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史氏春秋网!

史氏春秋网 研究史氏历史和史家族谱的专业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族谱 > 家传谱 >

山東省青州市(益都)十字裡族譜(7)

时间:2013-05-02 10:07来源:春秋 作者:史墨卿 点击:
綜觀上述多項事實來看,即便是如史學家錢穆所言「蒙古入主中國,正如暴風雨之來臨。」 那麼,真定史家的仁義作為,也為當時的社會國家,帶來了不少的平和與安定力量,更為人世間平添了不少的溫馨與追懷(感念),不

綜觀上述多項事實來看,即便是如史學家錢穆所言「蒙古入主中國,正如暴風雨之來臨。」
那麼,真定史家的仁義作為,也為當時的社會國家,帶來了不少的平和與安定力量,更為人世間平添了不少的溫馨與追懷(感念),不是嗎?

真定史氏世家題辭
英豪族弟編著《真定史氏世家》題辭

「真定史氏世家」是當時國家社會安定祥和的力量;更是人群世間喜樂溫馨的源泉。
臺灣高雄師大史墨卿撰題2009.07.14

致史總編美珩教授書
因為史姓來源很多,加上周代分封同姓子弟和異姓功臣,以官為氏,以國為氏,再加上配偶佔有的一半血統,也該計入。我們的血統早已混化了(各大姓皆然)。所以我主張不分宗支,特別是《族譜》已不具過去「政治功能」或「社會功能」,而僅具「道德功能」之今日,應該是「史姓一家親」或是「中華史姓一家親」。為此,我也曾致書《溧陽史氏大同譜》的總編輯史美珩教授,表示己見:一、將名稱改為「中華史氏大同譜」或「全國史氏大同譜」。二、將溧陽侯祠改為「中華史氏宗祠」或「全國史氏宗祠」。三、將史氏遠祖史佚,改為倉頡史皇氏,甚至七千年前的神農氏。或更早,五萬年前的晚期智人-我們的遠祖,蒙古人種。(或十萬年前的伏羲時代,甚或百萬年前的燧人時代。)附原函件:
美珩教授總編有道:
首先站在史姓一員的立場,對先生粹力史氏文化的精神與成果,表示十二萬分的敬意與謝意!
我投入史氏歷史文化的研究與撰寫創意性《族譜》的工作,也不過為時三、四年之久,而且目標迄未達成。但看到大著《溧陽史氏大同譜》前言,除深為感佩先生以詳實史料展現的宏觀遠識外,總覺其中美中不足之處是「名稱」問題──溧陽侯系,誠然乃史氏為時最長為侯最久所謂「派衍溧陽」之望族,在過去具有「社會功能」(或政治功能)的族譜時代,價值很大,但在「道德功能」族譜時代的今日,則似不必具有特殊獨立價值──應上溯至其五世祖京兆侯(杜陵侯)史恭,或再上溯至濟北之祖史角,或周代四聖之一的史佚……。
個人私下常想:若就「信史」言,以史佚為始祖為當,但上溯至黃帝時代之史皇氏,也許更好──
因為任何民族之上古史,均多神話;況韓國近年常仰慕「中國文化」崇奉孔子、屈原……,就我所知,他們的《萬姓大同譜》的先祖,就認定是神農氏。
如果是這樣,他們的民族又比我們古老,甚至我們有成了他們後代的情勢!所以我們只肯定黃帝的子孫還不夠,應再向上提升到神農氏-炎帝時代而自稱「炎黃世冑」。也許更合乎全球歷史潮流,更接近「我中華民族歷史一萬年」的論述。同理,聯想所及:溧陽侯祠的復建,亦應如是:增列杜陵之祖史恭;濟北之祖史角,乃至史佚……史皇氏……如此便成「全國史氏宗祠」,結合全國史氏向心力量,也與「全國(中華)史氏大同譜」相應一體,豈不更好?拙見如是,尊意若何?此祝
新禧
宗親墨卿敬啟2009.02.07

致史會長火生族弟書
火生會長族弟:
久日未通音問,念念!日昨寄去《史氏傑出人物》史欽泰教授資料九頁(資料可從網路下載),想已收閱矣!然否?
個人投入史氏歷史文化研究工作,倏已三、四年矣!忝列中華史氏大同譜編輯委員亦已八月有奇,竊思必須建言者有二:
一、溧陽史氏大同譜之編輯綱領原設為五卷,雖有異說,尚稱恰適,但改為《中華史氏大同譜》後,原擬內容,自應擴大為全國性,是以原擬溧陽、四明、吳中、真定(尚仍有爭議)及「史氏一家卷」(所有上溯無世家之有族譜者)外,應考量增如:濟北、杜陵、青山、高密、眉州、餘姚、樂陵……等世家卷,始可周延。因為從現存全球史氏族譜看,或從全國史氏郡望看,或從史氏歷代高官看,都需擴及全國各地,始臻完滿也。
二、出版物,難免有錯誤,但「史實」非「文藝」,一錯則誤導太多,務請改正,敬舉二例:
1.《史氏千秋》頁124下半頁一小段中之錯誤與遺漏:46世開墓(應是基之誤)遷山東清(應是青之誤)城縣;……46世(應是42世)秉直遷山東濟寧州;……40世興(下漏「十」字)遷安徽(應是慶之誤)桐城。47世紀遷信陽縣(應是陽信之誤)。44世本寧(應是谷安之誤。墨卿按谷安字本寧號彥昌)遷會稽昌安。49(應是39)世曄孫遷揚州府通州。40世廷瑞遷邵(應是召)伯。46世自學遷邵伯(應是海寧)。45(應是35)世安昌遷金壇。36世(不知何據)勝賢遷進豐登庄。39(應是36)世前溪遷興化縣。
另遺漏三處:①41世秀遷山東樂陵縣。②36世孟賢遷揚州海門。③39世明孫遷會稽縣清道橋。
2.《史氏歷史名人選》之「高官錄」與「進士榜」有重出者之記載不同式而錯誤者,如頁250云:海寧、良佐禹臣,弘治進士,河(應是雲之誤)南按察司副使。與頁274云:史良佐江蘇南京,弘治十二年進士(1499)3甲,78名,河(應是雲之誤)南按察司副使。
還有頁251云:宜興孟麟,萬曆進士,庶吉士、提督、太常寺少卿、太僕寺卿、禮部侍郎。與頁275云:史孟麟,江蘇宜興,萬曆十一年進士(1583)2甲9名,禮部右侍郎、太僕寺卿。
專此 即請
近安
台灣墨卿敬啟2009.11.01
副本送
宗譜先覺者:史總主編美珩教授、史氏春秋網站長史英豪先生、史朝教授、史全生教授、史富泉先生、史福田先生、史洪祿先生、史建民先生。
墨卿補注:現行法律規定:夫妻所生子女,可從父姓,亦可從母姓,所以從現在起,編族譜的,應該注意把子與女,同等列為傳宗接代的後裔。

附錄:譚家健〈我國的親屬關係與姓名字號〉/182

附錄

我國的「親屬關係」與「姓名字號」譚家健
一、親屬關係
中國古代是宗法制社會,很注意分辨親屬關係的親疏遠近。所謂「九族」、「三黨」、「五服」就是最常見的親屬關係概念。「九族」有兩種解釋:一是縱向的,從玄孫到高祖共計九代。二是橫向的,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合為「九族」,分開來也就是「三黨」。「五服」是基於親疏遠近不同而規定的不同喪服標準。先說「九族」的具體稱呼。
從自身向上數。父親叫考,母親叫妣。古代可用於在世父母,後世只用於已故父母,漢以後也可稱先考、先妣。父親如果多妻,則有嫡母(正妻)、庶母(妾)、生母(親生母親)、繼母(父親後娶之正妻)之分。口頭上稱呼父親,各地方言不同,有爸爸、爺、爹爹、大等等。口頭稱呼母親,有媽、媽媽、娘、姆媽、媽咪等等。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3)
42.9%
踩一下
(4)
57.1%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