少昊之国。当少昊西迁之后,氏族将原来东方的地名也带到了西方,所以在后代传说中,东西方均有所谓的扶桑、穷桑等地名,这些都与这场氏族大迁移有关。

分化消亡

作为远古东方部族的始祖神与后代子孙所崇拜的天地开创者帝俊,他所繁殖的后人英雄少昊统治时期,遭到了来自西方少典部族的毁灭性的打击。随着部族的解体与离散,帝俊后人虽然在天地四方建立起了一个个独立的氏族或部落,但是却无法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他们只能在远离中原的边远地带默默地生活着,且保持他们氏族的种种信仰,代代传诵着祖先的业绩。然而随着时代的流逝,几百甚至几千年过去了,时代的潮流无情地冲刷着他们记忆的堤防,远祖的身影离他们越来越远,远祖的业绩也渐渐模糊起来,甚至为那些被少典部族所同化了的人们所淡忘,他们只能说出近世祖先的名字,却不知自己来于何方。于是,帝俊也就这样慢慢地消逝在了历史的烟尘之中。然而,尽管如此,在帝俊另一些后裔氏族之中,帝俊的名字却依据活在人们心中,一些英雄的子孙们的事迹仍在代代传诵着。正因如此,才会有文明时代所出现的《山海经》中的有关记载。这些说明历史的车轮虽能扰乱人的思绪,却碾不碎先人们那执着的记忆,时光的流逝并不是帝俊神话消逝的主要原因。使帝俊神话真正分化并逐步消亡的却是来自文明社会的政治的与历史化的巨大力量。为了使神话合乎政治的需要,为了建构有利于中华民族统治的黄帝世系,为了从历史角度为大一统社会找到依据,如不消灭帝俊神话,便不能确立黄帝世系。所以后代儒士与史家们费尽心机,采用改头换面法、枝叶移植法两大再造技术,将帝俊的名字从神谱中抹去,帝俊也就这样被逐出了神坛

俊、喾、舜

帝喾之名初见于春秋时史料中。《礼记·祭法》云“殷人褅喾”,而《国语·鲁语》则云“商人褅舜”,三国韦昭认为“舜”当为“喾”字之误。殷墟甲骨卜辞载商人高祖夔,据王国维考定,“夔”为“帝喾”之名,因形讹而成“俊”。因此由夔神而分化成喾、俊二神,同见于《山海经》神话中,唯“夋”写作“帝俊”,为全书中最主要最显赫的一个上帝神。“帝喾”只偶尔提到两三次,而另外分化出“帝舜”一神。自晋郭璞至近代学者多认为“舜”自“俊”音变而出。是“喾”与“俊”、“舜”原由同一神“夔”分化出来已可论定。可参阅《山海经》郭璞《注》、郝懿行《笺疏》、毕沅《新校正》、王国维《殷先公先王考》、郭沫若《古代社会研究》《卜辞通纂》、袁珂《山海经校注》。
其后唯“喾”与“舜”进入历史文献中。喾保持了东方鸟夷商远祖地位,人说他与简狄因玄鸟生契。舜除《国语》(韦昭已改为喾)中仍保持其为商族始祖神地位外,其余文献皆与尧并举,成为“三王”前的二帝,失去商祖身份。后因与夏禹、后稷等全境诸族融合成华夏族,帝喾便被编排入黄帝世系中(见《大戴礼记·帝系篇》)为玄嚣之孙,成为与颛顼并列两系中重要的一系,而且把他编排为尧,挚、契、稷之父,即尧族、商族、周族都成了他的子孙。因为此世系编成于周代,所以把周稷列为长子,商契列为次子,就把原来对立的主要的东、西两族融合成亲兄弟了,这在现在许多家族合谱中称兄道弟还可找到许多例子。可见帝喾在民族融合中被安排的地位相当重要。到《五帝德》提出第一种“五帝说”,他便为五帝之一;第二种、第三种“五帝说”没有他;第四种“五帝说”又有他。至于他与高辛氏的关系,正如颛顼和高阳氏的关系一样,也是到《五帝德》《帝系》中彻底将二人合而为一,以后遂成了历史的定说。
帝喾,姓姬(帝俊则为妊姓),生于穷桑(今山东省曲阜市),为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之一。他是黄帝的曾孙,“生而神灵,自言其名”。十五岁时,因辅佐颛顼帝有功,被封于高辛(今商丘市南高辛),故号高辛氏。三十岁时,代颛顼为部落首领,都于亳。
帝喾当上部落联盟首领以后,“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大下服”。他在位七十年,天下大治,人民安居乐业。
帝喾的几个儿子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安排得很有名的。他的元妃姜原生了弃(即后稷),是周的始祖。次妃简狄生了契,是商的祖先。次妃庆都生了尧,是历史上有名的圣贤之君、五帝之一。次妃常仪生了挚,继承了喾的帝位,九年后禅让给帝尧。帝喾陵位于商丘市唯阳区南25公里的高辛集。现存墓地为一高大丘,长200余米,宽100余米。现仅存明代碑刻一通。
《史记·五帝本纪》:“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颛顼为族子。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谢东俊雅正:帝俊、帝喾、帝舜皆重眸,故存在转世说。《海内经》:“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这些已经足够了,舟、车、歌舞、琴瑟、百巧、种植,从食到行,从劳作到歌舞,无不闪烁着智慧之光。由此可见帝俊部族的发达及文明之先进。帝俊并非如传说的那样只是东方部族远古始祖,其后代子孙却在东、南、西、北各方建立起了各自的国家,他的真实身份就是天帝。
帝俊妻羲和,常羲,娥皇等三人,帝俊子中有妊(任)姓,妊(任)姓究竟是羲和还是常羲所生,有待考究,不过羲和所生最有可能,羲和生十日,被羿射死九日,其中一日幸免于难,便是任姓。也有说任姓是常羲所生十二支之一,羲和、常羲可能出自同一氏族,故其子也同姓。帝俊的儿子禺号,便赐姓为妊(任)。即禺号-淫梁-番禺-奚仲-吉光,禺号-儋耳-无骨-无缗(民,也称无继)-无肠。禺号之后两支妊姓世系图如下:
俊之后,淫梁的一支妊(任)姓出了一位作舟造车的伟人奚仲。儋耳则是另一支任姓,儋耳,禺号子,食谷。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 践两赤蛇,名曰禺强。
有牛黎之国。有人无骨,儋耳之子。有继无民,妊(任)姓,无骨子,食气、鱼。又有无肠国,是妊(任)姓,无民子,食鱼。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六世  十七世 廿二世  卅世  卅一世
帝夋——十个日(九个日被射杀,仅剩一日即禺号)
羲和——禺号——淫梁——番禺——奚仲——吉光......仲虺......臣扈......祖巳——史族
—儋耳——无骨——无民——无肠(儋耳、无肠为国名,妊姓)
        —牛黎(又为国名)
      —西王母(女)
常羲——十二个月(即以月为名的十二个人)
—姮娥(女)
      —大羿(婿)
娥皇——三身——义均(始为朽倕,姚姓)
      —季厘
—中容(又为国名)
—晏龙——司幽——思士(不娶,晏龙始为琴瑟)
                      —思女(不嫁)
—帝鸿——白民(销姓)
—黑齿(姜姓,土著东夷古国之姓,如姜太公之祖伯夷,战神蚩尤,莱、齐、纪、州、郚、向、纪国等均姓姜)
一皞(少昊)一一般
—契(殷商)
 

改头换面

对帝俊的改头换面,主要是通过创造五帝之一的帝喾来完成的,以帝喾取代帝俊,将其更名改姓,这一手段可谓釜底抽薪。
有人说《帝王世纪》云:“帝喾高辛氏,姬姓也,其母不见。生而神异,自言其名曰俊。”这种野史虽然已将帝喾取代了帝俊,但却仍然保留了“自言其名曰俊”的改造痕迹,但没来得及编制帝喾的谱系家世,后来经过各种正史与稗闻的附会、添加,确立了“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的地位。
但实际上《帝王世纪》中说的是“帝喾高辛氏,姬姓也,其母不见。生而神异,自言其名曰“俊”。而《史记五帝本纪》更是只言“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但省略了“俊”字,这一细微的变化,却将帝喾从帝俊的阴影中完全解脱出来,达到了脱胎换骨的效果。在将帝俊脱胎之时,将其后代子孙如季厘、少昊(挚),妻子常羲等,也在稍加改变之后转移到帝喾名下,从此以后,帝俊便消失了,帝喾则异军突起,成为五帝之一。对帝俊神话的枝叶嫁接由于帝俊神系庞大家族及帝俊的巨大影响,晚出的帝喾身上无法全部体现关于帝俊的事迹与传说,而这些传说与神话事迹又充满生命活力,代代流传,于是后儒们便将这些有活力的神话分化开来,分别嫁接到黄帝、颛顼、尧、舜等身上,使得他们的身上都有着帝俊的影子。
帝俊之妻羲和与常羲(有的改为与帝喾妻常仪同)分别生十日或十二月,此为帝俊神话之精髓,人们便将这则神话重新改造之后移植到黄帝头上,变成了“黄帝使羲和作占日,常仪作占月”。于是帝俊的二妻变成了黄帝手下掌管历法的二大臣了。
后羿为民除害是受帝俊派遣的,安民之功本应归于帝俊。但到《淮南子》那里,则变成了“尧之时,十日并出”,尧命羿去除害射日,将爱民之德转给了尧,同时也将大羿神话(上古神话中射日的是大羿,由于夏代有穷国君主后羿的名字里也有“羿”字,且也善射,所以后人容易将二人的事迹、称呼混淆)从帝俊神话体系中切割出来。于是帝俊的诸子孙们纷纷被改名换姓,忘记了西王母就是帝俊的女儿。帝鸿改成了黄帝或者黄帝的儿子,少昊改成是黄帝的孙子,帝喾改成了黄帝的曾孙子,中容成了颛顼之子,契成了帝喾之子。俊妻常羲改嫁了帝喾,娥皇走进了舜的宫中。
帝俊系
少昊:帝俊(qun)之子。
大羿:帝俊臣属。
娥皇:帝俊之妻,生三身之国,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生皞即少昊,昊生般是始为弓矢。羲和:帝俊之妻,生十个太阳。常羲:帝俊之妻,生十二个月亮;生女儿姮娥,是大羿的妻子。
简狄也是帝俊的妻子,生子契。
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
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
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
 
渊源关系
要证明帝俊与少昊的血统关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据《帝王世纪》和《通志》等均言少昊,名挚,字青阳,亦称玄嚣,为黄帝之子。然而《山海经》中并没有少昊世系,它其实是战国以来,中华民族大一统观念的产物。后儒们尽管煞费苦心的编构少昊神系,却往往无法自圆其说,破绽百出。如《帝王世纪》《通志》言少昊建邑于穷桑,都于曲阜,那么少昊便是远古东方某部族的祖先了,穷桑处于东方;而《拾遗记》则云少昊生于穷桑,处于西海之滨,主西方,为金天氏,是白帝之子,那么“穷桑”便是西方之地了。这些矛盾表明在将少昊划归黄帝世系时,仍时时可见被改造后远古传说的影子。在后世史化了的材料中,我们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证明帝俊与少昊的关系:其一《山海经·大荒南经》云:“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而《拾遗记》卷一云少昊之母为“皇娥”,《路史·后纪七》云少昊之母为“娥”,这里的“皇娥”、“娥”实际上都是“娥皇”的误写或省写。其二,帝俊部族与少昊部族均是我国东部以“鸟”为图腾的远古同一部族。《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五采之鸟,相向弃沙,惟帝俊下友,帝下两坛,采鸟是司。”意为:有两只五彩鸟,相对而舞,是帝俊在人间的朋友,帝俊在人间的两个祭坛,便是由它们管理的。这里的五彩鸟,实际上便是神话中的“凤鸟”,它与帝俊有着极为亲密的关系,应是帝俊部族的崇拜物。更主要的是,战国以来,人们称日中神鸟为“俊鸟”,何新《诸神的起源》云“俊鸟”便是帝俊,为太阳神的代名词。帝俊之“俊”又可写为“夋”,这字在甲骨文中实为一个鸟的形象。少昊亦与“鸟”有不解之缘,《通志》卷二《五帝纪》云:少昊“有凤鸟之瑞,故以鸟纪官,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司正也,玄鸟氏司分也,伯赵氏司至也,青鸟氏司启也,丹鸟氏司闭也,祝鸠氏司徒也;睢鸠氏司马也,尸鸟鸠氏司空也,爽鸟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这俨然是一个“鸟”的王国,且以凤鸟为主,群鸟为辅,这与帝俊氏族为同一图腾信仰(后来成为“鸟夷”)。其三,帝俊与少昊均为太阳之神。按《大荒南经》:“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所以帝俊无疑是日之父,当之无愧的太阳神。我们可以推想,这十个太阳很可能便是帝俊部族中的十大氏族,至于这些氏族的名称,由于历史茫茫,今天无从探讨了。它们与帝俊世系中的以十二月亮为代表的氏族,组合成具有血缘关系的帝俊的部族。少昊也有太阳神之称,“昊”字亦作“皞”,为“大明”之义,本为太阳之神的象征,当为帝俊之后这一部族的另一个伟大的先祖与承继者。基于以上三点,我们基本上可以断定帝俊与少昊的血缘关系。
神系考略
在帝俊神系中,引以为自豪的还有他诸多著名的子孙,这些子孙以自己的才智开创了人类的新时代,使他的部族从低级的朦昧时代一步一步坚实地跨入野蛮时代,并向着文明时代挺进。舟、车、歌舞、琴瑟、百巧、种植,从食到行,从劳作到歌舞,无不闪烁着智慧之光。由此可见帝俊部族的发达及文明之先进。这些发明没有一项记在帝俊头上,而都归功于他的各个子孙们,这与史化了的神话中,一切发明均归于三皇五帝全然不同,而显得实在、可信。可惜,随着帝俊之神被分化以至最终被逐出神坛,他的这些子孙们也被赶出了人类历史的文化殿堂,他们的业绩被诸神瓜分了,要不是《山海经》,后人怎么还能知道他们的名字?
相关学说
信阳师范学院金荣权教授在《帝俊及其神系考略》一文中指出:“帝俊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一个谜一般的神性人物,他的事迹既不为正史所载,也不为诸子所传,只见于《山海经》之中,尤其集中反映在‘大荒’、‘海内’两经之中。究其神系渊源与脉略,显不属于炎帝世系,也不隶属于黄帝世系,是与炎、黄两大神系并存的第三神系”。“关于帝俊在中国古代诸神中的地位,今天众说纷纭,然一般认为帝俊当是上古时代东方民族的祖先神,这种看法是一致的,因为《山海经》记载的帝俊活动地及其子孙之国大多在东方”。“帝俊部族与少昊部族均是我国东部以‘鸟’为图腾的远古同一部族。帝俊之‘俊’又可写为‘夋’,这字在甲骨文中实为一个鸟的形象”。有的学者认为帝俊跟商代奉祀的天帝是同一个,甲骨文称为高祖夋(与莒国犁比公祭祖碑文一致)。他的形状甲骨文画的是鸟的头,猕猴的身子,一只足,手里似乎还拄着一根拐杖。
有关帝俊的神话相当零碎,集中保存在《山海经·大荒经》以下五篇里,其他书籍并无所见。帝俊的妻子,一个名叫羲和,住在东方海外的甘渊,生了十个太阳;一个名叫常羲,住在西方的荒野,生了十二个月亮;一个名叫娥皇,住在南方荒野,生了三身国的先祖。这位先祖一个头三条身子,传下来的子孙也都是这般模样。帝俊时常从天上降下来,和下方一些面对着面跹舞蹈的五彩鸟交朋友;下方帝俊的两座祠坛,就是由这些五彩鸟管理的。在北方的荒野,有一座帝俊的竹林,斩下竹的一节,剖开来就可以做船。昔时,十日并出,帝俊曾经赐给羿红色的弓,白色的箭,叫他到下方去拯救人民的困苦。以上就是残留下来帝俊神话的片断。从中可以见到帝俊作为天帝的神性。
在日照旸谷太阳文化源旅游风景区的天台山上有一巨型石人头像,据传说是帝俊头像,当地人称石祖像,也称老祖象。老祖像历尽风雨沧桑,底座山岩上有人工刻画的太阳图案,太阳中间为原始的“祖”字。传说该石像是东夷人父系社会的始祖——帝俊的化身。西侧的天台山极顶是俊台,相传为帝俊祭天之处。山下尧王城遗址中的墓葬都朝着天台山的方向,反映了大羿、太昊(帝夋之祖先伏羲)、少昊、伯益等建立的东夷古国对太阳神和祖先帝俊的崇拜。

帝俊和帝喾的融合

部分学者认为,帝俊和帝喾一开始其实是并不相干的两个地方部落的首领,一个属于东方玄鸟部落,一个属于西方少典部落,即黄帝部落。而且帝喾生活的时代要晚于帝俊时代。黄帝少典部落通过炎黄之战、蚩尤之战渐渐占据了中原地区,继续向东扩张,必然与东方玄鸟部落发生冲突,具体情况史料太少,不得而知,但从古籍中的只言片语中我们可以推测出大概的情形。
强大的黄帝部落击败或兼并了东方玄鸟部落,庞大的东方鸟部落联盟分崩离析,或远迁他方,或融合到了黄帝部落,成为华夏民族的一部分。原本的部落始祖神——帝俊的神话也被胜利者刻意淡化,甚至改编。帝俊传说与神话事迹便被分化开来,分别嫁接到黄帝、颛顼、尧、舜等身上,其中帝喾继承了帝俊的大部分神话遗产,从而由黄帝曾孙,摇身一变,成了可以黄帝并肩的五帝之一。到了后世,大统一王朝的统治需要,更使得后儒们竭力构筑了炎黄谱系的一家神话,其它民族的神灵都被改造归纳其中,于是除了《山海经》这种奇书中残存了一些神话传说外,正史和各种稗官野史中再也不见帝俊传说的记载了。
有人说帝俊和黄帝是同一个人,这个说法其实是没有证据的,晋代至以后的神话体系中,才有黄帝与帝俊合并。两晋时代有大量少数民族加入,他们追认黄帝为先祖,因为当时汉人大量也是记忆追溯黄帝为高祖,鲜卑人就也追溯黄帝为高祖来证明自己的华夏正统身份。他们一些人认为自己是黄帝的大儿子的小儿子的后代,或者认为自己是黄帝的孙子“始均”的后代。
托跋氏~托跋氏亦东胡之后,别部鲜卑(《后魏史》云:“出自黄帝子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土,亦国鲜卑山以为号。”宋、齐二《史》又云:“汉降将李陵之後。”)  
鲜卑人把黄帝的世系始均与帝俊的世系叔均合并了
看如下两版本的对比:
1.《山海经》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天女曰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
2.《魏书》或云黄帝之苗允,以黄帝土德,谓土为托,后为拔,故以为氏。其裔始均,尧仕时,逐女魃於弱水北,人赖其勋,命为田祖。

 
如上的《山海经》叔均在《魏书》中同一个故事中却写为始均。
贾逵认为黄帝与自己的缙云之官生下欢兜,并把黄帝与帝鸿氏合并,而且山海经里“帝俊”为帝鸿之父,安排世系时不够严谨,或许本身就是完全不按山海经基础来,《路史》罗列帝俊苗裔清单,《路史·国名记》中提到的帝鸿苗裔“白民”,罗泌又把黄帝与帝鸿分开,认为帝休是帝鸿,姓厘名休,帝鸿继承黄帝,为黄帝之子,这里已经将黄帝与帝俊合并,说下帝俊为黄帝字。《路史》.黄帝次妃方累氏长子,休之系。 帝休厘姓,继黄帝以治,是为帝鸿氏,生子二人曰白民曰嘻嘻。
宋《路史后纪》云:“禺京居北海,号处南海,是为海司。”而大荒东经曰:“黄帝生禺猇,禺猇处东海”;“禺猇生禺京,禺京处北海”。《海内经》曰:“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
《管城硕记》按山海经帝俊生帝鸿,注以帝俊为黄帝。
《广博物志》 第2部分... 帝鸿氏继黄帝者也,伯驳之云左传史克曰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杜预曰帝鸿黄帝也,山海经云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
唐逢行珪鬻子注云:轩辕氏,少典次子,父曰帝鸿氏,路史谓帝鸿是黄帝子,帝俊是黄帝字,无此驳甚正备录之。
 
历史化的黄帝
黄帝打蚩尤9年,相当1岁开始打蚩尤,10岁当王,《广博物志》黄帝十岁而改神农之政。《史记》:诸侯尊黄帝为天子,在位百年崩,年百一十岁,那么,黄帝一百一十岁死,在帝位100年,更加不通,10岁之前争战四方,这说明……之后娶4个老婆,拥有各种下臣,还有他的N个后代,黄帝命令8代孙的后土,历史化的黄帝也是矛盾重重。
晋代的神话中,黄帝的儿子帝休(江)立,并不叫黄帝,先秦时期的黄帝就是天神。天鼋氏是近代人意淫的,黄帝被叫轩辕,公孙,缙云,帝轩都是汉代,晋代的人认为黄帝是归藏氏,帝江氏,有熊,晋代人开始认为帝俊是黄帝,最早的版本是周代早期的“尝麦”,金文记录黄帝,炎帝,少昊,蚩尤在“昔天之初”,战国之前的“帝”就是天帝,天的意思,战国时才有人称帝,那么战国前的黄帝会称帝?况且黄帝的直观意思就是光辉的天帝,或广大的天帝,黄字与皇字通,而且黄字主体也有炗,就是古字的“光”。先秦时期的黄帝历史化,比炎帝早。
 
综述:帝俊非黄帝、也非帝喾,是伏羲氏后裔,属于东夷族,居于东方,败于黄帝,其后迁居四方;炎帝是羌族,居于西方,后迁南方;黄帝是华夏族,居于西北,后迁中原。在父系氏族时代,他们本身并不同姓,也不同族,是好事者因民族融合之需而将他们混为一谈。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资料洽好可以证明以上的分析:即伏羲氏及其后人帝俊是东夷族,也称″鸟夷”,母系时代以捕猎为生,进入父系时代逐渐辅以农耕为生,是C2支系,单倍群为:C2a1a2a-F10056;炎帝是羌族,母系时以养殖(羊)为生,进入父系时代迁到厉山辅以农耕为生,是O系,单倍群为:O2a2C1a-F117下α6族CTs5308;黄帝是华夏族,是农耕文明的代表,属O系,单倍群为:O2a1c-002611。
 
(责任编辑:春秋)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