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史氏春秋网!

史氏春秋网 研究史氏历史和史家族谱的专业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 > 散文 >

追本溯源 矢志不渝

时间:2011-11-04 22:56来源:春秋 作者:史鹏华 点击:
追本溯源 矢志不渝

真定史氏平定三贤都族谱,经搜集、整理、汇总,终于告一段落,可以交付印刷,待与世人见面。众多族人希望我能再说些什么,尽管自己和同宗一道辛苦数十载,期间整理了大量资料、解析多篇古谱序言,但写文作序还是第一次,只能是以实叙说,把自己在族谱考证过程中经历的一些锁事和对古谱的一点认识、见解、感想,奉献给族人。作为对编撰刻籍族谱的纪念。

初拜遗谱 1987年12月
    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初。我的故乡山西阳泉郊区燕龛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村落。我在故土度过了一段难以释怀的人生经历,在我与族人一道共同建设自已的家乡期间,劳动虽然艰辛,但感受到同宗共举之欢乐。闲暇之余,祖辈老人们常常谈起先祖们的事。从周太史佚,到杜陵顷侯;从燕京永清始祖陵,到正定天泽公祠堂;从获鹿祖茔,到平定州牧迁徙荫营之轶闻;从徙居燕龛始祖演公创业起家,到清道光年间创立宗族祠堂、宗族丝绸挂图、谱书等无所不谈。长辈们的传统风范与教诲,使我懂得了尊祖敬宗是中华民族之独特文化传统的深刻含义。悟出了很多做人的哲理,这就要求我们晚辈有责任有义务将史氏族谱代代传承下去。是的,在那段特殊岁月里,先辈们一代又一代修辑的宗谱、坟茔墓地碑铭牌坊均遭毁灭,雄壮威严的宗族祠堂也夷为平地………我曾尝试钻研探问,但仅凭口耳相传很难找到准确依据而暂行作罢。 
    1987年夏,有同宗告知在阳泉郊区鸡凹村珍藏有史氏族谱。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心中多年的寻谱意识油然而生。随即与锁金同宗踏上了寻谱之路。从燕龛到鸡凹村约20公里,路途并不遥远,可当时交通十分不便,只好步行前往。在中午时分到达鸡凹。进入村口少做打听顺利地找到了珍藏家谱的史通庚老人。史老捧出谱书让我们观阅,且讲述了当年保护宗谱的艰难,并言他们这支是从燕龛迁荫营又徙居鸡凹为家的。这套平定史氏宗谱共六册,是清代小楷手抄本,字迹恭正,保护的完好无缺。最后一次修订是在道光五年,由真定史氏二十二世懿修公主撰。望着手中的谱书,内心难以平静,感恩之情又再次升华,而且对记载先祖遗迹的谱书震惊不已,崇敬、自豪、感慨、激动之情油然而生。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记录而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其内容发人深思,启人心智,催人奋发。
    从郊区鸡凹村请回谱书后,由于当时条件所限,只能是手工抄写,耗时近月余才得以完成。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近160年了,期间未再修撰,承接岀现很大困难。特别是希望能弥补史拱至史伦间断代的续修。为此,我先后购买了『平定州志』、『山西通志』、『二十五史』、『资治通鉴』等查询相关资料。与锁金同宗、化镇同宗一起在村中寻找残碑铭文,解析宗谱序记,无数次地拜访长者,如史亨小、史联武(均系真定史氏二十七世)史通孝、史通建、史通隆(均系真定史氏二十八世)等。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终于在1987年农历十月朔日前,完成了部分宗谱世系图表。但古谱所记载的唐朝中叶至金末元初11世断代仍如大海捞针,仍查无踪影。

古谱疑惑 1990年10月
    姓氏源渊的探索,家族谱系的研究整理,可使我们跨越时空真实地去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藐、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门的生产、生活、习俗、宗教等情况;了解自己的先祖在各个历史时期为社会、为国家做出的卓越贡献。激励和教育后人精诚团结,和衷共济、恪尽职守、奋发有为,为家庭、家族、社会谱写新的篇章。
    闲暇之余,翻阅正史、查找有关家族史实记载成为一种习惯。目的是为族谱的续编积累详实素材。在此过程中发现很多记载包括正史,与古谱内容记录不相符合,确实难以理解,需我们进行更细、更深层的研究考证。①「史氏族谱」载:史崇,谱记五世祖。东汉时因功封溧阳侯,作为东汉侯爵在大量的正史中查找不到一言片语。②隋朝时期的史万岁(550—600)。「隋书」、「旧唐书」、「山西通志」均载:“万岁,京兆杜陵人,父静,周(指557—581年间的北朝后周)沧州剌史,曾随周武帝平齐,战殁,追封太平县公,万岁袭父爵。开皇中万岁以功复封。万岁子怀义”。而「史氏族谱」载:“万岁父佐,字良弼,南朝时陈国(557—589)司农卿,子一:行可”「史氏族谱」关于史万岁的事迹与「隋书」、「旧唐书」、「山西通志」所记的事迹完全相同。惟其父与子不仅作官地点不同(北周在北方,陈国在南方)、国别不同(一为北周,一为陈国)、名字也不同!万岁之子名不同似可以解释为他有几个儿子,但谱载又说他只有一个儿子行可。其父二名,一为静,一为佐,不仅名不同、作官的地点不同,国别也不同。③「史氏族谱」记载:“拱祖于唐时(684-700)自埭头徙北京顺天府永清县,历十二世至伦公”。据学术权威论证:在封建社会时期,人口的发展平均约25.5年一代。如「史氏族谱」中记载:溧阳一世崇生于公元4年,十三世宪生于公元281年,相距277年,其间12代人,平均仅23.1年一代。现在再回过头来看拱和伦之间的关系,史拱任国子监祭洒是唐武则天掌朝时期,时年龄应在30岁左右,可知他出生在公元655年间,至史伦出生时的公元1101年,相距440余年,除以25.5等于17,也就是说拱到伦之间至少有17代人,除去史伦这代,其间还缺16代,与谱载11代相差5代。这充分地说明了杜陵侯世系26世史拱至38世史伦的世系确定是不准确的。④关于伦祖的生卒。「史氏族谱」记载:“伦公生于唐建中元年(780)十二月十七日,殁于宋绍兴十一年(1141)二月初七日。享寿八十岁”。谱中所记的生卒时间跨度之长,显然是有出入的,可能是在抄传过程中笔误所致,先人续谱不可能粗心到这等程度。         

网络邂逅 2006年12月
    从1987年到今天已有近20年的时间了,可宗谱的续修工作由于诸多原因,断断续续进展缓慢,望着残缺的遗谱,已觉得没有弥补的可能,未能如愿完成长辈所托,心情总是忐忑不安,难以平静,常常为此而苦思冥想。2006年“五一”公休在家,闲暇之余,上网游览,无意中发现「史氏春秋」网站且注册地就在本市,负责人是史英豪三都村族人。如饥似渴地把网中内容全部游览一遍,得到了大量史实资料。对提供历史资料的权威专家、学者、同宗,更对英豪所创办的研究史氏家族文化历史的信息平台表示敬慕。通过网站电话,第二天与英豪同宗取得了联系,在“史氏历史研究中心”办公处相见。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拯救史氏文化缘聚并举。在此后的岁月里我们相互交流、相互通报、考证调查、共同探索,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2006年6月中旬,英豪用手机信息告诉我他在上海图书馆查找到清代名臣李鸿章撰写的「畿辅通志」,在书史有「尚书史秉直墓志铭」、「节度使史进道墓志铭」。听后万分感激,更感到祖先的伟大和光荣。英豪返回阳泉已是傍晚时分,可他不顾旅途劳累,邀我分享赴沪收获,共同对墓碑碑文进行探讨、研究。
    2006年10月初,英豪邀我一同去兰州参加敦煌国际模特大赛,顺道去甘肃泾川寻找天泽祖像,由于工作所限,我错过了这个机会。10月10日下午6时许,英豪发信息告知:大喜,寻找到天泽祖画像了,并拍摄了影像。言外之音流露出了他此刻激动万分的喜悦心情。
    2006年11月上旬的一天上午,英豪打电话,说他正在河北省永清县寻根祭祖,查找家族历史资料,已有重大发现。在祖籍“大焦垡”故地已看到三通祖碑,只是字迹不清,已拍照。在永清县地方志刘炳主任处购的一套清代『永清县志』影印本,书中详实记载了祖先光辉业绩。特别是『史氏庆源之碑』首列其中。书中有伦祖以上先祖名讳,有望弥补11代断续世系。『北京行六部尚书史公神道碑』、『义州节度使行北京兵马都元帅史公神道碑』两通碑较以前在上海找到的要全面的多,更为重要的是发现了历史价值很高的『丞相史天泽谥制书』、『开府仪同三司中书左丞相忠武史公家传』,同时还有『丞相史公神道碑』、『平章政事史格公神道碑』。只可惜碑文中有多处缺失的字,待回去后我们共同来完成吧。听完英豪同宗所述的收获,令人激动不已,内心难以平静。后来才知道,为了把喜讯及时告诉我,顾不得编发信息而直拨手机告知。我们结识以来,积累了很多家族历史史实和精湛的历史遗迹;从他身上折射出一股史氏家族独有的意志和风范。他热爱家乡、热爱文化、对家族历史追求,有鲜明的责任感。他为人正直,处事宽平,不计名利,办事认真。多年跋涉于秦、陇、京、沪、晋、冀、鲁、豫,精心搜求,苦乐相伴。行程近万公里,找寻宗系之根,家族之源。在解析古文碑序,整理宗图世系过程中,常常日以继夜、废寝忘食地工作,实可谓惟孝惟忠。如果我们族人都向他这样,我们的家族传统文化何愁不能代代相传、辈辈相续!

立碑祭祖 2008年清明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搜集、接触的资料多了,先祖们的功德、风范、遗训同时激励着自己,勃然而兴的冲动使我萌发一种想法,为燕龛始祖坟茔立碑。这种思绪的产生,也许是从小受父母影响以及在与家乡祖父辈族人同甘共苦,一块劳动、一起生治,受其熏陶的缘故吧。我把这个想法流露给英豪、化仁同宗,他们肯定地说:一定会得到多数族人的支持。2007年农历十月初一,回乡祭祖时我把的思路说与史化镇、史秀湖(均为真定史氏二十九世)两个同宗,征求他们的意见,他们都认为是件好事,但会有很大的困难和阻力。不管怎么讲认定的事一定的努力去做。2007年12月8日,我以阳泉史氏历史燕龛研究会的名义草拟了重修燕龛史氏始祖碑的倡议,随后交由化镇、秀湖、虎生(真定史氏二十九世)等在村中张贴宣传。次日上午与化镇、虎生同宗一起奔赴燕龛迁徙在外的族人村落:盂县牛村镇小岩沟村、郊区平坦镇挑林沟村、郊区河底镇河底村等地寻求支持。在小岩沟村得到了村委负责人史珍德、史德义同宗的欢迎。史德义老先生还取出珍藏的清代版「史氏宗谱」供我们观阅。中午,他们在村中较好的一家饭店热情地款待了我们,对此举给予高度赞扬和钦佩,一再表示为祖茔立碑是家族的共同大事,一定会尽力协办。在桃林沟村史化仁同宗用同样的方式接特了我们,并详细阐述了立祖碑、祭始祖的建议与想法。他说:桃林沟村族人在抗日战争前,每逢清明、朔日均有族长回故乡祭祀。祖碑复立我们定要回家祭典,并镌刻根字大碑立于故地以作纪念。经过紧张的准备工作,2008年3月16日始祖坟茔重修工程破土动工。
    2008年4月2日,天朦朦亮,而故乡的大街小巷似乎早就沉静在欢快的气芬中:和煦的阳光照射在村口高矗的牌坊上熠熠生辉,与之朝夕相伴的甘泉古寺,在“欢迎游子回乡祭祖”的条幅陪衬下更显的庄严辉煌。郁郁盎然的古云杉、风韵典雅的祝三桥,同古寺、牌坊交相呼应,犹如一幅欣欣画卷,伴着悠扬动人的乐曲,似在风中徐徐而动。排列在道路两旁的垂柳随风摇曳,仿佛在点头含笑,欢迎风尘朴朴的史氏子孙荣归故里!在村办公楼、会议室、文化广场以及个人居室、商铺等地,处处能看到接待人员和归乡族人的身影,这百年的相聚使他们精神为之振奋,欢乐与喜庆攀上他们的脸颊。前来参加祭祀的族人成群结队地聚集在上河田野中,迎接这盛世庆典的到来。上午10时祭祀庆典开始,祖茔里,虹门耸立,彩旗招展,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山人海,气势震撼人心。象征一甲史氏迁徙560年的五十六响礼炮响彻天空。《史氏春秋》网站总编、阳泉市史氏历史研究中心秘书长、三都族人史英豪先生,阳泉市宣传部副部长、苇泊族人史玉保先生,《山西生活晨》记者、始祖奎公后裔史克勤先生以及阳泉电视台冯瑞明先生百忙中前来参加这次活动。参加庆典祭祀活动的族人、宾朋达500余人,有八个辈份(二十五世到三十二世)的真定史氏始祖后裔前来拜祭。他们中有大到百岁老人、小到几岁的儿童、有史氏儿媳、出嫁的女儿。桃林沟村史家儿媳101岁老人宋永田,亲临祖坟叩拜上香,使在场族人无不为之感动,潸然泪下。
    望着伫立于始祖坟莹的芸芸子孙、虔诚跪拜的莘莘后裔,我眼眶湿润了……
    在萌发修坟立碑想法之后,在筹划准备、整修坟茔、立碑植树过程中,面对压力之大、困难之多的现实,如何度过?是族人和众乡亲的帮助克服了困难,坚定了我们的信心,终使目标在今天得以实现,怎不叫人热泪盈眶,激动万分?史通杰同宗,起早贪黑奔波于坟地之间,大多事务由他操劳,费尽了心血;史化镇、史虎生、史秋林等同宗走村串户宣传、筹资,财务后勤做得有姿有色;史保堂、史金怀、史玉成等同宗热心敬业、不计名利,始终奋战在施工现场;史永生同宗承担了祭典现场的布置及所需物品,为祭祀仪式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我的母亲荆凤英虽已七十多岁,仍为始祖制衾絮褥、添衿加棉以表诚念。我的妻子史爱凤,数十年来积极支持我进行家谱的考察、整理。为这次祖茔立碑祭祀,我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且思虑多,常常寝食难安,她很担心我的身体健康,几乎把所有的家务承揽,变着各种花样为我调剂饮食。这一切真的令我感慨、催我奋进。尤其使我感动的是村中父老、同宗族人,在家庭经济不宽容的情况下,人人出力,个个奉献,募捐善款共计40510元。这不仅是资金上的支持,更是精神上的鼓励,是弘扬文化财富,尊祖敬宗的真实再现。在这里我要衷心地道一声谢谢!

正本清源 2008年中秋
    2008年7月18日,春秋网站刊登了孟繁峰先生在《文物春秋》中发表的文章,《谈新发现的史氏残谱及史氏元代墓群》。书中全篇介绍了元大德三年(1299)岁次己亥《永清史氏世系家谱序》、明天顺二年岁次戊寅秋八月真定史氏十世史昭敬序的《获鹿史氏新续世系家谱序》。谱记序言曰:“史氏受姓之始上溯自周, 其由来远矣。至唐,太师公徙居燕京永清兴隆里,世相传实我族之远祖。其后裔讳善利,仕辽为静江军节度使, 讳渊,仕金为永兴县令, 然再传而复不可详。谱牒之不存, 故不可以世。其可考则自讳伦为始祖”。
   1240年(元太宗十二年)尚书崔铉撰【史氏庆源碑】、1249年(元己酉年)刘祁撰【元故北京路行六部尚书史公神道碑】、1245年(元乙巳年)段绍先撰【义州节度使北京路兵马都元帅史公神道碑】三通祖碑和明朝所修编的史氏世系家谱,都清晰地记载了真定史氏之历史源渊,脉络分明地列示了我族迁徙的过程。告诉后人,真定史氏应以伦公为始祖。
    我三贤都史氏族谱是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已卯岁由养文公续编完成的,是目前看到 的山西平定最早家谱版本。起至燕京伦祖为始祖,叙列二十二世。元大德三年(1299)永清史氏世系家谱,同样尊史伦为一世始祖,两谱记载完全吻合。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溧阳史贻青来平定汇集天下大同谱,万民、养文、进德诸公与其合谱,行成流传于平定境内相同版本的族谱。清道光九年(1829)清明节懿修公跋涉于祖先停息过的河北获鹿一带,寻根祭祖实地考证,仍以此谱接续撰编。可惜原谱手迹失传,现存的古谱大多是该版本的手抄本。由于手工抄写随意性大,在相互传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疏漏和错误。特别是清康熙五十六年平定与溧阳牵强合谱,有明显的失误。先人在信息不灵、交通不便的古代社会环境中,为追溯本源,在无力考证的情况下接续谱牒,即便有不完善的地方也是可以理解的。而在当今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里,在有了充分的证据以后,一切不准确的记述,纵使历代相传,也应予以澄清,否则传下去不仅造成宗谱失去真实,更重要的是诬戾了祖宗,背离了远近昭穆不容紊乱的祖训,贻害了后代。我们没有理由回避历史郁结,有义务、有责任对其疏漏和错误加以更正。取古谱之精华,扬前修之丰功,承续修之绩业,我们的祖先才会含笑于九泉之下。
    所以说,族谱的续修要以史实为依据,真实记载传承脉络,实事求是地记录人物传志、先人嘉言懿行,在保存和发扬固有的历史文化特点前提下,按所收集到的史实资料,慎终追远,正本清源,丰富其内涵。在内容上创新,以达感召世人、启迪教育后代之目的。我们的祖先为民族之奋斗鞠躬尽瘁,留给后人的是高尚的精神财富,筑就的是不朽的历史丰碑。继承先祖贤名,铭记先人业绩,把祖德宗功传下去,让后人知道水木本源,激励后人为中华之富强,家族之兴旺而努力,才是这次篡编印刷此谱的意义所在。

本文载于2009年《中华史氏大同谱·真定世家卷·荫营街上族谱》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追本溯源 矢志不渝

    追本溯源 矢志不渝...

  • 寻祖散记

    由于家谱编辑于大清康熙年间(1699),距今已整整310年了,未再修撰,只是各支在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