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史氏春秋网!

史氏春秋网 研究史氏历史和史家族谱的专业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 > 小说 >

一门三宰相——南宋史氏家族传(2)(26)

时间:2009-02-13 19:21来源:春秋 作者:郑传杰 点击:
嘉定八年,史弥远最终采用了真德秀的建议,停止贡给金人的金银。 此举又激发金人发动进攻。嘉定十年,京湖制置使兼知襄阳府赵方抗金得胜,上书给朝廷,列举了五条理由,反和主战,请宁宗下诏伐金。宁宗下诏说:朝廷

嘉定八年,史弥远最终采用了真德秀的建议,停止贡给金人的金银。
此举又激发金人发动进攻。嘉定十年,京湖制置使兼知襄阳府赵方抗金得胜,上书给朝廷,列举了五条理由,反和主战,请宁宗下诏伐金。宁宗下诏说:“朝廷守和议,不大举发兵,各地将领可抗敌立功。”宁宗命令将诏书传布,招谕金朝统治下的官吏军民。宁宗自身的软弱,从来没有什么主见,在位前期十余年全听韩侂胄的,后期十七年全听史弥远的所以这其实就是史弥远的意见。如果从“朝廷不大举发兵,各地将领可抗敌立功”之举看,也并非平庸,更非示弱,“朝廷不大举发兵”可以避免外交上的麻烦。“各地将领可抗敌立功”,激励将领狠狠打击金人。这无疑是从实际出发的聪明之举。
但朝廷上下对此多不能理解,似乎事情就这样简单:主战为是,主和为非。
于是在战和问题上朝堂又发生分歧,史弥远主张与金和议,而侍郎袁燮等人与史弥远意见截然不同。因为史弥远曾从学于袁燮,为了避免与袁燮发生冲突,史弥远让侍郎胡榘出面专主和议。
那天朝朝堂上,侍郎袁燮与胡榘为战守发生了争辩,袁燮上了火,就以笏击胡榘面额,于是宁宗令台谏集议,袁燮因此辞职而归,其实这也是史弥远的意思,当时台谏全听史弥远的。太学生们都气不过,就作诗为袁燮送行说:“天眷频年惜挂冠,谁令今日远长安,举幡莫遂诸生愿,祖帐应多行路难,去草岂知因害稼,弹乌何事却惊鸾,韩非老子还同传,凭仗时人品藻看。”其中“去草岂知因害稼”的“草”是专用来指责胡榘的。
应该说采取与金总体保持不战的方针基本是正确的。嘉定年间,宋、金国力基本相当,金一度侵南宋,结果失败,同样南宋如果要想灭金,即使耗尽国力,也未必能做到。
嘉定政治以战和为中心,决定是战是和的在朝廷,而朝廷的核心人物是皇帝和丞相,当时的皇帝宋宁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史载宁宗“不慧”,也就是说他智商不高,从他即位前后的表现来看,他也的确是愚昧无能,毫无主见,听凭他人摆布。所以,他大概只想做一个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亲王,也不愿做九五之尊的皇帝,为国家大事劳心费神。光宗即位后,他受封嘉王,嘉王学习也非常勤奋。他即位初,曾亲自开列了十部经史书目,又开列了一张十人的名单,对彭龟年说:“朕读的书太少了,打算把讲官增置到十名,每人各专讲一书。”尽管宁宗好学,但他似乎只注重读书的数量,对书中的内容意义却是一知半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他的理政能力未能有所提高。即位不久,群臣的奏疏就因得不到他的及时批复而堆积如山。对于大臣的奏章,他一律批“可”,这倒也省去了不少时间,只可惜害得臣下们大费脑筋,两位大臣的奏章针锋相对,皇上都批了“可”,到底以谁为是呢?即使是临朝听政,大臣们也难得听到宁宗自己对政事的看法。负责记录皇帝言行的起居舍人卫泾,曾经描述了他亲眼目睹的宁宗上朝情形:“每次面见群臣,无论群臣所奏连篇累牍,时间多长,陛下都和颜悦色,耐心听取,没有一点厌倦的样子,这是皇帝谦虚,未尝有所咨访询问,多是默默地接受而已。”宁宗耐性很好,但这并不能帮助他解决实际问题。他既没带脑子也没带嘴,只空带了一双耳朵去上朝,大臣们的论奏听完了就完了,既不表态,也不决断,进奏的人已经口干舌燥,最后却仍然不得要领。一次内廷宴会,一名伶人扮演买伞的顾客,他挑剔卖伞者,说雨伞只油了外面:“如今正(政)如客人卖伞,不油(由)里面。”巧妙地以谐音暗指政事不由宁宗做主,而观剧的宁宗却懵然不晓何意。
宁宗不仅头脑简单,而且身体也不好。他走到哪里,都有两个小太监扛着两扇小屏作前导,一屏上写“少饮酒,怕吐”,一屏上写“少食生冷,怕肚痛”,可见他体质羸弱。健康状况也影响了宁宗处理政务,他整日深居内宫,下情难以上达,面对这样的皇上,特别是在朝堂上皇帝常没有主见,可想而知,如果这时丞相也没有主见,那岂不乱了套了吗?这个国家的责任由谁来负,丞相不行施权力行吗?史弥远既负国家社稷之重,政权之专也就在所难免。但在传统的观念中,皇帝作主,天经地义。丞相作主,却要遭非议。弥远反战主和,本来已不利于众口,再说多作主,也难免会作恶结怨,久而久之,被视为弄权是必然的。
嘉定年间,史弥远经历了仕途江湖的种种险恶,政治上更成熟,处事上更有手段。但
史弥远不改读书人的本性,他是一个为人至孝,知恩图报的人。绍兴一卖饼婆有恩于史浩,史浩知绍兴时就派人用车将她接来,让她坐在堂上,接受他恭恭敬敬礼拜。史浩又想推荐她儿子去做官,卖饼婆表示感谢,却没有接受,她说:“希望丞相的子孙,如果有一天能到绍兴来做官,不要忘记我家,能给与接济就行了。”史弥远就承父之志,他做常平使者时,常到卖饼婆家里去,在她的像前跪拜,与她的儿一起坐在堂前叙旧,并送了很多金帛。
史弥远也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传说灵隐寺门前古木参天,浓荫蔽日,一种清凉恬静之趣,沁人心脾。丞相史弥远因为建筑自己的宅第,缺乏栋梁大材,差人去砍这些大可大围的古松。这些松树正好与月波亭相对,淮海就作诗道:大夫(指松树,有“大夫松”之称)去作栋梁材,无复清荫覆绿苔。惆怅月波亭上望,夜深唯有鹤飞来。白鹤原想栖于青松,但松既不存,鹤将何栖?史弥远见了这首诗,也就下令罢伐,到别处去寻木材了。
[1]《齐东野语》
[2]《续资治通鉴》
[3]《宋史 史弥远传》
[4]《宋史 华岳传》
(5)遭受朝野讥讽
一家之言评价史弥远执政;史弥远两朝擅权,独揽朝纲,大权在握,对金一贯采取屈服妥协的政策,对人民则疯狂掠夺。
史弥远在相位二十六年,社会问题肯定累积了不少,人们对他的不满也当然会不断增加,一时史弥远成了众矢之的,反对、劝谏、嘲讽的越来越多,越演越烈。
传说有一次蜀阃大宴,宴会上请伶人来演戏。有几个一齐演衣冠楚楚的读书人,他们都称自己是孔门的弟子,其中一个说:“我叫宰予。”夫子说:“宰予可晋升。”另中一个说:“我叫颜回。”夫子说:“颜回不能晋升。”颜回愤然对宰予说:“我是四科之首却不能晋升,你凭什么可以晋升?”宰予说:“我钻了当然可以晋升,你为什么不去钻?”颜回说:“我不是不在钻,只不过钻之弥坚罢了。”颜回扮演了一个钻营不准的傻瓜,钻了也白费力气。于是宰予嘲笑说:“难怪不能晋升,这是你自作自受,你为什么不去钻弥远呢![1]”以此来指责丞相史弥远选官多出其一家之门。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名家小说:梨花灼灼

    史怀宝,研究生学历,国家一级作家,先后在山东、广东、北京国家审计机关工作,现为威...