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我的一九七七
2025-04-24 16:11:55

公元1977年對於我人生歷史上是永遠銘記的一年。正是這一年,在經過文革十年的動蕩之後,國家恢復了高考製度,使我在高中畢業四年後,再次有了上大學的機會。而正是這一機會,使我的命運發生了轉折,從一個內蒙古下鄉知識青年,成長為一名國家教育行政學院的教授、國際教育部主任和北京市政協委員。我非常贊同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總編77級校友錢江先生的一句話:“77級是一個特殊的符號,是一個不可復原的集體”。

1977年的冬天是極其寒冷的,除了天氣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文革十年對全國人民造成的心靈創傷。所以在中央和國務院發表恢復高考的消息後,十年的壓抑一下爆發出來。無論在草原、在農村;在工廠,在街頭,人們都在談論著這件事,社會高度關註著這件事。後來由於專業和工作單位的原因,我對1977年恢復高考和考試的內幕比一般人了解的要多的多。所以在2007年“紀念高考恢復30年”的一次座談會上,我曾經為內蒙古的高考作文題與一位專家發生爭執。他認為媒體不會搞錯,我則毫不商量地說:我就是當年高考參加者,高考的作文題是“在紅旗下”。當時引起在場的所有專家的驚諤,即事隔30年了,我還記憶的如此清楚。

1977年的恢復高考,確實是在鄧小平的主持下進行的,那年夏天教育部組織開會,光會議就開了兩個多月,最後決定包括應屆高中生在內,所有的知識青年都可以報考。而正是由於這一英明決定,才使的包括安徽知識青年李克強在內的570萬考生參加了中國歷史上最蔚蔚壯觀的一場考試。後來有27萬人被錄取,這就是中國教育史上一定要寫的“1977級”,而我就是這其中的一分子。與我同時進入大學的還有吳曉靈、張曉山、錢江、史培軍等人。當然,現在在中國黨、政、軍以及高校,擔任重要領導崗位和學術領導的,主要是這部分人。這裏不僅是一個歷史機遇問題,而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即人們經常說的“77級現象”問題。

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如吉林大學1977級中文系畢業生徐敬亞曾經寫過文章概括這個群體。我也曾經多次想過這個問題。自1949年新中國建立到今天,我們已經畢業了近13000萬大學生,為什麽人們都知道“77級大學生”,而且正如錢江所寫的“無論在地球上任何一個地方,兩個77級同學見面,只要說:‘我是77級的’,兩雙手就會緊緊的我在一起”。這就是奇特,因為這一屆,實際上是中國歷史上人才最為集中,而順勢發展最為充分的一代。今年是改革開放30年,我們回過頭來就更加清楚了。改革開放,撥亂反正,走向世界,最需要的就是人才,而77級生逢其時,正趕上這歷史時機,加上他們的勤奮和資歷,所以在各個崗位上,很快就攢露頭角,成為一代棟梁。拿我們內蒙古師範大學這麽一個民族地區的高校來說,就出了吳曉靈(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張曉山(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農村經濟發展所所長)、史培軍(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等一大批傑出人才。而全國從中央到地方,從各大部委到高校,擔任重要崗位的幾乎都是這批人。中國未來的發展、穩定和走向強國,也一定是仰仗這批人。

歷史不可復原,在中國進入20世紀中期後,之所以出現77級現象有偶然因素,但是也有必然因素。我個人認為主要是由於這代人身上一些特點所決定的。

  • 使命感意識。這代人多數生在解放後,長在紅旗下,所以接受的是非常正規的教育,對國家和民族有強烈的認同感。正是這樣,使他們都有強烈的使命感,即“天下興亡,匹夫有則”。無論是從事什麽工作,無論身處何處,都心系國家,關註民族的安危。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責任感意識。從這一點說,我們50—60年代的教育是成功的,因為77級身上體現的責任意識,絕對是青少年時期教育的結果。而77級畢業後大量的人走向領導崗位,而腐敗倒臺的非常少,就是責任感的結果。除了擔任領導崗位,大量77級畢業生都在一線工作,但是無論是做中學教師,還是做普通技術工作,無論是中國還是在海外,大家都能盡職盡責,出色的完成各項任務。
  • 理想主義色彩。與上述兩點有關,就是77級畢業生充滿了理想主義色彩。從他們上學時的追求,到他們畢業後的軌跡,你可以清晰地看出他們是20世紀中國最後的一代理想主義者。他們讀書,一般都是中外文、史、哲的經典著作;他們一般都會唱革命的紅色歌曲,而反感靡靡之音;他們都擅長體育運動,而反對片面發展。他們都主張民主、自由,但反對“自我中心”、、、、、、。所以正是由於有這麽一批理想主義者,才使我們的國家在40年中,持續發展,健康發展和和諧發展。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 奮發向上的精神。77級學生普遍有一個特點,就是不屈不擾,奮發向上。文化大革命可以說顛覆了整個中國傳統,尤其是對知識和人才的認識。但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77級學生能夠不放棄信念,在極其惡劣環境下,堅持學習,入學後以至參加工作後,獲得很大成就後,仍然能夠嚴格要求自己,不斷超越自己。如77級外語系王丙同學,在44歲到加拿大讀碩士,48歲開始讀博士,憑的就是這種精神。77級入學時最大的已經32歲,兩個孩子的父母了,為什麽還要考大學,也是這種精神的支撐。知識就是力量,培根500年前講的話,77級身上得到體現。而奮發向上,不斷拼搏,則是77級一個群體的標誌。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掏盡英雄”,今年是我國恢復高考40周年和77級入學40周年,絕大多數77級學生都已經進入花甲之年。許多人都做了爺爺、奶奶,姥姥、老爺,但回顧我們的歷史,我們可以驕傲地給孫子講解77級的故事,讓他們記住歷史,記住1977年,告訴我們的後代,我就是1977級學生!

 

——————

作者簡介:

  史朝,,1955年生,河北省大城人。1974年赴內蒙古土默特右旗下鄉插隊,1977年考入內蒙古師範大學生物系,1982年考入東北師範大學教育學院讀碩士,1992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比較教育所,1995年獲得博士學位。現已退休。原教育部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國際教育部主任、教授,北京市政協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