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史氏春秋网!

史氏春秋网 研究史氏历史和史家族谱的专业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纪念 >

家父十年祭

时间:2009-08-09 09:44来源:春秋 作者:史朝 点击:
家父十年祭
 
今年是我的父亲—溧阳侯59世孙史存礼先生去世十周年。十年来我总是想写点什么纪念父亲,回顾他的一生。但是一次又一次的放弃和未完成,主要原因一是工作太忙,没有完整时间做下来好好理下思绪;二是我对父亲感情太深,每次想到父亲就会泪如泉涌,不能自己,所以一直拖到现在。
父亲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之家,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务农,所以在解放后很长时间,父亲已经进城做了干部,仍然喜欢业余时间种植点玉米、花生、向日葵等。从爷爷那辈开始,由于家庭变故,所以读书成为一种奢侈。父亲仅仅念了几年私塾就辍学下地了。但是就是这样一点文化,却使父亲写的一笔好字,而且一生喜欢读书、买书和崇拜学问。所以在我们干部大院,我们家庭出了第一个大学生、第一个硕士和第一个博士,父亲因此也倍受人们尊重。
抗日战争的烽火打碎了冀中的宁静,父亲向所有热血男儿一样,走向了抗日的战场。关于父亲当兵一事,我是成年后听家乡的乡亲们告诉的。当时冀中是抗日的最前线,由于敌我力量的悬殊,所以当兵后牺牲的非常多,歌曲《太行山》上“母亲送儿上战场,妻子送夫打东洋”只是一种夸张。实际上是多数人害怕当兵,认为去了就会丧命,一去不复返。当时上级来征兵,为了有说服力,父亲的入党介绍人,当时的村支书周孔铎同志带头报名,但是当走的时候,他的母亲坚决不让走。在这种尴尬的局面下,父亲主动走出来,说“我去吧!我弟兄三个,即使牺牲了,还有两个,而你是独生子,牺牲了谁来瞻养老娘”,就这样,父亲到了抗日前线。接着就是“五、一大扫荡”、“铁壁合围”,一个仗接着一个仗,几次父亲都几乎战死沙场。最危险的一次是踏入地雷区,整个人被炸的血肉模糊。我少年时经常奇怪父亲的脸上和身上为什么会有许多硬块,父亲说:“被地雷炸的”。平津战役前,爷爷到部队看望父亲,希望父亲回家以防不测(因为那时已经有了我的大姐和大哥)。但是父亲非常坚决的说道:“不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决不回家”。这样父亲随着部队打进了天津,接着就是绥远谈判,接受傅作义部队。因为起义的部队鱼目混杂,而且我们方面只派政工干部,所以出现了被对方杀害的事件,但是对于这些父亲连想都没有想过就到了绥远(现呼和浩特),参与对起义部队的改编工作。接着就是入朝作战,当时一直支持父亲的母亲第一次反对父亲再去,因为毕竟是九死一生,上有爷爷奶奶,下有两个嗷嗷待乳的孩子。但是父亲说服了母亲,还是去了朝鲜。直到板门店协议后,才从朝鲜回来,复员专业,支援地方经济建设,我的家也由此到了内蒙古。
转业之后,父亲一直在内蒙古建设厅工作,所以成为了一名建筑行业的领导,但是一场政治风波使父亲遭受了有生以来最大的一次打击。1959年因为爷爷病危,父亲回到了久违的家乡,但是家乡的情景使父亲大吃一惊。三年自然灾害已经出见端倪,许多人向父亲述说吃不饱肚子等,回来后在党委生活会上,父亲直接谈了这一问题。但是读书太少,对政治几乎不懂的父亲却不知道,1959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敏感的年代,庐山斗争的硝烟刚刚结束,党内一场“反击右倾机会主义”的运动刚刚开始。就这样父亲被扣上“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而且行政降两级。从此不太爱说话的父亲更加不爱说话,一直到1979年这件冤案才得以平反。
因为出身农家,所以父亲非常喜欢劳动。小时侯每到春天,我们家院子里总是种满了玉米、向日葵、豆角等,尤其是葫芦,到成熟时一个一个挂在那,非常的楚楚动人。父亲还做的一手好木匠活,家里的案板、小凳子都是父亲做的。父亲还爱舞文弄墨,写点什么,尤其是写诗,到那出差回来,就让我看他写的诗。现在看来,都是非常粗略的,但是在当时已经实属不易。
父亲最大的特点,就是善良、同情人,所以在“文化大革命”中,父亲保护了许多人。也正因为他的正直和善良,所以在文革中,居然是局里少有没被批斗的“走资派”。文化大革命后,许多人来看父亲,说“没有史书记,我们都可能活不下来”,但是父亲只是笑笑,并没有看的太重。
1973年我高中毕业,因为身体原因,当时下乡没有去。父亲一遍又一遍动员我下去。认为“你自幼在城市长大,应该到农村体会农民的生活”。我当时也是满腔热血,到了内蒙古土默特右旗插队,并且做了知青队的队长,一干就是四年,直到恢复高考才回来。1977年的高考是中国历史上最壮观的一次,580万学生,十届高中毕业生同时参加考试,所以谁考上了,可以说家喻户晓。我所在的公社,加上返乡的知青,可能有近千人,但是最后考上本科的仅有我一人,所以通知书下来时,父亲比我还要高兴,主动帮我收拾行李,并叮嘱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在大学期间,只要父亲到呼和浩特开会,一定要来看我并且带些吃的东西。而且我是同龄人中最早拥有录音机和电子表的人,这都归功于父亲的支持和理解。
1982年父亲离职休养,对于工作了一辈子的父亲也许不太适应,但是经过短暂的调整,父亲很快就开始了新的生活,组织老同志打门球,锻炼身体。1986年父亲回到了老家,在与乡亲们团聚之后,他发觉应该做点什么,那就是编撰《史氏宗谱》。但是对于只有小学文化的父亲来说,这件事比他打仗难多了,所以他写信给我,工工整整抄写了族谱的前言“明永乐元年,南直应天府溧阳高淳镇”;“其先祖溧水望族”。一直到他去世也不知道,他的原籍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溧阳县,他的先祖就是东汉大名鼎鼎的溧阳侯。而我们的支先祖就是溧阳侯21世孙史处权,唐武侯时期因做江宁县尉而迁徙到高淳的。而明朝嘉靖年间山东总督巡抚史载德就是我们的五世祖。
90 年代后由于工作原因和离家太远,我回家的时候不太多了。1995年是父亲八十大寿,我们全家加上大姐一家,都从外地赶回来为父亲祝寿。因为这年正是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刚刚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所以可以说是“双喜临门”。我们不但为父亲操办了丰盛的酒席,而且请摄影师为这次活动进行了录象,后来证明如果不是这次留下资料,也许我们永远也看不到父亲的音容笑貌了。
1997年春节后,一直身体非常非常好的父亲,由于医院的疏忽而突然病重起来。从春节开始,我连续三次由北京回到内蒙古,但是每次我回来父亲就奇迹般的好起来,并且能够下床走动,但是我一回到北京,他就又病重起来。所以在整个97年,我不停地奔波在两地之间,但是正如民间所说:“孝子不在前”。最后父亲去世时,我还是没有赶到跟前,这成为我一生的遗憾。父亲去世后,送别的花圈从我们家楼门口摆到了小区的空地,出殡那天,可以说是人山人海,这对于研究社会科学的我来说,可以说是感动至极。所以现在许多人说:“中国的处级以上的干部如果枪毙,不会有冤假错案”,但是我始终说:“我父亲是一个例外”。父亲去世的遗物只有一块电子表和不到一万元的存款,这就是他一生清正廉洁的真实写照。为了让父亲能够被后代记住,我们遵循他的遗愿,把他安葬在内蒙古大青山脚下的公墓,墓碑是高大的黑色大理石。可惜因为我的让步,墓碑上镌刻的不是父亲族谱的名字。因为父亲参加革命后,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不得不更改姓名。所以小时侯,家里来信常常写“史存礼收”,我会问邮递员“史存礼是谁?”妈妈马上接过去,说“你父亲就叫史存礼”。后来我回到老家,才知道我父亲占存字辈。80年代到上海出差,我居然问华东师范大学著名教授史存直和我们父亲是不是一辈。实际上史先生是宜兴人,当时我们还不知道往前追,我们也是一家。
父亲一生对我的影响非常大。一是酷爱读书,小时候我们家就有许多书,如《三国演义》、《水浒》、《白蛇传》等,我在很小就读过了。1965年《十万个为什么》刚刚出版,父亲就为我买了一套。所以我一生知识广泛、兴趣广泛是和这分不开的。二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父亲近60岁时,当时局里征求父亲意见,让他出任教育处处长,家里一片反对声。一个只有小学水平的人去和知识分子打交道,简直是匪夷所思。事实是父亲不但做的非常好,而且退休后仍被广大教师念叨。三是善良、正直,我的性格非常象父亲,既宁折不弯,一生只服从真理。1989年“八、九风波”时,大学党委书记找我谈话,意思是我支持学生,要对我如何如何。我非常不客气地说:“我们家出的烈士都不在少数,我父亲闹革命时,你还不知在哪呆着呢?”虽然因为这个取消了我赴日攻读博士的机会,但是2年后我仍然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成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教授,北京市政协委员,使这些人大跌眼镜。父亲的善良是出了名的,不但在乡里而且在后来的工作单位。而我是成年以后,才知道善良是多么高贵的品格。所以我现在单位领导在许多场合都讲过:“我们史博士不管有多少缺点,但是绝对是个好同志。”我想他们指的就是我的品质,所以20世纪后我开始研究史家家谱时,发觉这是我们家族的一个特征。即“刚正不阿,忠勇向前”。典型就是49世祖史可法,“扬州十日”,以5000人抵御清兵十万人,最后慷慨悲歌,成为永垂千史的民族英雄。四是有献身精神,有民族气节。父亲是在中华民族最危机的时候,抛妻挈子,走向抗日最前线的。当时可以说是“九死一生”,后来参加平津战役、入朝作战,都没有犹豫过。解放后由于“左”倾思潮受到不公正待遇,也从未动摇过。我一生没有加入共产党,但是我理解父亲的追求,一个普通农民出身的人对共产主义的追求。2000年我加入了民主党派,我想父亲在世也会非常理解,因为入什么党不是重要的,对民族贡献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认为我们家族不会出贪官,不是教育的结果,而是性格使然。所以不爱钱、不爱权、不怕死,不仅在父亲身上,在我们史家许多人身上都是这样,史可法是一个典型。以5000人抵御清兵十万人,宁可战死,决不投降。
现在我的孩子已经大学毕业并且被保送到北京师范大学读博士,而且又幸运地被送往美国读博士,我们家的第一个女博士就要诞生了。可惜父亲没有看到这一天。尤其是自2000年后,中国各地的史氏同宗经过不懈的努力,搞清了一个重大的史实,既“天下史姓出溧阳”,我们都有着同一个祖先,既溧阳侯史崇。正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我在工作非常繁忙的情况下,自觉参加到史氏历史研究会的工作中,尽量把全国的史姓后人团结起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2008年12月,在经过105年之后,江南第一大祠“史侯祠”再次屹立在后山之侧。而大殿正门两侧就是我书写的长联:从西汉至魏晋唐宋元明清满朝文武状元榜,出京兆居溧阳苏鲁闽浙赣跨越十万里普天之下史家郎。今年是父亲去世10周年,我终于将这篇祭文写出来了,将来我还会在我这支支谱上把他收入,告诉我的后代,这就是你们的先祖: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
                       史存礼公之子  史朝     
                       2007年国庆节于宁波—北京
                        2009年夏季修改于北京
 
 
 
 
史存礼墓志铭
 
史公讳存礼,河北大城人。溧阳侯59世孙,明嘉靖进士、山东总督巡抚史载德之裔孙也。公家境贫寒,生性淳朴、敏而好学,深明大义。但家境贫寒,仅略通文墨而已。抗日战争爆发,日寇侵犯华北,烧杀奸掠,公气血冲顶,乃铸铁为剑,毅然参加革命而改名史民救亡图存。八年鏖战,血雨腥风,枪林弹雨,九死一生。而从未退缩也。解放战争,公挈妻别子,奔赴前线,血战石家庄,挺进天津城,南征北战,为共和国建立,立下汗马功劳。革命成功后,不居功自傲,解甲归田,转业地方,为内蒙古地方建设发展,肝脑涂地,殚精竭虑50年,廉洁奉公,赤心为民,深受赞誉。青山为证,草原为诗,公乃人民公仆、世之廉吏也。公虽未大富大贵,但善良之品德,乃山川动容,万民称赞也。 
  公生四子,名和平、国平、建平、跃平,皆秉承父志,各有所成。其三子又名史朝,乃共和国第一代博士也。贤人已去,功在千秋,故长泣为铭曰:
 
伟哉史公,丕继家训。仁厚贤良,立命安身。从军救国,建功立勋, 
解甲归田,廉政献身。人民公仆,赤胆忠心。青山为证,草原铭魂。 
崇德重教,福遗后昆。不求显达,清白做人。世世永昌,代代相因。 
念兹在兹,雨泪纷纷。慎终追远,水源木本。秋霜春露,硕德常存。 
勒石刊碑,永播徽音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